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為大家介紹一下“糧票”的故事,小編不是那個時代的人,為了寫好這篇文章沒少下功夫,如果内容還可以的話,請朋友們不吝點個贊。
有人說這套值150萬,你信嗎?
首先,給出定義。
“糧票”——是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中國在特定經濟時期發放的一種購糧憑證。
深度解釋
“糧票”——是計劃經濟時期的産物,主要目的就是達到糧食定量配置、按需配置,本身不應具有貨币一樣的流通屬性,說白了“糧票的誕生就是為了控制糧食的囤積和倒賣,它隻是一個憑證,用它和錢一起才能買到糧食”。
為什麼不能囤積糧食呢?這源于計劃經濟體制,很可笑是嗎?在上個世紀70年代前,沒人認為它可笑,要知道“包産到戶”之前,人們連思想都幾乎一緻,更何況家裡的糧食。
即便是十分想囤積,也囤積不了多少,因為你沒有糧票,那麼為什麼沒人倒賣糧票呢?原因非常簡單,倒賣糧票等同于投機倒把,極大可能被抓起來,很厲害是嗎?這就是我黨的執政初衷,帶領廣大人民群衆共同富裕起來,發展到今天變成定向精準扶貧。
使用時間
1953年,國家開始研究糧食的統購、統銷,經過2年多的醞釀,1955年8月25日糧票終于登上曆史舞台。
是否完成了既定的曆史使命
可以說很好地完成了曆史使命,除了定量供給有些許誤差,在解決糧食統購、統銷這件問題上,控制得很好,直至80年代才出現了大量囤積的問題。
主要問題
小編查閱了1988年的一篇學術論文,名字是《剩餘糧票解決辦法探讨》,在這裡感謝一下作者陳庭信,他來自于32年前的安徽省淮北市城市抽樣調查隊。
文章中寫到,有關數據顯示,按糧票與實際用度相比較,87年全國2億非農戶口年剩餘糧食120億斤,每斤糧票國家補貼0.17元,這就意味着,國家一年要多支出20.4億元。
這就是糧票存在的主要問題,供應不準,略高于準确用度,以至于居民手中有了大量剩餘的糧票,各地收糧票的“黃牛黨”相繼出現,低價收票,去國營糧庫買低價糧,然後高價售出,将國家的定向補貼據為己有。
收藏價值
其實,自糧價“倒挂”的那一刻起,所有的糧票就在功能上退出了曆史舞台,票庫、民間、糧庫、企事業單位留存了大量的糧票,有很多直至90年代還沒有集中銷毀,其中很多還是沒有拆封的新票,因此可以說普通的糧票沒有多大的收藏價值。
值多少錢?
小編制作了一個全國通用糧票價格表,供各位參考。
表中價格不準之處,還請各位批評指正,其實普通的糧票真的不怎麼值錢,隻有“早期”和後來“沒怎麼公開發行”的年份才值錢,小編下鄉收币的時候,很多爺爺、奶奶拿一些舊糧票來賣,我都是賠錢收,就當為愛好投資了。
關于糧票的知識就介紹到這裡啦,大家看了之後是不是感覺比之前懂一些了,但對于收藏來說,“鑽進去”之後才能體會到版本會有多少,用浩如煙海來形容都不為過,其中也有不少稀缺的、值錢的,和集郵一個道理,有錢沒錢都能參與,也是件很有樂趣的事,趕快試着玩玩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