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古詩一首

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古詩一首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9 13:50:03

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古詩一首?點擊上方“西夏發布”可以訂閱哦,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古詩一首?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古詩一首(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1

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古詩一首

點擊上方“西夏發布”可以訂閱哦!

作品全文

《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其二》

宋•陸遊

三萬裡河東入海,

五千仞嶽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裡,

南望王師又一年。

相關注釋

三萬裡:長度,形容它的長,是虛指。

河:指黃河。

五千仞(rèn):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計算長度的一種單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約合二十三厘米。

嶽:指五嶽之一西嶽華山。黃河和華山都在金人占領區内。一說指北方泰、恒、嵩、華諸山。

遺民:指在金占領區生活的漢族人民,卻認同南宋王朝統治的人民。

淚盡:眼淚流幹了,形容十分悲慘、痛苦。

胡塵:指金人入侵中原,也指胡人騎兵的鐵蹄踐踏揚起的塵土和金朝的暴政。胡,中國古代對北方和西方少數民族的泛稱。

南望:遠眺南方

王師:指宋朝的軍隊。

白話譯文

三萬裡長的黃河奔騰向東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華山聳入雲霄上摩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壓迫下眼淚已流盡,他們盼望王師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創作背景

這組愛國主義詩篇作于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當時陸遊已經六十八歲,罷歸山陰(今浙江紹興)故裡已經四年。但平靜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靜下來。南宋時期,金兵占領了中原地區。詩人作此詩時,中原地區已淪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時愛國詩人陸遊被罷斥歸故鄉,在山陰鄉下向往着中原地區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區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夠盡快收複中原,實現統一。此時雖值初秋,暑威仍厲,天氣的熱悶與心頭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曉之際,他步出籬門,以舒煩熱,心頭怅觸,寫下這兩首詩。

作品鑒賞

組詩的第一首落筆寫銀河西墜,雞鳴欲曙,從所見所聞渲染出一種蒼茫靜寂的氣氛。“一再鳴”三字,可見百感已暗集毫端。三四句寫“有感”正面。一個“欲”字,一個“怆”字表現了有心殺敵無力回天的感慨。

第一首以沉郁勝,第二首則以雄渾勝。第一首似一支序曲,第二首才是主奏,意境更為遼闊,感情也更為沉痛。

王夫之《姜齋詩話》卷一有雲:“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指出了對立情景的辯證交融,可以成倍地增強藝術感染力量。陸遊這第二首詩,用歌頌高山大河的奇觀美景來襯托神州陸沉的悲痛,抒發廣大民衆的情高意切來諷刺統治者的麻木不仁;将時代社會的矛盾沖突,既全面深刻地揭露,又高度集中地概括于二十八字之中。理想與現實,熱愛與深憤,交織輝映,所給予人們的啟示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範疇,不是“百年”“萬裡”所能限量的。這種恢宏壯闊的境界,在盛唐絕句中還不多見,卻于中唐以至宋代詩人筆下不斷有所開辟,是值得特殊注意與珍重的。

名家點評

清華大學教授蔡義江:黃河和華山當時都在敵人控制之下,詩人極力歌頌河山之雄偉,以引人後兩句,尤能起到發人深省的藝術效果。山河如此,民心如此,我們堂堂中國為何總不能振作起來而有所作為呢?“王師”北伐就那麼困難?朝廷裡享受着厚祿的當權者難道就忍心讓千百萬“遺民”年複一年地受金人的欺壓蹂墉而永遠失望嗎?如此等等,都是這首小詩中所包含的潛台詞。

作者介紹

宋代愛國詩人、詞人。字務觀,号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熏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桧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但收複中原信念始終不渝。他具有多方面文學才能,尤以詩的成就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稱,不僅成為南宋一代詩壇領袖,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詩9300多首,是文學史上存詩最多的詩人,内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風格雄渾豪放;抒寫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詞作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氣吞殘虜的愛國主義精神。

微信推送太少

下個“文化西夏”APP

了解西夏區

關注西夏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

西夏發布 文化西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