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關于王昌齡的故事

關于王昌齡的故事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4 20:51:12

古時候的很多文人,都會有一個外号,也許是自己取的,也許是後人的尊稱,就比如“詩仙”,專屬于李白,“詩鬼”專屬于李賀等。唐朝詩人王昌齡同樣也有一個稱号“七絕聖手”。乍一聽似乎是某本武俠小說裡面的一代宗師,其實不然。“七絕”大家都了解,指的是一種詩體,詩的格式,“聖手”自然就是做到頂尖的人物。那麼,王昌齡為何會有這個稱呼,他的生平事迹是怎樣的呢?

關于王昌齡的故事(王昌齡為什麼被稱為)1

王昌齡是唐朝邊塞詩派的代表人物,他所描寫的邊塞情景和驚心動魄的戰争,寥寥數筆,就讓人們看的清清楚楚。王昌齡擅長借景抒情,情景結合,被人們成為是“七絕聖手”,總是用最簡單的手法來刻畫,這就是他的精髓。

王昌齡簡介

王昌齡(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漢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于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甯丞。被謗谪龍标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闾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他的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世稱王龍标,有“詩家天子王江甯”之稱,存詩一百七十餘首,作品有《王昌齡集》。

關于王昌齡的故事(王昌齡為什麼被稱為)2

王昌齡的籍貫,有太原、京兆兩說。《舊唐書》本傳雲王昌齡為京兆(即唐西京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為他在《别李浦之京》詩中說:“故園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閑居》之作。唐代許多山西詩人因為洛陽、長安為當時文化中心,多遊洛陽、長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為居住在京城便說他們為京城人。《河嶽英靈集》為唐人殷璠所編著的唐人詩集,載王昌齡為太原人,《唐才子傳》也認為王昌齡為太原人。

生平

他家境比較貧寒,開元十五年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官汜水尉校書郎),後貶龍标尉,世稱“王龍标”。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齡選博學宏詞科,超絕群倫,于是改任汜水縣尉,再遷為江甯丞。

關于王昌齡的故事(王昌齡為什麼被稱為)3

開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齡北歸,遊襄陽,訪著名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兩人見面後非常高興,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許海鮮而癰疽複發,竟因此而死,在這時期,王昌齡又結識了大詩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詩,還有《聞王昌齡左遷龍标遙有此寄》。與孟浩然、李白這樣當時第一流的詩人相見,對王昌齡來說,自是一大樂事,可惜與孟浩然一見,竟成永訣,與李白相見,又都在貶途。當時李白正流放夜郎。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齡離京赴江甯丞任,此時已與名詩人岑參相識,岑參有《送王大昌齡赴江甯》詩,王昌齡也有詩留别。途經洛陽時,又與綦毋潛、李颀等詩人郊遊,也都有詩。

王昌齡作為一代詩傑,流傳下來的資料卻很少。除了上文所說貶嶺南外,還曾遭過貶,具體時間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認為在天寶六載秋。《詹才子傳》說他“晚途不謹小節,謗議沸騰,兩竄遐荒”。《河嶽英靈集》說他“再曆遐荒”,《舊唐書》本傳也說他“不護細行,屢見貶斥”,被貶為龍标尉。

關于王昌齡的故事(王昌齡為什麼被稱為)4

更為可悲可歎的是, 後來連龍标尉這樣一小小的職務也沒能保住,離任而去,迂回至亳州,竟為刺史闾丘曉所殺。《唐才子傳》載:王昌齡“以刀火之際歸鄉裡,為刺史闾丘曉所忌而殺。後張鎬按軍河南,曉衍期,将戮之,辭以親老,乞恕,鎬曰:‘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乎?’曉大漸沮。”一向同情詩人的張鎬終替王昌齡報了仇。

成就

唐代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所作之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尤其是将七絕推向高峰,故人稱“七絕聖手”。其詩歌體裁很大一部分是易于入樂的七言絕句。内容基本上選用樂府舊題來抒寫戰士愛國立功和思念家鄉的心情。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豐富的想象力。其詩歌語言圓潤蘊藉,音調婉轉和諧,意境深遠,耐人尋味。他的許多描寫邊塞生活的七絕被推為邊塞名作,《出塞》一詩被推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由于王昌齡的詩歌最專于七絕,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後人稱其為“七絕聖手”。

關于王昌齡的故事(王昌齡為什麼被稱為)5

評價

王昌齡是盛唐時享有盛譽的一位詩人。殷璠《河嶽英靈集》把他舉為體現“風骨”的代表,譽其詩為“中興高作”,選入的數量也為全集之冠。這些都可見他在詩壇上的地位。王昌齡的詩以三類題材居多,即邊塞、閨情宮怨和送别。 《全唐詩》對昌齡詩的評價是“緒密而思清”,他的七絕詩尤為出色,甚至可與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絕聖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邊塞詩,流暢通脫,高昂向上,深受後人推崇。

邊塞詩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時期。《詩經》中的邊塞詩作品就相當豐富了(如《小雅出車》《六月》等)。唐朝的邊塞詩發展到了頂峰,僅就其數量就有近2000首,達到了各代邊塞詩數量的總和。以高适、岑參與王昌齡為主的邊塞詩派,是浪漫主義中的一個重要流派。他們的邊塞之作,表現了馳騁沙場、建立功勳的英雄壯志,抒發了慷慨從戎、抗敵禦侮的愛國思想,還描寫了西北邊疆奇異壯麗的景色。同時也反映了征夫思婦的幽怨和戰士的艱苦,各民族之間、将軍和士卒之間的矛盾。邊塞詩反映了這個時代中有關戰争各方面的現實,産生了許多優秀傑出的詩篇。

關于王昌齡的故事(王昌齡為什麼被稱為)6

王昌齡的邊塞詩充分體現了他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精神,另外還深深蘊含了詩人對下層人民的人文關懷,體現了詩人寬大的視野和博大的胸懷。王昌齡在寫作方式上擅長以景喻情,情景交融。這本是邊塞詩所最常用的結構,但是詩人運用最簡練的技巧,于這情境之外又擴大出一個更為廣闊的視野,在最平實無華的主題之中凝練出貫穿于時間與空間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