作為家長,最害怕自己的一手牌打的很爛,卻還在認真的玩着孩子這手牌。當孩子開始提出反抗時,他們卻舉足不措。正如以上這樣的問題,家長又該如何?以下給出部分教育工作的教育觀點,僅供參考!
【老錢】
我的一位老師曾經跟我說過一句話:“這世界上最難的兩件事,一件是把别人兜裡的錢轉到自己兜裡,另一件就是把自己腦袋裡的想法塞進别人的腦袋。”
你說再多的道理也沒用,隻能感動自己,不能感動孩子,你講得口幹舌燥,他聽得煩躁不安。要想讓孩子聽進去,你得用他們的語言,用他們的邏輯去表達。當我們想用物質去激勵别人的時候,都會考慮對方喜歡什麼樣的獎品,獎品選對了,才能事半功倍。但是當我們用語言去激勵别人的時候,往往就忘了什麼話才是對方真正愛聽的,想聽的,一味地憑着自己的喜好強塞硬灌,孩子不反抗才是怪事。用孩子喜聞樂見的方式去達成自己的教育目标,這才是教育的真谛。
教育不是話術,不是找一篇好文章對着念一遍就能見效。教育是一種共鳴,你先要找到孩子的頻率,然後和他保持一緻,用他的頻率傳遞你的信息,才能引發他的共振,才能穿過厚厚的腦殼,到達孩子的思想深處。
奮力托舉,聽着很偉大,很感動,其實很傻。因為托舉的極限就是你能摸到的極限,你的高度就決定了你能把孩子舉多高。而且這個高度已經超過了你的視野,你知道高處有什麼嗎?
孩子一天天長大,你一天天衰弱,你能舉多久?一旦你舉不動了,被你舉着的孩子自己能站直嗎?
等你舉不動的時候,他們就會掉下來,死死地壓在你的身上。
别急着把孩子舉起來,先讓他學會在地上爬,再教他站起來。先教他走,再教他跑,最後才是教他跳。
這期間,最不該有的動作就是托舉,被托舉的孩子是沒有根的。所謂的托舉,其實就是逼孩子去做他們力所不及的事。父母以為自己的力量可以轉移到孩子身上,其實最終承受壓力的還是孩子。
上有重壓,下無根基,這是在透支孩子的生命。
【古讀】
現在孩子一天沒餓過,苦非但沒吃過,就連看過也少,所以跟他們講不讀書将來就吃苦效果基本沒有。他們覺得普通人的生活也挺好啊,有吃有喝的。
父母奮力托舉孩子,不如奮鬥自己,身教勝于言教。如果說父母是孩子的天花闆,那麼父母就該把自己蓋得高高的,而不是一門心思搞孩子。
家長不相信孩子有自我成長的能力,因此不斷地去督促、逼迫、監督、糾正孩子的行為,從而讓孩子不斷地收獲挫敗感,長期下去就是養成“習得性無助”。一旦失去信心,諸葛亮來了也不好救,你看阿鬥諸葛亮就扶不起。
努力我們能做到的,接納我們做不到的和改變不了的。在這世上,每個人都是自然法則Q妥協的産物,每個人都一樣,沒有例外。
【燕掌門】
最好的方法難道不是給他一根杆子,讓他自願主動向上爬嗎?
隻不過矛盾的地方在于他想爬的不是你想提供的,你提供的不是他想爬的~
怎麼辦?
爬杆子的是他,不是你。
想法讓他愛上你的杆子,或者支持他爬他想爬的杆子~
畢竟,隻要能爬高,爬哪個杆子不要緊。
【家有雙胎】
有很多天經地義的事,隻要變成被動的要求和逼迫,就會變質,無論以什麼為名義。
比如吃飯,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知道餓了要吃東西,不會說話就用哭來表達。一旦變成要求和逼迫,吃飯這事就變質了,甚至變成了孩子與父母的一種博弈。
比如孝道,本來是生而為人的天性,一旦變成要求和逼迫,就會變質成攜恩圖報,就會被質疑和抵觸。
比如讓努力讓自己生活得更好,沒誰自己就願意躺平,成年人躺平是不堪社會環境的壓力,孩子想躺平了是不堪父母的壓力。
我們為人父母,要擺正自己的位置。
昨天,我家剛三歲的娃睡前洗澡的時候突然要自己解襯衣紐扣,之前他們從沒自己解過、也沒教他們解過。
這個時候我要做的就是陪伴和鼓勵,如果他們需要幫助就幫助一下。結果他們硬是花了差不多半個小時的時間自己全部解開了,看到他們解不開時不斷嘗試、不斷自己想辦法、絕不輕言放棄的樣子,看到他們解開以後的那份自信和開心,我欣慰又震驚。
我慶幸我沒以為他們好、要按時睡覺的名義制止他們的行為,也沒有為了提高他們的效率強行介入指導。
說實話,這兩種想法一開始都有。一個人帶倆娃是不容易,一天下來是真挺累的,我真希望他們按我的節奏趕快洗完澡睡覺,結束一天的忙碌。
但我馬上意識到這麼幹隻會扼殺他們的内驅力,隻會讓他們在壓力之下躺平,不再願意自己去判斷和嘗試,所以馬上放棄了這些想法,我隻是告訴他們如果需要我幫助,就叫我,然後靜靜的陪着他們,不能要求他們跟上我計劃的節奏,而是我應該跟上他們成長的節奏。
往遠點說,他們不到一歲的時候,就要自己拿勺子吃飯,一頓飯吃下來,從頭頂到腳底闆都是飯菜。
我慶幸那時候我也選擇了陪伴和協肋他們成長,把餐椅搬到陽台上開餐以減少打掃的麻煩,把飯菜多頻次少數量加到他們的碗裡以減少浪費,所以現在隻要看到飯菜上桌,就算他們在看電視,也會自己關了電視跑來吃飯,基本不用我叫他們。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的童年很短,天天追着喂也是對孩子的關愛,甚至為這樣的關愛自我感動,覺得讓孩子自己吃飯的父母是自己怕喂飯麻煩、太小題大作。
殊不知,正是這一件件以愛為名替代、逼迫孩子成長的行為,為孩子将來的成長埋下了一個一個雷。
這些雷被引暴的時候,就會出現題主這樣的問題。心情好的時候覺得好孩子都是别人家的、自己命不好,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會覺得自己的孩子不識好歹、忘恩負義。
我家倆娃才三歲,将來他們成長的道路上我能不能成為一名及格、合格的父親真說不好,但我相信我的孩子們,相信他們需要的是陪伴、協助和引導,而不是替代和逼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