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火鍋、秋蟹肥大啖美食就怕高嘌呤緻痛風發作!許多人也将高嘌呤的海鮮鍋稱“痛風鍋”。中醫看痛風,認為和小腸功能失常有關,除了用藥調理,還有一個關鍵穴道助緩解。
“痛風”為現代人常見的風濕免疫性疾病,現代醫學認為痛風的原因是日常飲食加上個人遺傳因素,緻使尿酸代謝異常,血液中的尿酸持續增高,随著血液瘀積于關節、腎髒、心髒等部位。一旦尿酸結晶析出,沉澱在關節、肌腱和周圍組織,就會引發紅、腫、熱、痛的發炎症狀,因此又稱為“代謝性關節炎”。
中醫看痛風多與飲食重口味、風寒濕入侵有關
中醫自古即有“痛風”之名,取其疼痛劇烈且來得快,宛如一陣風,又有“白虎曆節”之名。古代醫家依據《黃帝内經》所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認為多屬“痛痹”。(編按:痹者,閉也,指閉塞不通)
臨床上本病為内外因相合為病,内因多與素體痰濕阻滞有關,外因則與長期飲食厚味有關,病機特征為濕熱痰瘀,濁毒内蘊,流注關節,痹阻筋脈,氣血瘀滞難行,緻使關節肌肉劇烈疼痛、紅熱腫脹、活動不利等,若濕熱痰濁凝結于局部則關節變形,甚至形成痛風石。
體内水液混濁黏稠緻循環阻滞 最後沉積關節結晶為石
痛風除了有“不通則痛”的痛證之外,還有痛風石沉積于局部,現代醫家朱良春先生将本病命名為“濁瘀痹”,“濁”字精準點出本病的特色。
回歸《黃帝内經》病機十九條之中,“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諸痛癢瘡,皆屬于心。諸病膚腫,疼酸驚駭,皆屬于火。”指出本病的濕熱邪氣和痛證,與心、脾兩髒有關。
痛風經常發作于大拇趾關節内側,此處正是脾經所過之處:“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于熱。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于寒。”指出清澈的水液性質偏寒、混濁的水液性質偏熱。而痛風的濕熱痰瘀,正與“渾濁”有關。
這很像煲湯熬膏的過程。當體内的水液夾有雜質時,曆經體内邪熱煎灼,有形雜質逐漸凝固,水液會逐漸出現渾濁黏稠的現象,導緻氣血循環阻滞越來越嚴重,無法通關過節,隻好沉積于關節,最後結晶成為痛風石。
痛風源因小腸泌别清濁功能失常 未能及時将濕濁排出
由前面論述來看,除了與濕濁停滞有關之外,還與“水液渾濁”有關。這個異常現象理應歸咎于小腸“泌别清濁”的功能失常,而清濁不分。不僅未能将濕濁及時排出體外,還讓它在體内持續四處流竄,借機與其他邪氣相合為患,最後瘀阻于關節而産生痹痛變形的情況。
當我們進餐時,胃會持續将初步消化的食物和水飲送到小腸,由于小腸“長而慢”的特性,工作又不斷“擠進來”,所有的食物就必須“排隊”等候帶位,才能進行下一個步驟。小腸這個接受與盛滿的特質,中醫稱為“受盛”。
食物在小腸中進行緩慢精細的消化之後,聰明的小腸知道食物不同的特質,人體能夠吸收應用的部分也不同,就将之區分為“清”與“濁”兩大類,分别運送到合适的工作站再行處理,中醫稱此功能為“泌别清濁”或“分清别濁”。
● 清者:人體需要,來自水谷精微營養者
1.精微:一般都交給肺,轉化為血,如《黃帝内經》:“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于此,故獨得行于經隧,命曰營氣。”
由于心經與小腸經為表裡經,心與小腸之間有着密切的連線。心身為君主之官,專主血主脈,需要最好的營養物質。所以個人猜測,心髒會透過心經及小腸經向小腸直接收取最營養的精微物質以供己用,這也可視為“禦膳房”的别徑。
2.水液:交給脾髒,透過脾的升清散精作用送達全身。
● 濁者:人體不需要,應予排出體外者
1.固體:無用的糟粕,送至大腸,通過大腸的氣化,形成糞便。
2.液體:無用的水液,經由腎與膀胱的氣化,形成尿液。
小腸“泌别清濁”的“泌”字尤富深意。“泌”指輕快的水流,一如湧出的泉水,從涓流至于廣大。可見小腸的泌别清濁功能與水液的分流特别相關。脾主運化水濕,所以小腸将吸收的水液交給脾髒散布至全身。
中醫将小腸這個能夠變化食飲原來形态,且能分辨這些食飲經過消化之後的特質,讓清者先行回收向上,濁者繼續變化下走,最後排出體外的功能稱為“化物出焉”,亦即讓清濁各司其所,各有歸屬。
小腸由于具有泌别清濁、産生化物的任務,從而培養出特有的思考分辨能力,這項能力與人體的營養物質吸收以及大小便的形成都有密切關系,若小腸的思辨功能失常,無法泌别清濁,就會出現營養不良、大便稀薄、小便短少等病理現象。
位于小腸經上的腕骨穴 曆代用來治療黃疸與痛風
臨床治療思考上,心主熱,脾主濕,符合本證濕熱邪氣為病的特質,心脾兩髒也都與小腸有連結關系,但因中醫重視五髒功能,故曆代較少看到小腸經用藥,多以入心脾的藥物來清利濕熱,兼以概括小腸的功能。
腕骨穴
但在針灸方面,小腸經就有自己的舞台。古人說“無濕不成疸”,痛風前提也是痰濕為患,《内經》說“五藏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小腸經的原穴“腕骨穴”,不僅能恢複小腸泌别清濁之能,且善于清利濕熱,是為曆代治療黃疸的要穴,當然也可用來治療痛風的濕濁停滞。
另外,本病還存有水液渾濁停滞的“濁瘀痹”特性,此時可配合三焦經,因其遍布人體,不僅是人體水谷、津液及元氣的道路,且能清利垢膩,兩經合用,功效顯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