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中國曆史上黑暗的王朝,朋黨之争,殺人無形之中的廠衛,通過各種影視題材,或許是大家所熟悉的。
今天講到的解缙,曆史上的他是怎樣的一個人,他又做了哪些事。解缙這個明代曆史人物可能沒被大家所熟悉,但提到《永樂大典》懂點中國古代史的人是知道的。
而編纂這本宏偉著作的人正是解缙。
一、一舉成名帝王知傳說解缙因代嶽父獻寶得君王賞識賜官進入仕途,而曆史中的解缙是通過鄉試、會試、殿試等正規途徑入仕。
與解缙同一時間考取進士的還有解缙兄長解綸、妹夫黃金華,引起了明太祖朱元璋的注意,正所謂真正的一門三進士。
解缙憑其卓著才華,赢得朱元璋的賞識。此後,朱元璋時常令解缙陪伴左右,詢問其政治意見,成了皇帝的紅人。
一舉成名并非偶然,但觀解缙之智慧、謀略無人能及,其詩書創作也造詣頗高,為明清衆多文人望塵莫及,為之稱頌。
在朱元璋時期,解缙上萬言書《大庖西封事》,言辭直率犀利,其主要内容多切中時政要害,朱元璋召群臣共同觀之,贊解缙奇才。
因解缙上書内容多迎合朱元璋喜好,故後世有學者評價朱元璋把解缙當作朝堂政治的方向帆,意在通過解缙傳達自己所思所想。
但解缙放縱閑逸,被朝廷官員彈劾下台,在朱元璋死後,解缙父親做主讓解缙奔赴葬禮,這一舉動被朝廷官員以不忠不孝罪論處,被發配到了河州。
被貶河州,解缙不斷反思自己,并向昔日朝中交好的官員寫信,望助自己重回京師朝堂。時恩寵正隆的禮部侍郎兼翰林學士董倫向建文帝推薦解缙,于是解缙終于如願歸京。
在燕王朱棣登基後,解缙和幾個關系較好的同僚被編入翰林院編纂《永樂大典》,日子還是正常過的。
随着皇太子的選任上,解缙因讓朱棣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而引發了皇太子的争鬥中而被貶入獄,直至死去。據說是将解缙灌醉後拖到外面的冰天雪地裡用雪埋而死的。
二、傳說中的解缙傳說中的解缙5歲的時候便可作詩,與大人之間的談話可以做到滴水不漏,在當地遠近聞名。天才總是招人妒忌的。
解缙的對聯速度是脫口而出,解缙敏捷的思維方式令傳說中曹尚書等人歎服。
有一回,将原本已定為解元的解缙替換下去,并通過斷句法誣陷解缙考卷内容大逆不道,一場牢獄之災在所難免。
面臨牢獄之災,解缙處變不驚,要求當堂辯卷,請來當地禦史坐鎮。辯卷過程中,解缙機智應對主考官準備好的各種詭計,辯卷獲勝,拿回解元之位,受賄賂的主考官也被禦史處罰。
傳說中的解缙不似曆史中的解缙那樣直率,尤其在皇帝面前進言,講究方法技巧,達到忠言不逆耳的效果。
有一年,皇帝準備出遊,解缙知道皇帝出遊,必定給當地帶來巨大的财力人力上的消耗,導緻民不聊生的後果,又不好直接說明.
便進言告訴皇帝江西山高無路,水急,并找來一條魚這樣的物證拿給皇帝看。解缙傳說中,有很多表現解缙機智勇敢,擅對的情節,代表了民衆心中機智人物。
傳說中的解缙的事例民間還有很多,這在明朝時期表達了民衆對解缙的一種期待,一種美好的願望。
明朝在政治上是黑暗的,不僅僅是太子之争,還有朋黨之亂。明朝的政治結構體系是有一定缺陷的,内閣制有了朋黨結私的空子,導緻在政局上的不明朗,人們各自盤算着小團體的利益。
三、解缙的事件是明代的朋黨現象的具體表現
朋黨,是指一些有共同政治目的、社會裙帶關系、經濟利益的團體,為了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的利益的利益聯盟組織。
明代的東林黨是典型的官僚士大夫結黨營私。不時出現的後黨、太子黨、閹黨等等,也都屬于朋黨之列。大奸臣魏忠賢領銜的便是閹黨一支。
朋黨有很多種類型,每個朋黨都有其核心人物,我們稱之為黨魁。明代的朋黨多是地域關系而結成的,在朱元璋時期,楊憲為首的山西幫派,李善長為代表的淮西朋黨。
我國古代是一個以農耕為主的社會,土地自然是最重要的經濟來源。在封建社會,對權力和利益的争奪和再分配,是朋黨産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民以食為天,土地作為人民衣食來源是當時最重要的财富,因此也成為各派政治勢力争奪的熱點對象。
而在君臣之間,官僚之間錯綜複雜的矛盾,稍一不慎,官僚都有可能遭受滅頂之災。
殘酷的現實迫使官僚們在争奪财富和利益的同時還必須結成朋黨,依靠群體的力量來打敗敵對勢力,來獲取自身的利益。形成朋黨的因素有三個:
一是志向興趣因素,二是需求因素。三是利益維護因素。
有些人因為興趣愛好形成小圈子,有些人因為需求關系結成聯盟,不過在正式組織中的朋黨多數因為利益關系而産生的,其中的核心人物會受到他成員的重視和圍繞。
在對待朋黨結私明政府是有過措施的。明代統治者深知官員結黨對國家的危害,因此制定了各種法律阻止官員私人關系的發展,防止結黨營私。
一方面禁止各級政府官員之間的直接交往,政府間的往來隻能通過文書。下官不得上言大臣德政,否則視為奸黨。
前文提到,明代建國廢除了丞相,改組為内閣制是一種政治結構體系的弊端,也是朋黨的空子。内閣制度解決了大權旁落的問題,但引發了新的危機—黨争。
内閣對于朝政國事沒有獨立裁決的權利,還是聽命于皇帝,内閣也不是最高行政機構,閣臣也不是前朝的宰相,閣臣開始初期沒有絕對的權利。
然而,随着時代的變化,閣權一代代的積累,漸漸突破了原先的規範,而沿着宰相化的道路發展。
解缙不就是受到皇帝的青睐,常伴随左右,出謀劃策,享受皇帝的禮遇,這本身和宰相已經沒有什麼區别,而不是原本的皇帝的秘書,顧問這樣的形式。
擁有了絕對的權利。絕對的權利帶來了朋黨的開口,也可以帶來絕對的腐敗問題。掌管六部的尚書直接向皇帝負責,而不是内閣的屬官。
内閣與六部沒有任何的隸屬關系,沒有實際掌管六部的事務。但随着内閣權勢的不斷加強,内閣對六部的權利開始觊觎并開展一系列的工作。
内閣雖無法定的行政權力,但畢竟是朝廷中樞,在政府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内閣大學士便成了群臣凱觑垂涎的目标。
為争取入閣朝臣除投靠内監外,還須拉幫成派,互相吹捧或攻評傾軋,形成朋黨勢力,依賴朋黨門戶之勢去攀附援引。
内閣中一把手被稱為閣臣,閣臣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利,争奪皇帝身邊的第一任,勢必要拉幫結黨。
明代閣臣都是翰林人士出身,長期在朝中任職,不管是家族關系、地域同鄉關系,會逐漸形成一些朋黨的勢力。
他們嶄露頭角,進入内閣之後,便有一些同僚、同鄉、門生及親信官員聚結在周圍,形成門戶。
這就說明了一點,即使解缙自己本意并沒有想在任何一個黨派之中,但當時的環境無意的會陷入黨派之中,即使表達的是自己的觀點也會被其他黨派認為是代表小團體的觀點利益。
不要說解缙了,連明朝明相張居正也不知不覺地卷入到封建官場朋黨派系之争的漩渦之中。
在《明史》中有過這樣的描述,張居正是湖北人,而張居正舉薦馮保客,他們是同鄉,張居正隻是從能力的方面認為馮保客是有才之人。
但被其他朋黨認為是老鄉的關系為紐帶,形成了一個依附他的朋黨集團,形成自己的黨羽。朋黨之間相互鬥争,對國家政治局勢和社會發展進步都有着很壞的影響。
派别之間尖銳的矛盾和殘酷的鬥争使得各派系在掌握優勢之後會極端地打擊異己,而忘了最初的目标和抱負。
朋黨中固然有很多碌碌之輩,但也不乏才華出衆之士。
但由于朋黨分立門戶、樹立山頭,将人才據為私有,這導緻有才之士不能把自己的才能、智慧和精力完全奉獻給國家和人民,隻能為自己的小團體服務才能得以提拔。
朋黨中的人才各自率屬于矛盾尖銳的敵對集團,故不能合在一起緻力于國計民生,這些人才所釋放的能量在敵對的鬥争中相互損耗殆盡。
有用之人在朋黨之争的利益團體中被消耗殆盡,這樣的政府不會有一個文明、富庶的社會。明朝政府上層的建築設計可以說完全被搞得筋疲力盡。
社會民生是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發展的,這也是明朝曆任皇帝在位時百姓始終處于艱難困苦的生活中去,這也就不難理解解缙這個人物的曆史命運,是一種政府體制下的悲哀産物。
參考文獻:
《明史》
《明會要》
《明史紀事本末》
文/文史旺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