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承包到戶?■編者按“第一”是改革開放40年曆史的縮影40年來,我們以敢闖敢幹的勇氣和自我革新的擔當,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農田承包到戶?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編者按
“第一”是改革開放40年曆史的縮影。40年來,我們以敢闖敢幹的勇氣和自我革新的擔當,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
從今天起,本報推出“探尋40年的‘第一’”專欄。通過回顧這些閃光的“第一”,追溯山東改革開放的輝煌曆程,助力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
□ 本報記者 吳寶書
本報通訊員 王恩标
初冬時節的魯西南,沃野千裡。東明縣城南邊20多公裡外的小井村,麥苗青青。
40年前的春天,小井村把土地分到各家各戶,成為全國最早一批實行分田到戶、落實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的村莊,就此掀開了我省農村土地改革的序幕。
那時候的小井村,土地沙化嚴重,全村2800餘口人,有近1000名青壯勞力跑到外省出苦力謀生。時任村黨支部副書記李鵬舉感慨萬千:“當年冒着風險搞改革,隻是為了讓老百姓能吃飽飯。”
“村裡開了三次會,才定下分地的事,決定拿出部分地先分着試試。”李鵬舉說。結果,春天分到手的地,當年秋收的産量就差不多高了一半,老百姓喜出望外。秋收之後,所有的地都分到了農民手中。聽說家裡分了地,那些外出的勞力,80%都回來了。
1978年2月9日,菏澤地委召開常委擴大會議。會後形成的《紀要》中,提出要尊重生産隊的自主權、允許成立作業組專業隊、允許農民有自留地等八條政策。1980年7月,省政府辦公廳、大衆日報社、菏澤地委行署組成聯合調查組,實地考察了東明縣農業生産責任制,高度贊揚了以“包産到戶、包幹到戶”為主要形式的生産責任制,将東明的做法和經驗向全省推廣。
作為當年的困難戶,從貧窮一步步走到富裕,82歲的村民張殿興見證了40年的滄桑巨變。“40年前,三間土坯堂屋,兩頭兩間屋頂扒沒了。屋裡沒有櫥櫃,也沒有床。全家七口人,五個孩子都睡在地鋪裡。”“現在四個兒子都有自己的新房,其中兩個兒還是二層樓房。”
不單張殿興家,整個小井村和40年前相比,變化可謂巨大。村子裡修了柏油路,通了自來水,還建起了光伏發電站,辦起了闆材廠和糧食加工廠,生産方式正在發生着根本性的變化。
小井村的土地改革實踐和敢為人先的精神,直到現在還影響和激勵着人們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奮力前行。
現在的小井村,正做着跟40年前相反的一件事:把零散的土地集中流轉,搞規模化經營。
3年前,在外打拼多年的村民劉紅力回村創業,帶頭成立了一家合作社,目前已經集中經營5000多畝耕地,還用上了無人機灑藥、測土配方施肥和機械化收割,搞富硒糧食種植和食品加工,畝效益提高了一倍以上。“現在村裡人已經接受新的發展理念,不能隻顧畝産量,需要提高畝效益才行。農民不但要吃飽飯,而且還要吃好、吃得健康。”劉紅力說。
近年來,東明縣加快農村改革步伐,農村土地确權登記頒證工作順利通過省級驗收,确權登記耕地面積122.6萬畝。在此基礎上,積極落實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激發農村土地内在活力,全縣耕地規模經營面積占30%以上。
規模經營為發展優質高效農業奠定了基礎,一大批農副産品加工龍頭企業崛起,全縣合作社總數達到2236家,形成了“龍頭企業 專業合作社 農戶”“龍頭企業 基地 農戶”等多種發展模式。
“我縣已發展富硒作物面積28萬畝,45萬畝全國綠色食品原料(小麥)生産基地初步通過省級驗收,基地良種普及率、統防統治率、測土配方施肥率均達到100%。”東明縣農業部門負責人介紹說。
“新的形勢下,不論是做好精準脫貧和鄉村振興工作,還是實施新舊動能轉換,我們都注重從小井的改革精神中汲取思想營養,以創新的思路去解決前進中的問題。”東明縣委書記魏琳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