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視頻中您聽到的,是草原名曲《那達慕序曲》,而演奏出如此靈動悅耳之音樂的,就是内蒙古民族藝術劇院民樂團的成員們,他們也是全中國唯一一支以蒙古族傳統樂器馬頭琴為主弦樂,火不思、雅托克為彈撥樂聲部,畢休固爾、布列号、牛角号為管樂聲部的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多聲部專業民族管弦樂團。
馬頭琴,是蒙古族傳統拉弦樂器,琴身木制,長約一米,有兩根弦,共鳴箱呈梯形,聲音圓潤,低回宛轉。馬頭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樂器,不但在中國和世界樂器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也是民間藝人和牧民們喜歡的樂器,馬頭琴所演奏的樂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點,體現了蒙古民族的生産、生活和草原風格。
火不思(蒙語音譯,也稱胡不思、和必斯等),蒙古族彈撥樂器,見于元代,盛行于明代,清朝列入國樂,清後失傳,建國後重新研制成功,流傳于中國新疆、内蒙古、甘肅北部及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等地。
20世紀60年代初期,呼和浩特市民族樂器廠的制琴師們,與内蒙古歌舞團、内蒙古直屬烏蘭牧騎的音樂工作者拉蘇榮、青格勒圖等人合作,開展了對火不思的研制工作,在傳統火不思的基礎上制作成功 新型火不思。這種新型火不思,發音清晰、明亮,音響圓潤、淳厚,音色柔和、優美,富有遼闊草原之情調。可用于彈唱、獨奏、合奏或為歌舞伴奏。
蒙古筝,蒙古語為“雅托嘎”,與漢族古筝同源,但是蒙古筝的結構、音階排列、演奏風格等和漢族古筝有很大的區别,是中國筝的一個獨特流派。雅托嘎最初出現于成吉思汗的軍中,盛行于元代宮廷,《元史·禮樂志》載:"宜樂之器,筝,如瑟……"。雅托噶在元代就已有獨奏曲,元世祖忽必烈欽定的《白翎雀》就是一首筝曲,表現了蒙古人對家鄉草原的思念。
畢休固爾和布列号都是蒙古族管樂器。為了完善民樂團的管樂聲部,2015年7月内蒙古民族藝術劇院民樂團對蒙古族傳統管樂器“布列号”和“畢休固爾”進行了挖掘和整理,使“布列号”和“畢休固爾”能夠融入樂團演奏,增加了演奏效果的厚重感和相應的力度感。
蒙古大鼓,蒙古族膜鳴樂器,又稱“罐鼓”、“蒙古戰鼓”,鼓身木制,其身塗色,弧形木闆面,中間開直徑約5厘米的圓孔,上蒙皮革,是古代蒙古族軍隊的戰鼓。較堂鼓低,但很響亮,曆史較為悠久,早在成吉思汗時代(1162年—1227年),戰鼓已廣泛用于宮廷和軍旅之中。
來源:騰格裡新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