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認為飲水量增加使尿量增加,從而稀釋了尿中結石成分的濃度,降低結晶形成,并且尿在體内停留的時間也縮短,可減少結石形成,從而降低結石的發生和再發。環境因素,家庭教育、遺傳因素及其他因素也都影響飲水習慣。
水與尿石症發生的關系有①飲水量的不足,出汗、呼吸等均可引起體内水分喪失。②所在地域飲用水内所含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對結石的發生具有一定的影響。
在英國有報告說,飲水較少者其尿酸結石的發生率較高。1993年Curhan的一項研究觀察兩組大樣本中發現液體攝人與偶發的腎結石呈負相關。另外,1995年Borghi的一項前瞻性随機試驗評價液體攝入對首次特發性鈣結石形成患者結石複發的影響,發現增加液體攝人組比對照組未接受建議者尿量顯著增加,并且因而結石複發率明顯降低(分别為12%和27 % )。一項随機對照試驗證實大量飲水能減少結實的複發。雖然Cochrane的綜述指出這項研究在方法細節有所遺漏,但是該試驗仍是可信的。鑒于其幹預措施及成本和化學的基礎,該實驗重複的可能性很低。
Frank調查了以色列不同區域尿石症的發生情況,發現以色列尿石症以高溫沙漠地帶發生率高,而涼爽的山丘地帶發生率低。進一步分析其居民的來源發現,歐洲移民尿石症發生率最高,非洲東部和北部移民較低,最低的是以色列本土居民。也就是說,同樣是猶太人,由于生長環境的不同,其生活習慣(主要指食物構成和飲水量)不同,能從而影響到尿石症的發生率。于是,Frank等人開始了介入流行病學的研究。首先,在一個村莊,教育村民多飲水,增加尿量,以減少尿石症的發生,并具體指導他們增加飲水量。在另一個村莊,不采取上述措施,來觀察尿石症的發生情況。結果,前一個村莊比後一個村莊平均每個村民的每日尿量多200 - 300ml。後一個村莊,平均每個村民的每日尿量夏季為1041ml,冬季為1060ml,,季節性變化不明顯,最終尿石症發生率前者為0.07%,後者為1.8%,差别顯著,提示多飲水可使尿路結石的發病率下降。另外,Blacklock也報告了尿石症與飲水量的關系。他以英國海軍水兵為對象進行了介入流行病學的研究。勸導水兵多飲水,将每日尿量從800ml增加到1200ml,結果使尿石症的發生減少了6%。另有報告說,飲水中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也有促進和抑制的雙重作用。
現今沒有證據表明硬水增加結石的患病率。雖然有數據表明飲用硬水能增加尿鈣的排洩,但是結石的患病率并沒有增高。結石發病率的地理差異在一些病例中曾經歸因于不同地區水中礦物質和電解質含量的差異。也有研究者報道供應“硬”水地區結石發病率低于供應“軟”水地區,這裡水的“硬度”由碳酸鈣的含量決定。
Schwartz及其同事(2002)雖然發現水硬度與尿中鎂、鈣和枸橼酸水平相關,但沒有發現水的硬度與結石發作的相關性。水的硬度以水中鈣和鎂的克分子數來限定, 而且用碳酸鈣(CaCO 3) 濃度表示。軟水含40/100 萬的碳酸鈣(每升水含18 mg鈣和每升水含22m g鎂;硬水含440/100 萬的碳酸鈣(每升水含195mg 鈣和每升水含244mg鎂)。水的總硬度(以CaCO3計)在中國生活飲用水水質标準為不超過450 mg/L。飲用水中鎂/鈣比值若高,可降低尿石發病率,反之則發病率高.研究表明,飲用水中鎂鈣比值<0.1的單位,其尿石症的患病率均在20‰以上,而比值>0.35的單位患病率低于10‰
此外,由于人體在深夜和清晨尿草酸鈣過飽和度為最高,尿抑制活性最低,是結石形成的最佳時機,所以患者除平均分配日飲水量外,還應在午夜飲1-2杯水,使尿液結石鹽的過飽和度降低,延緩結石的形成或長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