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東北部,有一個俗稱“印度雞脖子”的地方,就是西裡古裡(Siliguri)走廊。
西裡古裡走廊屬于印度的西孟加拉邦,連接着印度本土與東北部的七個邦,是兩者之間惟一的陸上通道,其形勝,若我之河西走廊。西裡古裡走廊将近22公裡長,東面有約33公裡寬,西面寬僅21公裡,東北與不丹相鄰,東南與孟加拉國接壤,西面與尼泊爾連接,北面是錫金邦。
錫金邦位于喜馬拉雅山脈東段的南坡,扼守着西裡古裡走廊之北,位置非常之重要。
大約從公元7世紀開始,錫金、不丹這兩塊地方就成了吐蕃的屬地。到1242年,元朝統一西藏後,錫金、不丹就成為中原王朝的領土。在清朝末年的時候,不丹從清朝分裂出去,成為清朝的藩屬國。到1861年的時候,錫金王國被大英帝國控制。1949年,獨立後的印度吞并了錫金。那時,錫金還屬于半獨立王國,有相當的自主性,印度如芒在背,生怕有人掐他的脖子,把東北給分離出去。1975年,在印度的操縱下,錫金王國加入了印度,成為印度的一個邦-錫金(Sikkim)邦。錫金邦的面積有7096平方公裡。
如果我們看地圖,就發現西裡古裡走廊實在是重要,其西是平坦的恒河平原,無險可守,其東則是東北部七邦,山巒起伏,河谷如帶,盆地如鬥,總面積有262222平方公裡之多。
印度東北部七邦是以黃種人為主的地區,主體民族來源于漢族、藏族、傣族、緬族,在漫長的民族遷徙過程中,經過與達羅毗荼人、雅利安人幾千年的混血,形成了雅利安-蒙古人種,演化出博多(迪瑪薩•卡查裡等)、那加、庫基、卡西、米吉爾(Mikir,又稱卡比Karbi)、加羅(Garo)、米佐(Mizo)等民族,統稱為東喜馬拉雅民族。迪馬薩·卡查裡人曾經廣泛分布在整個北比哈爾、孟加拉、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域以及卡查爾、加羅、特裡普拉山區。那加人主要分布在阿薩姆北部的那加山區,因居住地域的不同,又分化成很多亞族,如:澤米人(Zemi)、卡查裡人(Cachari)、孔亞克人(Konyak)、阿沃人(Ao)、昂尕米人(Angami)、塞良戎人(Zelianrong)、唐庫爾人(Tangkhul)、洛克特人(Nocte)、萬喬人(Wancho)、唐薩(Tangsa)人等等,就如同我國散落在橫斷山脈高山峽谷裡的諸多少數民族。米吉爾人主要居住在阿薩姆邦的米吉爾山地,自稱阿倫(Arleng)或卡比(Karbi),“阿倫”意為山地居民。加羅人是藏族的後裔,他們的祖先起先遷徙到布拉馬普特拉河谷,然後再遷到梅加拉亞高原的加羅山區。加羅語近似藏語,加羅人也使用藏文。印度的民族學協會主席維德雅地(L.P.Vidyardi)經過研究,毋容置疑地認為:迪馬薩·卡查裡人、米吉爾人和澤米·那加人是最早遷徙到阿薩姆地區的移民之一。
這些諸多民族的語言都屬于漢藏語系的藏緬語族或壯侗語族,他們與中國同祖、同根、同俗,有着自己獨特的屬于中國的曆史與文化,無論從人種、語言還是文化上,他們都屬于華夏文化的一部分。
如果諸位有幸到這些地方遊曆,你将會感覺到好像到了雲南的某個縣城,或是走進了某戶藏民的家裡,他們的相貌、方言、飲食、勞作、習俗會讓你似曾相識,給你一種莫名的親切感。也許,這就是同一種文明在彼此的血液裡流淌的感覺。
目前,達成共識的藏緬語族有這樣5個語群,它們是:藏-喜馬拉雅語群、那加-博多-欽語群、羌-景頗語群、彜緬語群、克倫語群。
在我國境内,屬于藏緬語族的民族有這麼一些:屬于藏-喜馬拉雅語群的藏族、門巴族、倉洛族、白馬族;屬于羌-景頗語群的羌族、景頗族、獨龍族;屬于彜緬語群彜語支的彜族、哈尼族(在泰國和緬甸稱為阿卡族Akha)、傈僳族、拉祜族、納西族、基諾族、土家族、白族,屬于彜緬語群緬語支的阿昌族,以及未定語支的珞巴族等。
我将試着從語言學的角度來闡述這些民族、部落的族源和變遷之路,敬請期待。
關注作者,更多精彩!給他加把勁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