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陽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文波
湘陰縣楊林寨鄉是一塊神奇的土地,這裡居住着從古老的梅山峒裡走來的移民人。在新農村建設中,楊林寨鄉黨委、政府與楊林寨鄉人民不負韶華,勇于進取,創造出了一系列輝煌成績。近日記者走進楊林寨鄉,了解了百姓怎樣打造自己家園的故事……
據我國相關權威史料考證,湖南省新化縣與安化縣為古代梅山人主要發源與活動地域,後梅山人足迹遍布婁底、邵陽、湘潭、懷化、常德與益陽,是神奇雄偉的雪峰山所延伸覆蓋到的地方。古代梅山人保持獨立狀态并擁有自己的王國與城堡。直到北宋宋仁宗皇帝派大将章惇以懷柔之策收服梅山三十六峒主而設置新化與安化兩縣。
古代梅山人在2500多年的曆史長河裡,創造出了自已獨特的梅山文化、宗教信仰與民俗風情。他們世代習武成風,勇猛彪悍并獨創有“中華國粹”之稱的梅山武術。
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蠻”的精神就來自梅山武術,梅山文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代梅山後裔名人輩出,猛将如雲。
湘陰縣楊林寨鄉黨委書記 何建平
新化縣在1977年10月以前,一直屬湖南省邵陽市管轄。明、清之時,邵陽市稱為寶慶府。現在的新化縣不僅是湖南省的武術之鄉,而且是全國武術之鄉。
1962年,國家在資江中遊建造湖南柘溪水電站,屬于資江中遊柘溪水庫蓄庫範圍内的新化縣不少地方,一塊塊梯田,一座座木闆房連着古老的記憶一起消失在奔騰不息的資江水中。響應國家号召,1.5萬多新化人顧大家,舍小家,背井離鄉,于1969年分批從新化縣層巒疊嶂裡走出來,移民到現在的嶽陽市湘陰縣楊林寨鄉。
楊林寨鄉扼南洞庭湖橫嶺湖,自古為交通要塞。位于湘、資兩大江交彙注入南洞庭湖尾闾處,四面環水。據傳,南宋楊幺“伐木為船,壘土成寨”稱為楊林寨。也有說法是因周邊楊柳成林所以叫楊林寨。
楊林寨鄉土地平坦,土質肥沃,氣候适宜。年平均氣溫≥170C,無霜期為272天,年日照時≥1751小時,年平均降雨量為1429mm,有着蔬菜種植良好生态環境。1952年整修南洞庭湖時,建楊林寨農場隸屬湖南省農墾局;1963年改為湖南省省管勞改農場;1969年将楊林寨勞改農場全部遷往屈原農場,接收新化縣柘溪水庫1.5萬移民,1970年改為楊林寨人民公社。現有14個村,總人口3萬,耕地面積2.6萬畝。
異地創業史自移民到湘陰縣後,楊林寨人充分發揮梅山後裔那種特有的“吃得苦,霸得蠻;紮硬寨,打惡仗”的精神,在楊林寨這塊土地上,用寬厚的肩膀築造起一條巨大的抗洪鋼鐵長城;把一片片荒灘積窪平整成一塊塊錯落有緻的稻田與棉田;修建了一座座小型排澇抗旱電排站;從簡陋的蘆葦房搬進了寬敞明亮的紅磚瓦房。
尤其是在每年7、8月的南洞庭湖洪水汛期,楊林寨鄉家家戶戶抽出精壯勞動力,編成無數小組日夜防汛,嚴防死守。幾十年以來從未發生過防洪大堤潰堤事故。
梅山漢子們用自已堅強的雙手與百倍的勤勞保護着自已的精神家園。
那時候的楊林寨:稻香萬裡,高樓林立。
創新求出路近幾年來,整個洞庭湖流域實行洞庭湖綜合治理:“常年禁捕 漁民上岸”的政策給楊林寨鄉不少世代以捕魚謀生的人提出了一個十分嚴峻的人生難題。許多楊林寨人每年除種植水稻與棉花外,還要靠到南洞庭湖捕魚作為主要副業來增加年收入。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山水養育一方人”。
許多人不能到南洞庭湖捕魚了,純靠種植水稻與棉花根本養活不了一個家,怎麼辦?
“窮則思變,變則通。”近幾年以來,在以楊林寨鄉黨委書記何建平、鄉長劉慕文為首的主要領導正确決策下,以“一村一品”為主抓手,加快農業産業的結構調整,調整面積達7500畝,力争走出一條高質量特色農業發展之路。重點打造生态有機蔬菜,生态藕魚綜合養殖,生态特種水産養殖三大特色基地。
據何建平介紹,近年來,楊林寨鄉大力發展蔬菜産業,建成7500畝蔬菜基地,種植蔬菜品種40餘個,年産蔬菜5萬餘噸,獲無公害和綠色食品認證11項。2019年,楊林寨鄉被國家農業農村部認定為全國“一村一品”示範鄉鎮。
“在未來幾年裡,将把楊林寨鄉打造成‘綠色蔬菜’與‘新鮮水果采摘 觀光旅遊 農家特色美食’強鎮。讓楊林寨鄉成為遠近聞名的‘菜籃子’大基地。”何建平說。
楊林寨鄉現有蔬菜種養面積7500畝,其中大棚面積1200畝,種植品種40餘個,年生産蔬菜50000餘噸,産值2億元,從業人員達2400人。楊林寨蔬菜産業園有全國婦聯、農業部、科技部認定的現代農業示範基地1個,農業部認定的國家級蔬菜标準園2個,市級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3家,擁有注冊商标4個,獲得無公害和綠色食品認證11項。
2019年,楊林寨鄉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一村一品”示範村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