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25歲一個尴尬又迷茫的年紀

25歲一個尴尬又迷茫的年紀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5 14:29:04

25歲一個尴尬又迷茫的年紀(你可以活得自卑點)1

Sayings:

前兩天,我在讀書平台發現了一個,很想和你讨論的現象。

他們總結了過去一年搜索量最高的關鍵詞。

結果很意外,那個詞竟然是“抑郁”,而心理學也是去年銷量最好的書籍。

我記得劉擎和許知遠在《十三邀》也談過類似的現象。

“這幾年現代生活的失控感、強烈的意義危機,讓我們重新開始用哲學來尋求安慰。”

我們不是突然對心理學、哲學感興趣,而是開始在後疫情時代發起了一場心理和精神“自救”。

相信你也有這樣的感受,生活被迫打亂,計劃随時被終止,比死亡更可怕的是,我們一直生活在動蕩、焦慮、茫然的情緒裡:

“生活怎麼了?我怎麼了?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眼下的困難?” 我們比任何時候都迫切需要一個答案。

這兩年,我也收到很多你們發給我的困惑,有人沉沉浮浮,有人停在原地,很多事情無法展開。

這樣的狀态,讓我想到作家麥家的一本書《人生海海》——

人生就像大海一樣茫茫然,時起時落,變幻不定。

去年 8 月,我們曾和麥家老師一起聊過“什麼是人生海海”,很多二三十歲的年輕人都講述了自己曲折複雜的經曆。

挺感慨的,短短兩年,我們對“人生海海”這個詞感受更深了,感受也不同了。

所以現在,我想再次邀請麥家老師,帶着他的故事,來聊聊你們的困惑和迷茫,也聽聽他的思考和領悟。

這是他第一次根據普通人的故事給出回應,你平常很難聽到作家對你有問必答。

這些回答很重要,如果你有時間,請你耐心讀完。

它不是一場提建議、提解決方案的演講,但一定是一次走心的交換和體悟。聽完故事的你,一定得到自己的答案——

潮落之後一定有潮起,有什麼了不起。

25歲一個尴尬又迷茫的年紀(你可以活得自卑點)2

短短2年

我們就明白了什麼叫“人生海海”

本文由麥家和新世相讀者共同完成

01

25歲一個尴尬又迷茫的年紀(你可以活得自卑點)3

疫情這段時間,我發現我和老公根本沒有共同的興趣愛好。

他宅在家隻會玩遊戲,彼此聊天的話題永遠都是小孩或家人,反正都是家長裡短的瑣碎事,稍微一上升到精神層面的話題,就不行了。

我喜歡看文藝電影,經常被一個浪漫鏡頭感動得要死,他隻會說:“這有什麼,你也太脆弱了吧。”

你興高采烈地和他分享一切,他常常一盆冷水澆下來。

25歲一個尴尬又迷茫的年紀(你可以活得自卑點)4

△大眼瞪小眼的日子,隻能一個人看美劇

疫情更激化了我們的矛盾,雖然待在一起時間變多了,但心更遠了。

我覺得孤獨,也不願和他再分享點滴感受。

有過幾次離婚的念頭,但閨蜜勸我,他至少人靠譜,還能一起帶小孩,一個人帶小孩會很辛苦的。

是我對另一半要求過高?還是這就是婚姻的本質?婚姻注定就是孤獨的嗎?

麥家:

這是我再不想面對的一個問題,它遮天蔽日的大,又刺刀見紅的真實、殘酷,關鍵還無解。

或許人生的本相就在婚姻裡,正如雷蒙德·卡佛所言:當我們在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其實什麼都談了,愛恨情仇,悲歡離合,生老病死。

婚姻像一個人生無所不包的大容器,也是大熔煉;是安樂窩,也是圍城——城外的人都想進去,城裡的人都想出來。

坦率說,我是經曆了“進去出來、出來又進去”的,可以不誇張地說,你目下的感受,那種孤獨,那種痛,那種無助絕望,我都曾經千遍百倍地滄海過。

但這不是你我——任何人——出來的理由。

世間沒有單面體,有正面必有反面,有上必有下,婚姻的始點是愛,是兩情相悅,那麼美好的一件事,一定意義上說注定我們要接受它的反面——說是不美好的一面也不好過。

任何人都不是聖人,不要高估自己的耐心。

婚姻最終會讓我們明白,像一個人一樣活着愛着并不是一件容易事,甚至很難。在困難面前,你甚至不惜用苦難來解脫,離婚無疑是人生之大苦。

我就經曆了這樣的人生,用絕望去點燃希望,因為我不認同婚姻注定是困難的、孤獨的。即使注定多數人是這樣(困難),我也要去求那少數。

我做好了求不到的準備,所幸我求到了。但我不會鼓勵任何人學我,因為我這種膽大妄為、為險而戰的人生不值得人仿效。

你也不必收聽閨蜜的好言,人生一定要學會自己做主,這比婚姻本身還重要。

02

25歲一個尴尬又迷茫的年紀(你可以活得自卑點)5

我是學臨床醫學的,以前很為自己的專業自豪。

但這兩年的疫情,常常讓我無力。

上專業課微生物學時,老師提到冠狀病毒那一章,用很大功夫去講新冠,各種分析研究。

可一旦切換到實際下的病毒,感覺自己能做的微乎其微。

25歲一個尴尬又迷茫的年紀(你可以活得自卑點)6

有時候還會覺得,醫學發展到現在,對人體的了解太少了。

在擁有職業崇高感和自豪感的同時,也發現自身能力的有限與渺小。

麥家老師會有這樣的感受嗎?人該怎麼處理這種渺小和無力感?

麥家:

這種感受我很熟悉,并且因為熟悉變得喜歡。

我的大部分時間是在閱讀,而不像人們想的一樣在寫作。

作家首先是個讀者,寫作是沖鋒陷陣,閱讀是厲兵秣馬。

閱讀通常會讓我産生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有的會照亮我内心的某個角面,讓我突然有沖動寫作;有的則相反,讓我高山仰止,根本不想寫作,就是你說的那種渺小感。

我個人覺得後一種感受更珍貴,因為說到底,寫作不是為了超越别人,而是超越自己,所以那種“不想”往往隻是沖動,不是理智。

但是你能看到禮拜别人的偉大卻會成為一種理智,一種實力,讓你變得強大而有可能超越自己。

在自信和自卑之間,我更相信自卑的力量,有一種倔強。

03

25歲一個尴尬又迷茫的年紀(你可以活得自卑點)7

這兩年,學校成了一座牢籠,進去就出不來。

去年終于找到一份實習,卻因為反反複複的疫情,心态徹底崩了。

實習突然被通知封校,無法外出,先線上辦公,焦慮地去學院找行政老師,都給不出一個确定答案。

後來隻能實習請假,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解封。

25歲一個尴尬又迷茫的年紀(你可以活得自卑點)8

△實習通勤的 15 号線

有時面對變數,比起行動的缺失,心态的崩潰好像更無奈。

麥家老師在《人生海海》中說過,沒有完美的人生,不完美才是人生。

但我該怎麼接受這種被打亂的人生呢?該怎麼處理這種不安情緒?

麥家:

既然你說到《人生海海》,我想你的問題,答案就在那書裡。

不論是上校,還是林阿姨,還是“我”一家人,沒有誰的人生是按步就班、風和日麗的,都是風雲際會、風起雲湧的。

說到疫情,它擾亂了每個人的生活,遠的不說,就在半個多月前,正是年關前,我家鄉突然被實施封閉管理。

家裡親人有的被隔離起來過不了年,有的隻能獨自一人過年;最慘的是我侄女,正值臨産,且是難産,躺在手術台上,命懸一線,父母親都無法到場陪護守望。

我老母親也是去年疫情期間走的,走之前在 ICU 裡昏迷了 129 日,我和太太每天去病房探視,正常的探視變得極其繁瑣,甚至正常的治療也受到影響。

甚至因為疫情,老人身邊一時缺少監護人,才導緻摔倒爆發了病情。諸如此類,我想很多人都可以念出一本“苦經”,因為這兩年确實波及了很多很多人的生活、工作和健康。

但沒辦法,這就是生活,總有風雨。現在網絡上流行一句話:誰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誰會先來。

我想,它們都會來,而且我們都應該坦然地迎接它們,正如一生慘淡的上校說的一樣:

命運如刀,讓我來領教。

人就是這樣領會了人生,生活就是這樣教會了你堅強。

04

25歲一個尴尬又迷茫的年紀(你可以活得自卑點)9

疫情開始後,第一個任務是消殺轉運陽性患者 120 車,危險性可想而知。

離家幾個月不說,24 小時無休,随時随地要進行車輛消殺,始終沖在離病毒最近的第一線。

12 月最冷時挨家挨戶敲門,有時候一口氣要挨爬六七十層。

采完核酸,又要接種疫苗。一天累得胳膊都擡不起來,防護服一捂就是一天。

大連疫情一年兩次,封城時大家居家隔離,而我們每天天不亮就要出任務,做着重複的事情,冒着各種風險。

忙起來 30 多個小時不睡覺,整個人都抑郁了。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安撫被隔離的人員,少部分的人會把被隔離的氣撒在我們身上,耐着性子好聲勸說。

25歲一個尴尬又迷茫的年紀(你可以活得自卑點)10

△編輯部配圖

好疲憊啊!結婚多年,因為忙碌的護士工作而經常不在家,已經三年沒有回家過年了。

常常會想,我到底是為了什麼?不知道這樣無休止的“戰争”什麼時候是個頭。

在眼下的生活裡,該怎麼重建人生的意義感呢?

麥家:

這兩年醫護人員無疑是付出最多的一個人群,尤其像你一樣奮戰抗疫一線的,面對的正是一場無硝煙的戰場,随時都可能付出包括生命在内的任何一切。

這種極端境遇會造就極端人生,練就極端人格,正如在戰場上有人成了逃兵,有人成了英雄。

但其實每個人都有這種時候,陷入困境,極端考驗你的三觀、勇氣和能力。

我寫《風聲》的那個夏天,說實話,那個夏天于我有點衆叛親離的,我最終幾乎是從一棵三角梅的燦爛中看到了“人生的意義”。

那棵三角梅種在我家二樓陽台上,它神奇的生長力令我吃驚;我幾乎是虐待它,種在一隻廢棄的鐵皮油漆桶裡,數年如一。

不施肥、不換土,隻澆水,它卻當奶吃,蠻生蠻長,爬上樓頂,又侵略樓下。

我每天看它,時時看它,像囚徒望藍天一樣,從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生活背叛了我,唯有它鐵了心地忠誠我,鑽進鐵欄,紅得燦爛,白天黑夜守我,對我聲聲切切:要發憤,别趴下。

這個夏天,我就是如此孤寂,把一篷紅葉當親人似地待。

正因此,《風聲》是寫得超常孤獨、險峻、挺拔:像我幾近墜崖的人生,一寸一寸爬,披荊斬棘,死裡逃生,絕處逢生。

世間多難,人生多險,我們注定孤獨,也注定要堅韌。

堅韌是煎着、熬着、苦着、痛着,但我們别無選擇,唯有堅韌不拔方可赢得生命尊嚴。

老實說,我經曆過人心的險、人生的痛,也在書寫這些,但不是要人絕望,而是要你有堅守的德道,有堅韌的意志。

堅強了,守下來了,也許人生的意義就有了。

【寫在最後】

《鼠疫》序言裡說過:大災之後,人類一定是需要反思的。

而我們提出的這些問題,恰恰是我們還在思考,還在往前走的證明。

即便被疫情捶得狼狽,還在頑強地找尋各種方法,展開自救,療愈自己。

像麥家老師說的那樣:人生海海,不沉下去,比浮起來更重要。

先不讓自己趴下,不去設想遙遠的未來。

而是考慮眼下的日子,比任何時候都更在意自己,該珍惜什麼,想怎樣活。

在這變幻不定的時代裡,找到生活的向心力,重新建立屬于自己嶄新的秩序,它比一切都更有力量。

而在《人生海海》這本書裡,也有一個給人力量、讓人回味的命運故事,和當下我們所體會到的氣氛有某種共同的氣質。

25歲一個尴尬又迷茫的年紀(你可以活得自卑點)11

情緒低迷的時候,可以看看,會對你有所幫助。

人生海海,希望我們可以不懼風浪。

撰稿:祝有肉

責編:袁三點

25歲一個尴尬又迷茫的年紀(你可以活得自卑點)12

晚禱時刻:

是大海一樣起伏不定的生活

讓我們變得像大海一樣寬廣深厚

——麥家《人生海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