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雍正即位堪稱最為後人津津樂道的清宮未解之謎,幾百年來,篡位之說盛行不衰。其實,早在雍正年間,關于雍正的皇位合法性争論就不絕于耳,對于這個問題,史學界至今各執一詞,沒有定論。
關于雍正篡位,最廣為流傳的版本是:康熙臨終下遺诏“傳位十四子”,被雍正和隆科多篡改為“傳位于四子”。但細讀曆史就不難發現,這種說法是相當荒謬的。
第一,按照清朝皇家的行文習慣,诏書中提到皇子必須加“皇”字,所以,如果真的改“十”為“于”,那麼“傳位皇十四子”就會變成“傳位皇于四子”,顯然不通順,更何況如此重要的傳位诏書,不可能隻寫排行而不寫名字。
第二,“于”是現代簡體字,繁體字應寫為“於”,在沒有塗改液的清朝,雍正和隆科多不可能毫無痕迹地把毛筆寫成的“十”改為“於”。
第三,清朝(尤其是清朝中早期)的重要诏書一律都是用滿、漢、蒙三種語言寫成的,縱然雍正和隆科多能改漢文遺诏,也不可能将寫法完全不同的滿文版本和蒙文版本也同時篡改。
第四,康熙駕崩時并未留下書面遺诏,現存于遼甯省檔案館的康熙遺诏其實是康熙身故後由雍正和隆科多拟出,再由翰林院修改而成的,并非康熙真迹,不能說明任何問題,所以雍正和隆科多也沒有改“十”為“于”的必要。
很顯然,雍正改“十”為“于”篡奪十四阿哥皇位的說法顯然是無稽之談,隻是後人的附會。但是,正所謂“無風不起浪”,這種說法雖然不可信,但也有一定的曆史根據,因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皇十四子胤禵确實是康熙中意的皇太子人選。
愛新覺羅·胤禵,清聖祖康熙帝第十四子,生母為孝恭仁皇後烏雅氏,即德妃。也就是說,十四阿哥胤禵與雍正才是一母所生的親兄弟,但是他偏偏與自己的這個同母兄關系疏遠,反而與八阿哥胤禩感情甚笃,是“八爺黨”的重要成員。
皇太子胤礽兩度被廢後,十四阿哥胤禵便成了康熙心中最中意的繼承人,原因有以下五點:
其一:年齡合适
中國古代皇帝的平均壽命還不到40歲,其中活到60歲以上的屈指可數,康熙晚年更是切身感受到了體力不濟,所以,他一直想找一個年輕有為的接班人,這一點在《清實錄》等官方史料中都能得到佐證。其中有一次,康熙晚年在與皇太後聊天時就曾透露過,他覺得皇三子胤祉與皇四子胤禛年齡都太大了。
康熙皇帝駕崩時,皇四子胤禛已經45歲,而皇十四子胤禵隻有35歲,正值壯年,這是胤禵相對于兄長們非常有利的一項競争優勢。
其二:才能出衆
所有皇子中,十四阿哥胤禵是最像康熙皇帝的,他天資聰穎,才華過人,九阿哥胤禟曾評價說:“胤禵聰明絕頂,才德雙全,我兄弟皆不如也。”胤禵自幼就得到了康熙的格外寵愛,康熙每次出巡,幾乎都會帶上這個小兒子。
康熙對胤禵的偏愛,在“支領宮物”一事上體現得最明顯。所謂“支領宮物”,就是由大内直接供給其一家的食用物品,是皇上給予皇子的特别恩寵。在康熙的所有皇子中,胤禵享有這一特權的時間最長,自康熙五十四年至六十一年,整整七年,直到康熙駕崩。
其三:重情重義
胤禵性格直爽,重情重義,這一點尤其被康熙所喜愛。當年,八阿哥胤禩因為意圖奪嫡為康熙所厭棄,還差點遭緻殺身之禍,所有皇子中,正是十四阿哥胤禵首先挺身而出,跪奏曰:“八阿哥無此心,臣等願保之!”
當時康熙非常憤怒,甚至拿出了随身的佩刀想要刺向胤禵,後來還是在其他皇子的求情下才緩解了情緒,但是,胤禵仍因此被重打了二十大闆,好長一段時間裡連路都走不了。
不過,正是通過這件事,康熙看到了胤禵對兄弟情誼的注重。康熙有意傳位于胤禵,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認為胤禵如果登基,他不會謀害自己的兄弟們。晚年親見過九子奪嫡的康熙,實在不希望自己百年之後兒子們上演兄弟相殘的皇家慘劇。
其四:人脈龐大
胤禵本是“八爺黨”的一員,八阿哥胤禩倒台後,他自然而然承接了原“八爺黨”的勢力和人脈,成為朝野上下一緻支持的太子人選。
更重要的是,胤禵與胤禩不同,他知道康熙皇帝最厭惡皇子結黨營私,所以發展人脈時非常有底線、知輕重,絕不觸碰康熙的敏感神經。
這一切,康熙皇帝都看在眼裡,他認為胤禵有很好的人脈基礎,日後繼承大統有利于江山穩固。
其五:軍功威信
十四阿哥胤禵若要成為皇位繼承人,就必須樹立威信令人信服,而古代樹立威信的最好方法就是打仗立軍功。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西北準格爾部落攻占了西藏,康熙立刻任命皇十四子胤禵為撫遠大将軍統率大軍驅準保藏,并以天子親征的規格出征。
胤禵果然不負所望,在西征中立下赫赫戰功。從康熙在此期間寫給胤禵的密折來看,他對胤禵确實非常滿意,甚至還特意囑咐胤禵要“獲取人心,樹立威信”,大有托付之意。
綜合以上五點,康熙晚年确實有意培養皇十四子胤禵為皇位繼承人。但是,也不能因此就說雍正的皇位就是篡的,因為,種種迹象表明,康熙臨終前似乎又動搖了,确實有了改立皇四子胤禛的想法,其中最直接的證據就是:在康熙駕崩前的短短一年時間裡,他曾連續三次派皇四子胤禛代表自己主持祭祀。
那麼,在康熙生命的最後階段裡,雍正到底做了什麼,竟然會改變了康熙立胤禵的初衷呢?對于這個問題,筆者将在下一篇文章中詳細闡述,歡迎繼續關注。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實錄》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