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各大社交平台都在瘋狂轉發一個視頻。
4月17日晚十點左右,上海盧浦大橋上,一名17歲的在校職高學生從車内奪門而出,跳下了大橋。
17歲的生命,結束在短短幾秒之中。
據說,是因為男孩在學校和同學發生矛盾,被母親嚴厲批評。
視頻中,男孩毅然決然,一點餘地也沒留。
即使動作同樣迅速的母親,也沒有拉得住孩子,最後隻能坐在地上捶地痛哭。
這一事件的曝光,引發了鋪天蓋地的讨論。
有說孩子懦弱不負責的,也有說母親言語太激烈的。
悲劇已經發生,它造成了一個生命的逝去,和一個母親痛苦内疚的下半生。
再去過分探究對錯,和肆意指責,已然沒有任何意義。
我們真正能夠做的,是反思,是思考,是行動。
從大範圍的教育問題,再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其實都有迹可循。
在事情已經過去一段時間,輿論也逐漸退散的今天,影妹想安利這樣一部電影。
它是悲傷的,也是溫暖的;
是無力的,也是救贖的;
是憤怒的,也是溫柔的。
它或許,能讓我們得到一些啟發——
《地球上的星星》
這是一部印度的兒童教育片。
導演是大家都熟悉的,阿·米爾汗。
電影影妹已經反複看了好多遍,每次都能哭掉一公斤的眼淚。
故事并不複雜,它講的,是一個“被父母放棄的孩子”。
電影中的主角,是一個7歲的男孩伊夏。
在老師眼中,伊夏是個問題學生。
他上課發呆,走神,不認真;
作業亂寫,考試全錯;
也從不把老師的話放在心上,被懲罰也不以為然。
在父母眼裡,伊夏也不讓人省心。
媽媽每天得跟在伊桑屁股後面,盯着他起床吃飯寫作業;
爸爸每天下班都要檢查伊桑的作業本,看他做對了幾道題。
除此以外,他們還需要面對伊夏每天帶來的“小驚喜”。
被偷偷藏起來的成績單;
和隔壁家孩子的調皮打架;
一次午後大膽的逃學。
确實,在讀書學習這件事上,伊夏讓家人倍感心累。
無論怎麼一遍遍的教,他還是學不會如何寫字和做題。
這和他門門功課拿第一的哥哥相比,簡直有着天囊之别。
時間一久,爸爸就覺得,伊夏是故意的。
故意這麼調皮搗蛋,認為他做的所有都是逃避學習的借口。
于是,打和罵,便成了家常便飯。
老師們也覺得伊夏沒救了,這完全就是個人态度問題。
校長直接對父母說,你們要不把孩子送去特殊學校試試?
面對這樣的伊夏,爸爸不再抱有什麼希望。
他決定,把伊夏送去離家很遠、嚴格管理的寄宿學校。
面對不聽話的孩子,大多父母好像都有這樣的想法。
自己管不好,就讓更嚴厲的老師來管。
國内不也有着像“豫章書院”“楊永信網戒所”這樣的機構嗎?
可是,即使被送到寄宿學校後,伊夏的情況也沒有好轉,反而更糟。
他依然學不會讀書寫字,依然對一切充滿了茫然。
而這裡的老師不再手下留情,而是動辄打罵,甚至語言侮辱,身體處罰。
陌生的環境和獨特的教育對于伊夏來說,像是墜入黑暗一般。
他沒有人傾訴,沒有人關心,隻能在深夜安靜的時候,躲進廁所裡大哭。
隻能一個人在操場裡一圈圈的拼命狂奔。
可是,哭完以後,他也隻能默默地擦掉眼淚,像是什麼也沒發生一樣。
送到這裡後,伊夏确實沒機會再調皮。
他甚至是不會說話,更不會笑了。
這裡老師們嚴重的打擊教育,把這個本來正常的孩子,被逼到了自閉的地步。
到底,是哪裡出了錯?
就在伊夏眼裡的最後一絲希望消失之時,一個特别的人出現了。
他是前來代課的美術老師,尼克。
沙雕而又歡樂的出場,直接證明了這不是個一般人。
所有的孩子都被這個老師帶動得無比歡樂。
除了伊夏。
他依然是沉默不語,無論是笑聲還是歌聲,都已經打動不了他。
很快,尼克就發現了這個不一樣的男孩。
他看到了伊夏眼裡的沮喪,恐懼,還有一絲求救。
在了解伊夏的情況之後,尼克為我們揭開了他之前種種表現的原因。
他不是不想寫,不是調皮搗蛋,不是蠢笨。
他隻是單純的不會。
這是一種先天性的疾病,叫「讀寫障礙症」。
患有讀寫障礙的人,智商正常,甚至在平均以上,但學習表現卻很糟糕。
因為他不會辨識字母,搞不清b和d;無法識别多重指令...
這是一種特别常見的症狀。
當伊夏知道自己不能,當他因此受到責怪的時候。
他沒辦法表達自己,他隻能逃避,或者是反抗。
與其說“我不能”,倒不如說“我不想”!
這,就是所有問題的産生來源。
好在,伊夏是幸運的,他遇到了尼克這樣的老師。
他有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有機會讓自己在這樣的困境裡脫身,并且發出反擊。
但現實中呢,很多孩子卻無法擁有這樣的幸運。
他們有些行為無法被理解,他們獨特才華無法被珍惜。
他們可能從小就要被一句“調皮愚蠢”,擋住那前進道路上的希望。
他們的光,可能還沒開始發散,就被掐滅。
電影裡說:
“每個孩子都是與衆不同的,無論什麼模樣,它都是地球上的一顆星。”
但這樣的與衆不同,是要去發掘,要去理解和包容的。
無法否認,絕大多數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
電影裡伊夏的爸爸媽媽也一樣,母親日夜為了他操勞,父親也會在他聽話的時候,給與一個擁抱。
可是作為父母來說,他們做的更多的,是要求。
要求他成績優秀,要求聽話懂事。
他們沒能做到理解,不願意走進這個孩子的内心看一看。
他們隻了解到他學習不好,卻沒看到他異于常人的想象力和美術天賦。
他們隻知道他調皮搗蛋,卻不明白他對家庭的依賴和渴望。
他們沒有在意,被送到寄宿學校的伊夏,被摧毀的有多嚴重。
可能在父母心裡,一切作為,就算是抛棄,都是“為了你好”。
電影裡,很多關于「父母教育」的情節,都能映射在我們的生活中。
像伊夏和别的孩子有了矛盾,父親不問原因,擡手就給了他一巴掌。
當老師告訴爸爸伊夏的表現是因為有閱讀障礙時,他也覺得是逃避學習的借口。
後來,即便認識到自己是錯的,他仍然不肯承認。
沒錯,父母太喜歡把自己認定的事情,強加于孩子的身上。
他們嘴裡反複念叨的,就那麼幾句——
昨天才教的知識,為什麼今天就忘了?錯過的題怎麼又錯?為什麼就你這麼調皮,你為什麼不能學學人家的好,我們這麼做也都是為了你好...
打擊式的教育,真的太多了。
他們始終認為“棒棍底下出孝子”,隻有打擊,才能讓孩子前進。
可是他們不知道,肆無忌憚的打擊,會對孩子的内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芒果台有檔節目叫《少年說》,就是讓中小學生向自己的父母、老師、同學喊話。
其中有個女孩對母親說,能不能不要再把我和别人比了,能不能不要說那些打擊我的話了。
喊完下台,女孩委屈的哭了出來。
但你看,這位母親是怎麼回答的——
不打擊打擊你,你就飄了。
是的,即有人提出反抗反對,家長們還是不以為然,固執己見。
這是存在「父母教育」間的一種常見現象,别人無法使其更改,隻有他們自己認識到問題所在。
而這樣的教育,究竟會給孩子帶來多大的打擊?
在《地球上的星星》,尼克對伊夏的爸爸說過這樣一個所羅門島的故事。
在所羅門島,人們并不會砍樹,他們隻是圍着樹喊叫、怒罵,并且詛咒,一段時間後,樹自然就凋謝枯萎了。
故事很雞湯,但言語傷害,有時候就是這麼可怕。
更别說這種傷害如果來自身邊最親愛的人,可想而知其威力之甚。
而從這部電影中,我們也能了解到,怎樣才能更好的讓孩子成長?
是對等的溝通,是貼近内心的交流。
是讓孩子感覺被需要,親吻擁抱,讓孩子感覺被關注。
是說一句“兒子,我愛你”,“有困難記得找我”“即使有失敗,記得有我支持你”
父母永遠是孩子的支持,而他們的内心世界,也應該由父母來守護。
所以,千萬别讓孩子,失掉這最大的支撐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