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戰國時齊襄王時期國土

戰國時齊襄王時期國土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3 06:16:45

齊國曆史博物館位于中國山東省淄博市淄博市的臨淄區,這裡曾經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齊國都城所在地。

1991年,臨淄區東齊村的一位村民發現了兩件青銅器,請博物館的專家前往調查。博物館專家看到這兩件青銅器以後,不由得眼前一亮。因為之前在臨淄也曾出土過兩件外形相似的青銅器,現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專家将這兩件青銅器帶回了博物館,然後拿出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器物的黑白圖片與這兩件實物進行了對照,發現它們都是一大一小,外形幾乎一模一樣,都是直口平底,腹部有較長的圓柱形柄,柄與體之間均有一個起加固作用的方形銅片。

戰國時齊襄王時期國土(戰國齊國量器和秦朝統一之前的度量衡制度)1

經過測量,專家發現他們的大小和容量都非常接近。這兩件青銅器大的高9.7厘米,柄長10厘米,口徑13.9厘米,容量為1024毫升。小的高6.2厘米,口徑8.2厘米,柄長4.8厘米,容量為204毫升的。

戰國時齊襄王時期國土(戰國齊國量器和秦朝統一之前的度量衡制度)2

最後,專家觀察器物上的銘文發現也一樣,都是四個字,字形與銘文内容均相同。銘文的意思是右裡官府的印結,也就是右裡官府範圍内的關卡在收賦稅時所用的一種官方量器,

量器是度量衡的一種,度量衡是計量長度、容積和輕重的标準的統稱。其中度是計量長短,量是計量容積,而衡則計量輕重。

據史書記載,早在夏商時期,中國就已經出現了規矩、準繩等測量工具。到了西周時期,賦稅制度建立,促使度量衡逐漸法制化。有了度量衡,制度有了依據,才能立信于民。

禮記中有這樣的記載“周公朝諸侯于明堂 制禮 作樂頒度量 而天下大服”。

據史料記載,西周時期還設置了專門管理度量衡的各級官吏,盡量保證各諸侯國的度量衡統一。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争霸,相繼出現了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諸侯割據導緻各國度量衡變得不再統一,這給各國之間的經濟交流帶來很大障礙。

齊國是中國春秋時期第一個建立霸業的國家,其度量衡制度比較健全。到了戰國時期,齊國人制造了栗氏量,它被稱為是中國最早的度量衡标準器。

據史記記載,周武王滅商以後,将功臣姜太公封到齊地,太公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齊桓公時期任用管仲進行改革,齊國由此成為中國春秋時期第一個建立霸業的諸侯國。中國戰國時期齊國仍是較大的諸侯國之一。

戰國策有這樣的描述“齊國的都城臨淄,城中居住着7萬戶人家,市民都比較富有,來往車輛十分擁擠。”

為了促進經濟發展,齊國制造了栗氏量,被後人稱為戰國時期的标準量器,栗氏量目前還沒有發現傳世品。但是據中國現存最早的手工業技術書籍《考工記》記載,栗氏量為青銅鑄造,内方外圓呈圓筒形,包括主體、圈足和雙耳,含鬴、豆、升三個量度。

這種集度量衡于一體的器物,被專家形象的稱為以度審容,反映出中國戰國時期數學、物理以及冶金技術已經達到較高水平。

戰國時齊襄王時期國土(戰國齊國量器和秦朝統一之前的度量衡制度)3

公元九年制造的新莽銅嘉量就是參照栗氏量設計制造,是栗氏量的繼承和發展。

戰國時齊襄王時期國土(戰國齊國量器和秦朝統一之前的度量衡制度)4

其實戰國時期的秦國也曾鑄造一種以度審容的量器,就是現藏于上海博物館的商鞅銅方升。

方升呈長方形,帶柄,器物三面及底部均刻銘文。左壁銘文的意思是秦孝公十八年,齊國派遣一個由卿大夫多人組成的使團,到秦國商讨有關事項。大梁造商鞅監制了的标準量器規定容積為16寸又五分之一為一升,也就是6.2立方寸為一升。

商鞅方升是商鞅變法時的标準量器之一。據說商鞅曾監制一批度量衡器發往全國各地。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這些度量衡器經校準後,仍在沿用。

銘文中提到齊國使團到秦國商讨有關事項,其中很可能就包括秦齊兩國的度量衡制度問題。

齊國的度量衡制度與其他諸侯國相比較為健全。圍繞度量衡問題,齊國的統治階層還發生了變化。據史書記載,齊桓公時期,陳國發生内亂,陳國的公子完逃到齊國,被授予官職,掌管百工,改稱田氏。田氏的後代仍然在齊國為官。

公元前538年左右,齊景公當政,政治昏庸腐敗,官府搜刮的老百姓三分之二的收入,百姓們不僅缺衣少食,還要承受苛重的刑罰苦不堪言。田氏家族官居高位,地位顯赫,他們借機收買人心。

據記載,當時齊國的公量主要有豆、區、釜、鐘等單位。田氏采用的家量與公量有所不同。田氏家量比齊國公量大一些。

戰國時齊襄王時期國土(戰國齊國量器和秦朝統一之前的度量衡制度)5

田氏家族用家量帶出糧食,用公量收回,相當于大鬥出小鬥進。因此廣得民心。田氏家族由此迅速發展壯大。公元前386年,田氏家族的田和取代姜氏成為齊國國君,史稱田氏代齊。田氏家族掌權後,田氏家量成為新的公量,又稱新量。由于田氏為陳國國君後裔,所以又有人将田氏量器稱為陳氏量器。

戰國時齊襄王時期國土(戰國齊國量器和秦朝統一之前的度量衡制度)6

中國清朝鹹豐年間,人們在山東郊縣發現了三件戰國時期的陳氏量器。他們分别是陳純銅釜、子禾子銅釜和左關銅和(注:he這個字輸入法敲不出來,隻能用别字代替)。

子禾子銅釜現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它平底、侈口、腹部有雙耳,高38.5厘米,口徑22.3厘米,腹徑31.8厘米,容量為20460毫升。

陳純銅釜的器型與子禾子銅釜相似,現藏于上海博物館,容量比子禾子銅釜大120毫升,為20580毫升。

左關銅和也收藏于上海博物館,底為圓型,口部有一流,容量為2070毫升,大約相當于釜的十分之一。

這三件器物的表面均鑄有銘文,銘文記載了齊國對量器管理的相關規定。他們是中國目前為止發現的有銘文能說明年代的最早量器。

戰國時齊襄王時期國土(戰國齊國量器和秦朝統一之前的度量衡制度)7

在齊國曆史博物館收藏的量器中,還有一些陶量。陶量主要用于民間市場交易,目前出土的較多,而銅量則用于官府收稅和關卡使用,出土較少。

齊國曆史博物館收藏的這些銅量和陶量,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它們能夠完整的保留至今,十分難得。

齊國曆史博物館收藏的這些量器做工精緻,它們不僅為專家研究兩千多年前中國的度量衡制度提供了珍貴物證,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戰國時期齊國的社會經濟生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