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羅貫中為什麼偏重蜀漢

羅貫中為什麼偏重蜀漢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16 21:15:41

小說《三國演義》為人們展現了一個精彩紛呈的時代。在東漢末年的動蕩時局中,各路英雄悉數登場,在曆史的舞台上大放異彩。

作為三足鼎立格局的締造者,劉備,曹操和孫權成了當時社會的主要角色,魏蜀吳三個國家也承包了當時的主要戲份,其他未成氣候的諸侯則成為了時代的配角。

羅貫中為什麼偏重蜀漢(東漢末年是四國鼎立)1

實際上,三國時期實際上是四足鼎立,而第四個國家卻被作者刻意抹去了。那麼,這第四個國家是哪一國呢?

末世中的豪傑

正所謂“亂世出英雄”。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混亂的年代也造就了許多的英雄人物,要在如此混亂的年代中立足于世并非易事,許多英雄很快被淹沒在曆史之中。

那些被淘汰的人并非才能不濟,實力不足,隻是想要在亂世之中安身立命,除了才能之外,運氣也十分重要。因此四世三公的袁紹被曹操剿滅,而織席販履的劉備卻建立了蜀漢政權。

羅貫中為什麼偏重蜀漢(東漢末年是四國鼎立)2

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有一位豪傑異軍突起,在中原腹地一團混戰之時,雄踞遼東,建立了燕國政權,他便是公孫度。

公孫度是遼東襄平人,父親公孫延為了躲避追捕而逃到玄菟郡,随後公孫度成為了玄菟郡吏。由于同鄉徐榮是董卓麾下的中郎将,徐榮在董卓面前舉薦公孫度,公孫度便獲得了遼東太守一職。

成為太守的公孫度,在遼東并未得到應有的尊重。由于他本身便是遼東人,因此遼東的官吏都知道公孫度的出身。作為一個小小的玄菟郡吏,如今憑借同鄉的舉薦,搖身一變成為太守,衆人心中自然不服。

羅貫中為什麼偏重蜀漢(東漢末年是四國鼎立)3

這些人憑借祖輩傳承的财富和權力,魚肉鄉裡,作威作福,即便面對公孫度也毫不掩飾對他的輕蔑。公孫度上任之後,當即決定以鐵腕手段打壓他們的嚣張氣焰。

掌握了這些大富之家欺壓百姓的确鑿證據之後,公孫度立刻對他們施以審判。在維護百姓的權益的同時,将這些豪族勢力連根拔起,他們的家資也被充公。

公孫度一番雷厲風行的舉措,不僅收獲了遼東百姓的擁護,同時也獲得了巨大的資本,可謂一箭雙雕。公孫度也開啟了他的擴張計劃。

羅貫中為什麼偏重蜀漢(東漢末年是四國鼎立)4

燕國的建立

有了戰争資本的公孫度,開始招兵買馬,擴充軍備。他深知僅僅以遼東之地,不足以在亂世中存活。隻有兵強馬壯,才能讓其餘虎視眈眈的諸侯不敢觊觎遼東。

經過充分的準備之後,公孫度開始了他的擴張計劃。在他的征讨之下,遼西,烏桓都被他納入遼東的管轄範圍。面對看似強大的高句麗,公孫度沒有絲毫畏懼,經過幾番征戰之後,高句麗便聽從遼東調遣。

羅貫中為什麼偏重蜀漢(東漢末年是四國鼎立)5

對外擴張之後,遼東的周邊形勢逐漸穩定,百姓得到了喘息之機。于是,公孫度又大力發展農業,使百姓得以溫飽,遼東地區一片生機盎然的氣象。

同時公孫度還開設招賢館,吸引人才前來為遼東效力。對于中原地區的流民,公孫度也極為慷慨地敞開遼東的大門,予以接納,并給予必要的輔助,幫助他們在遼東安身立命。

羅貫中為什麼偏重蜀漢(東漢末年是四國鼎立)6

這一時期,不少中原的名士都曾前往遼東躲避戰亂。後來的江東名将太史慈,就曾陪同母親前往遼東生活。可見當時的遼東在公孫度的治理下,成為了當時的世外桃源。

與遼東相比,中原大地則如同人間煉獄一般,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董卓專權之後,袁紹組成了反抗董卓的諸侯聯盟對其讨伐。之後王允利用貂蟬反間董卓和呂布,促使呂布誅殺了董卓。

羅貫中為什麼偏重蜀漢(東漢末年是四國鼎立)7

董卓死後,中原地區徹底失去了控制,各路諸侯蜂擁而起,各自擁兵自重。諸侯之間多有摩擦,相互之間都有吞并之心。

公孫度得知中原地區的狀況之後,知道東漢政權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皇帝對諸侯已經毫無約束力可言。于是便自立為王,成立了燕國政權,正式脫離了政府的管轄。

被抹去的第四國

雖然公孫度建立的燕國在當時擁有一席之地,但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卻絲毫沒有提到。這其中主要有三點原因。

羅貫中為什麼偏重蜀漢(東漢末年是四國鼎立)8

首先,燕國雖然自成一國,但是由于地處偏遠,政治鬥争和軍事戰争都沒有受到波及。正因如此,燕國的百姓才能在亂世中享有片刻的安甯。

雖然南蠻王孟獲同樣也處于邊陲地區,但是諸葛亮為平定蜀漢後方,七擒孟獲将其收服,并且在之後的戰争中,南蠻勢力也被卷入其中,因此南蠻才在書中被多次提及。

燕國自始至終都沒有介入到争鬥之中,因此在書中,燕國便被作者忽略,如同不存在一般。

羅貫中為什麼偏重蜀漢(東漢末年是四國鼎立)9

其次,《三國演義》并非史書經傳,其觀賞性遠大于真實性。為了追求精彩的故事情節,作者更關注的是人物的事迹和國家間的摩擦,以達到讓讀者手不釋卷的效果。

燕國的建立富有傳奇色彩,公孫度的事迹也十分精彩,但是對于中原地區的格局影響不大,無法與中原王朝的時局變化産生關聯。如果作者将其加入書中,會影響小說的整體性,小說中的情節會被割裂。

最後則是因為雖然燕國國力不俗,和其他三國相比,仍然十分弱小,不值一提。否則曹操不會置燕國于不顧,揮軍南下攻打東吳。

羅貫中為什麼偏重蜀漢(東漢末年是四國鼎立)10

正因為以上三個原因,羅貫中才選擇對燕國視而不見,将這個貫穿整個三國時期的國家從《三國演義》中抹去不提。

結語

《三國演義》作為優秀的文學作品,始終都備受推崇。無論是整體結構還是細節描寫,都是作者巧妙構思的成果。因此才能曆久彌新。

羅貫中為什麼偏重蜀漢(東漢末年是四國鼎立)11

而藝術創作的根源始終都來自于生活,《三國演義》雖然有頗多的藝術加工,但是也絕非憑空杜撰。作者的創作加工,也需要遵從曆史事實。

燕國的消失,便是作者在權衡利弊之後,為作品做出的割舍。可見任何形式的藝術,都需要經過仔細地推敲和打磨,才能夠經過曆史的考驗流傳于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