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蘭老人(右)在學習智能手機的使用方法。 羅 旭攝
社工李秀梅(右)指導老兩口使用智能手機。 本報記者 付 文攝
邵興國在上網
陳希國(左)和老伴
譚以祠(右)和老伴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就進一步推動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堅持傳統服務方式與智能化服務創新并行,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貼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務作出部署。
随着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智能化服務得到廣泛應用,但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享受到便利,一些老年人就面臨着“數字鴻溝”問題:老人無法網上預約挂号;無法出示“健康碼”進站遭拒;消費遭遇拒絕付現金;行動不便的耄耋老人被擡到銀行做“人臉識别”……大家一起來聽聽老人們講述自己的“觸網”故事——
智能有門檻培訓要跟上
■王士蘭北京薊門裡
社區退休居民
記得幾年前去體檢,工作人員告訴我,現在體檢中心不再提供紙質體檢報告單,3至5個工作日後,體檢中心會将電子報告單以短信方式發送到手機上,隻需點擊短信中的鍊接,輸入短信中提示的密碼,就可以看到……年輕人聽到這裡都表示明白,随後轉身離去。可是,對我們老年人來說,仍然是一頭霧水。
“密碼在哪裡?”
“短信上寫着呢。”
“驗證碼也寫着?”
“驗證碼要等您點進鍊接之後才能看見。”……
類似的尴尬在生活中并不少見。網上購物、移動支付、線上挂号……對我們不少老年人而言,智能手機仍是難以逾越的一道“數字鴻溝”。熙熙攘攘的醫院裡,不會機器挂号隻能四處問詢;人頭攢動的辦事大廳中,不懂掃碼填表隻得東奔西跑。
直到後來,我參加了“夕陽再晨”科技助老志願服務,這一切才發生了改變。夕陽再晨的志願者手把手教會了我怎樣使用手機等電子産品,它提升了我生活的能力,擁有了這種能力,我就體會到了幸福感。比如說你看我現在走到哪兒都不用帶錢,用微信、支付寶就可以支付,非常方便。
數字浪潮的奔湧下,年輕人在乘風破浪,老年人卻在隔岸觀望。面對眼花缭亂的智能應用,雖然有些老年人在熱情擁抱和積極學習,但大多數老年人還是處在不會用、不敢用、不想用、不能用的窘态中。
為老年人彌合數字溝壑,不僅是人文關懷的真情傳遞,也是城市溫度的集中呈現,希望政府和相關社會組織能夠提供相關培訓、志願服務,通過集中學習、一對一指導等形式,幫助更多老年人掌握智能手機的使用方法,提高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的安全性及便利性,讓更多社區老年人享受智能化帶來的便利。
本報記者賀勇整理
不被智能社會邊緣化
■談義良上海九如城集團董事長
我是養老服務機構九如城集團的創辦人。在我們這個大家庭裡,有一位叫楊秀雲的長者,今年80歲了。幾個月前,她去醫院看眼睛,醫院大門口一項極其“簡單”的進門流程——健康掃碼,把她難住了。尚未習慣使用智能手機的她隻能求助于女兒。女兒趕來,進門掃碼、填寫問卷、自助機取号、診室門口掃碼排号、檢查報告再掃碼自助領取……一切在年輕人眼裡再方便不過的手續,對楊奶奶而言仿佛一座邁不過的高山。老人不禁歎息:“現在歲數大的人一個人出門,根本辦不了事啊!”
回到公寓,楊奶奶下定決心要學用智能手機,不能讓社會“抛棄”。除了在養老公寓每周上手機課,她還向身邊人請教。現在,她感受到了智能化生活時代的方便與美好。承載着老人與子女、與外界聯系的手機,像個貼心的小寶貝,楊奶奶到哪都帶着它。
楊奶奶說,不能改變自己變老的命運,但希望自己慢慢變老,更多享受有人性化的智能生活,更多融入智能生活時代。
今年2月中旬,應江蘇省民政廳要求,九如城集團緊急征調40多名員工馳援武漢。在武漢奮戰33天,照顧202位老人安全度過疫情危重階段,幫助武漢兩家養老機構建立起科學規範的防疫管理流程。
當時,在武漢市社會福利院,許多長者對智能手機不熟悉,在封院管理的特殊情況下,他們無法與家人充分聯絡,恐慌心理很嚴重。那種無奈與無助的場景,至今曆曆在目。
長者也曾是時代的弄潮兒,他們也曾經站在時代發展的最前沿。作為一名養老服務工作者,我内心深處非常希望時代進步能夠顧及并有助于老年群體,讓他們同樣享受到新時代發展帶來的便利。一定不能讓長者辛苦一輩子,老了有“被抛棄”“被邊緣化”的感覺。
我相信未來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像楊奶奶一樣,積極融入互聯網新生活。我也相信未來相關政策會更加充滿溫度和人性化,給老年人更多關懷與尊重。
微宇整理
甜蜜老年時光曬出來
■鐘發賢甘肅蘭州退休工人
我今年67歲,老伴張玉英65歲。以前的日常生活就是“三點一線”——送外孫女上學、去五泉山遛彎、在菜市場買菜。每天的日子非常規律,但不免有些枯燥。
一年多前,為方便聯系,女兒給我倆換了智能手機。可是,新問題又來了:想打電話卻找不到數字鍵盤、想看短信卻經常誤點鍊接……感覺還不如原來的老年機方便。有時候,想和老夥計、老姐妹們聊聊天,可在微信裡翻半天也不知道該點擊哪裡。女兒、外孫女也會教我們,但常常沒多久就忘了。
從今年10月底開始,社區舉辦“智學手機·樂享生活”——老年人智能手機學習活動,我們倆就一起報了名。怎麼識别垃圾短信、如何發送微信語音視頻、買菜看病怎麼掃付款、如何刷健康碼……有一位叫李秀梅的社工專門教我們。上課時,她每一個步驟都講得很詳細,既有展示課件,還把資料打印出來給我們。前前後後上了5節課,我們100多位老人都學得很認真,還記筆記。
經過這次培訓,我們倆現在已經能比較熟練地使用智能手機了。以前出門不想拿手機,一是不會用,二是怕丢;現在,我們買東西會用手機支付,爬山時拍風景,再也不把手機當累贅。
過去覺得人老了、退休了,就慢慢與社會脫節,好多事不了解,好多人不知道。如今,我們下載了新聞軟件,學會了使用搜索引擎,真正做到了“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遇到沒聽說的人和事,就搜一搜、查一查,感覺很方便。
我們倆身體不太好,經常要跑醫院。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每次去醫院都要掃健康碼。現在,我們人還沒到醫院,就提前在微信裡把健康碼找出來了。前不久,我們坐火車回了一趟武威老家。看到我們自如展示健康碼,旁邊人都很驚訝。
從前,我們連前置後置攝像頭都不知道怎麼調換,現在我們懂得了拍照要考慮光線、景别、構圖。在老師們手把手指導下,我們還學會了“曬”視頻。我寫的字、她炒的菜,常常會傳到快手上,很多人給我們點贊,最多的将近300個哩!往後,我們要把甜蜜的日子常常曬一曬,老年生活就是得自找有樂、自得其樂!
本報記者付文整理
老人離不開信息科技
■陳仲兵上海公司白領
老媽如今88歲了。她老人家最喜歡拍照,不是拍别人,而是被别人拍。智能手機出來後,每次我回老家,她總要我給她拍照片、錄視頻,然後一起欣賞,饒有興趣地評價一番。平時,我們分處滬渝兩地,相距遙遠,每隔一些日子,我們都要微信視頻聊天。她耳朵不好,聽不清我的話,但就是喜歡看着我、兒媳婦和孫子,樂呵呵地自顧自說話,還會興緻勃勃地跟周圍老人說,我上海的兒子和我又視頻聊天啦。
從老媽身上可以看出,老年人與年輕人一樣,同樣離不開信息科技。智能手機拉近了他們與遠方子女的距離,帶給他們不可替代的快樂和滿足。家庭中的子女或孫子女輩,應當主動幫助他們掌握相關使用方法,不要遺忘他們。
再說說嶽父母。嶽父退休之前是貴州畢節地區一所中學的校長,德高望重。平時,兩位老人也喜歡與我們視頻通話,了解彼此的生活狀況,彼此關心激勵加油。還有遠在首都、與我如同家人一般的大學老師望公。他是上世紀80年代從美國留學歸來的學者,如今退休20多年了,仍活躍在農業科技一線。對于如何讓科技幫助老人生活得更健康、更方便、更有趣,他的觀點是:一方面要鼓勵有條件的老年人學習新科技;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更多沒有條件的老年人,政府要保護他們的權益。
微宇整理
習慣走老路顯然已落後
■邵興國遼甯沈陽
退休翻譯
我退休在家好多年了,每天在電腦前浏覽新聞、去菜市場買菜、幫着帶帶孫輩、遛遛狗,退休生活簡單平靜。以前從沒想過,像我這樣的老人終有一天也成了社會智能服務系統的應用者。
從廣州看兒子坐飛機回沈陽,我原本不讓孩子送的,這樣做是為了不給孩子們添麻煩,心裡也覺得沒必要。我年輕的時候外派伊拉克那麼多年,獨自出行沒問題。可孩子們不同意,堅持要送,說是現在的機場辦理登機是自助的了。果然,值機櫃台沒有了工作人員,一排排自助機忙着打印票據。在兒子的幫助下辦好值機,托運了行李,但這樣便捷的值機方式卻讓我無所适從,不禁感歎真是要被科技抛棄了!
其實在家也一樣,女兒充當了我們老兩口的信息化代理人,網上購物、網約打車、社保登記,一一代為辦妥。我對着自己的智能手機,常常一臉茫然,除了微信和打電話,我不會用其他功能。我是上世紀60年代的大學生,昔日的天之驕子如今也不能幸免地感受到智能化帶來的束縛和困惑。
個人覺得,老年人之所以被科技發展和智能化的進程邊緣化,也有自身的原因,一是習慣走老路的慣性,接受新鮮事物比較被動;二是惰性,認為自己已步入晚年,求安逸,不願花精力在學習上;三是依賴性,依賴兒女操辦大小事宜。要想不被智能社會邊緣化,不能隻靠國家的政策,老年人也要積極學習新事物,克服上面說的“三性”困難,跨越數字鴻溝,享受智能科技社會帶給我們的紅利。
侯昕整理
跨越“數字鴻溝”享幸福
■陳希國吉林長春退休公務員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眼下,我與老伴兒都步入古稀之年,身體狀況大體還好,可以自由活動,出入自如。但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我們的頭腦已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比如外出購物、就醫、辦事兒都是數字化、智能化,這就給我們這些老年人增加了障礙,眼前多了一道“數字鴻溝”。
前些天,老伴兒心髒出了點兒狀況,需要去長春住院。醫院辦公如今大多智能化了,這可給老伴兒給難住了。她的手機隻能接打電話,沒有其他功能。我一想,幹脆派我們的三女兒帶着智能手機陪她去住院,直至結算出院。還有一次,我與老伴兒逛夜市,老伴遇到一件想買的東西,可沒有帶手機,又沒帶現金,幸虧我帶了手機,當時掃碼付了款。老伴兒非常高興,說智能化就是好。
我們的經曆說明社會需要數字化,老年人更需要數字化,隻有數字化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才能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年輕人應該幫助老年人學習數字化知識,輔助老年人适應數字化生活,協助老年人克服數字化的困難。作為老年人,也應該在實踐中學習,不斷摸索、刻苦鑽研,努力掌握數字化的知識和技能,為智能生活奠定基礎。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于切實解決關于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要求在各類生活場景中,必須保留老年人熟悉的傳統服務方式,否則數字服務就缺失了溫度。我們的社會要在智能時代快節奏生活的同時,不忘給予慢節奏生活的老人群體多一些體諒,讓科技的便利惠及每個人。
做永不掉隊的老年人
■譚以祠江西南康譚邦村村民
我是1942年出生的農村老人,也是一名退伍老兵。随着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智能化服務得到了廣泛應用,深刻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前些年有人說,以後不需要去銀行,更不用支取現金了,微信、支付寶就可以直接支付款項。對此,我當時認為是天方夜譚,是絕不可能的。現如今這已成為現實,通過學習和反複操作,現在我也能應用自如。去商場、超市不再帶現金,購買蔬菜、肉類、日用品都是掃碼支付,還會“淘寶”選購藥品,平時外出已經習慣出示健康碼。如今,我們村就連紅白喜事的禮金也是通過微信、支付寶發紅包或轉賬。觸網後的生活方便又輕松。
我的興趣愛好比較廣泛,每天上網實時浏覽時事政治、軍事動态、疫情防控、文化娛樂、旅遊攝影和老年生活信息。我還學會了通過12306網站預訂火車票,先登錄網站查詢高鐵車次,再查看到站、經停時間、價格等信息,選好後就可以網絡支付買票。乘車時,身份證驗證通過就可以上車,連取票的環節都省去了。村裡老年協會的活動隔一段時間就會在網上直播,老戰友、老夥計們平日在微信裡聯系得更緊密了。幾年的上網生活使我深深感受到了網絡時代的優越性、先進性。
我們年紀大的人,隻要堅持多學習、多實踐,沒有學不會的。讓我們緊跟時代步伐,做永不掉隊的老一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