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者
行書,顧名思義要“行”起來,較楷書書寫速度要快,楷書藏鋒的筆畫在行書中多是露鋒,筆畫之間連帶大大增多,結體結構變化更加靈活多樣,随機變化是行書變化的特色,幾乎可以說筆筆生發。
王羲之《集王聖教序》拓本局部
無論是楷、行書還是草書,變化從基本筆畫到結構,如點。點在行書中,既可以啟左又可以啟右,既可以承上又可以啟下。不但方向、形态、位置變化多端,而且還經常代替其他筆畫,甚至部首都可能由點替代。
點的使轉變化
王羲之《集王聖教序》“言、宙、玄”
1.側點
側點是點的基本形态,王羲之《集王聖教序》中側點含蓄而生動。其含蓄就在于順勢改變方向,如“言、宙、玄”等點。寫法是中鋒用筆向右下做頓筆狀,繼而向左下稍轉即收,稍出鋒,要恰到好處,不可多出。這樣既有内力又顯靈動。
2. 飛點
王羲之《集王聖教序》“之、庸、鹿”
飛點是側點的又一個形式,淩空之狀具有飛動之感,距離字的主體比較遠。具體寫法是,下筆即向左下出鋒,繼而提筆,這類點一定要提得起筆,這就是董其昌說的“發筆處便要提得起”。如“之、庸、鹿”等字。
3. 豎點
王羲之《集王聖教序》“蜜、方、定”
豎點就是豎寫的點。這類點有橫向入筆也有縱向入筆,可方可圓。橫向入筆即上大下小,入筆提筆向左下行筆,寫出弧勢。這類點形體較大,顯得有分量,如高山墜石。寶蓋頭的點這種寫法較多。如“蜜、方、定”等字
4. 挑點
王羲之《集王聖教序》“被、煙、欲”
挑點常見于左半邊部首的最後一筆,挑是因為順勢寫右半邊,所以出現挑,呼應右邊筆畫,這是一種取勢的體現。寫法是,下筆稍頓即改變方向向右上挑出。如“被、煙、欲”等字
5. 橫點
王羲之《集王聖教序》“注、流、立”
橫點即平點,一般寫成短橫,體型小而平,非常靈活,在《集王聖教序》中比較多見。橫點多是動勢的,與其他筆畫搭配,增加了豐富性,是一種動靜變化。如“注、流、立”等字。
(1)點代捺
王羲之《集王聖教序》“分、八、經”
行書中的捺畫常寫成反捺,捺就變成了點或長點。這是行書的典型寫法,目的增加跳躍感。如“分、八、經”等字。
(2) 點代撇捺
王羲之《集王聖教序》“集、未”
凡是撇捺畫在一個字下半部對應出現時,多可以以點代替,增加了字形結構的靈動和點畫的躍,很明顯看出點畫對整個字的調節作用,增加了靈動效應。如“集、未”等字。
(3) 點代橫豎
王羲之《集王聖教序》“仰”“處”字
點還有代橫、代豎的時候,如“仰”字,以點代豎,“處”字以點代橫,把行書輕松靈活表現得巧到好處。
(4) 點代字旁
王羲之《集王聖教序》“以、故、得”
行書中,口字旁,以字的左偏旁,“彳”的上端等,均可以點代替。如“以、故、得”等字。
點的組合(1) 曾字點
王羲之《集王聖教序》“而”“善”“道”字,“艹”頭等
凡與曾字上方的兩個點相同者均稱“曾”字點,這類字是很多的。由一個挑點和一個撇點相向組合,如“蓋”字,側鋒向右下筆而後向右上挑出,第二點順勢向左下撇出,形成左右呼應之勢。有的還将兩豎寫成兩個呼應點,如“而”字,“善”字“道”字兩筆連寫,行書中“艹”頭橫加兩個點,如“蓮”等字。
(2) 三點水
王羲之《集王聖教序》“濟、流、法”
行書中三點水多數兩筆寫成,一筆三筆者均少。《集王聖教序》中三點水寫法十分開闊大氣,且呼應性非常強。即點加一豎鈎,加強了左右呼應。如“濟、流、法”等字。
(3) 橫四點
王羲之《集王聖教序》“照、然”等
橫四點即火底點,行書中一般寫三點或三點連寫,最簡寫成一橫。如“照、然”等字。
點的變化根據字的結體或上下的映帶等,不拘泥于那種方法,還是多體會“筆筆生發”這個句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