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微》出自《詩經·國風·邶風》
式作語助,微為黃昏,意思就是暮色昏暗天要黑了
邶地,今河南淇縣北部一帶。河南是(北方農業大省)
相傳中國周代有詩之官,每年春天,搖着木铎深入民間收集民間歌謠,把能夠反映人民歡樂疾苦的作品,整理後交給太師(負責音樂之官)譜曲,演唱給天子聽,作為施政參考。
(大緻相當于現在:信訪局、市長熱線、政府網站評論等)
《式微》是一首勞役者的悲歌,以詠歎的方式、質問的語氣,直抒胸臆,堪稱“饑者歌其食,芳者歌其事”的經典之作。
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勞作的人辛苦了一整天,此時接近黃昏、天色已晚,氣溫驟降,露水凝結。勞作之人此時腳踏在泥漿中,感受着泥漿的陰冷潮濕,一股股寒氣從腳底直傳上身體,他此刻饑腸辘辘、寒意襲身,多渴望早點回家,吃上一口熱乎飯。但低頭一看,工作還未做完,又怎麼能回家呢?于是乎,長歎一聲,發發牢騷、來傾吐心中的不平。
其實是不是就像當代社會中的每一個社畜,在加班忙成狗、朝朝996的模式下,哪裡還有屬于自己的時間,有家不能回,任務堆成山。可能也隻有在偶爾停下來休息的那一刻,他才屬于他自己,長籲一口氣,自我調侃道:“不要問我為何不回家,我是企業的雇傭工;不要問我為何不回家,我是社會的工具人”、“哎,我太難了”!
在藝術上,這首詩有兩個特點。
一是以設問強化語言效果。
從全詩看,“式微,式微,胡不歸”,并不是有疑而問,而是胸中早有定見的故意設問。詩人遭受統治者的壓迫,夜以繼日地在野外幹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
自然要傾吐心中的牢騷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則易于窮盡,采用這種雖無疑而故作有疑的設問形式,使詩篇顯得宛轉而有情緻,同時也引人注意,啟人以思,所謂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二是以韻腳烘托情感氣氛。
詞的新意:
式微:原指天将黃昏,現指事物由興盛而 衰落。有“日漸式微”一詞。
式微,作為每個勞動者,夜以繼日地辛勤勞作,積累了許多無奈和辛酸,雖解決不了,雖無可奈何,但偶爾的小聲嘟哝、自我調侃,也算是抒發胸臆了吧。
這首詩語淺意深,一語中的,帶有對統治階級的憤恨色彩,可謂是《詩經》當中頗具反抗精神的詩作了。
接下來将持續更新《詩經》中名篇的獨特視角解讀,歡迎關注同名微博和軒珂魂曉。,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