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郭梓昊
“被劫持了還一直說‘不要過來’的孩子、挺身而出的女記者、一槍爆頭擊斃變态劫匪的警察,昆明市五華區建設路師大附中門口剛剛轉危為安。”目擊昆明劫持案後,來讴陽在微博上寫道。
2021年1月22日17時許,一名頭戴黑色棒球帽、身穿着黑色外套的中年男子在雲南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門口持刀緻傷7人後,劫持1名人質。
網傳視頻顯示,劫持過程中,一名藍衣女記者上前和劫匪交流,相隔僅五六米的距離。據媒體報道,該藍衣女子是雲南廣播電視台“都市條形碼”欄目的女記者。嫌犯在劫持人質後要求見記者,而且必須是女記者,隻給十分鐘時間,“剛領到記者證的女記者就上去了”。
“在昆明劫持案這樣的重大社會安全案件後,社會系統需要做好心理創傷預後工作。對于現場經曆者來說,最佳幹預時間是在72小時之内,”專業從事心理危機幹預的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陶美艾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藍衣女記者和被劫孩子一樣,屬于一級定點幹預對象,事後易産生創傷後的應激反應。
1月23日上午,時代周報記者嘗試聯系藍衣女記者。但據知情人士透露,該記者目前不方便接受采訪,對于此事,單位内部員工也已經接到通知,不便對外透露相關信息。據澎湃新聞從多個渠道獲悉,因警方開槍時女記者正近距離拍照,需對該女記者進行心理輔導。
對峙1小時40分
1月22日18時40分許,随着一聲槍響,現場處置特警果斷開槍擊斃犯罪嫌疑人,安全解救人質。經查,涉案嫌疑人王某俠系昆明人(男,56歲),其犯罪行為已造成7人不同程度受傷、1人經搶救無效死亡。傷者已第一時間送醫救治,遇難者為學生。
這場長達一個小時40分的警匪對峙,最終以幾張目擊照片、十幾秒視頻的形式在互聯網上傳播。緊張的現場氛圍令無數網友捏了一把汗。
劫持案發生時正逢放學高峰期,現場有多名學生、家長。劫持者多次通過擴音喇叭喊話并将兇器抵着學生頸部,試圖對這名學生“下手”,現場圍觀群衆驚慌不已,有人高呼“請先放了孩子”。一名灰色衣服的男子下跪求嫌犯放過人質,嫌犯不予理會,嫌犯還借被其劫持學生傳達個人要求。
據來讴陽回憶,被劫持的小男孩挺勇敢,全程沒哭,一度擺手跟警察說“不要過來”。
現場視頻顯示,現場有一名藍衣女子,與嫌疑人進行了對話。經澎湃新聞核實,這位藍衣女子是一位剛剛拿到記者證的女記者。
雲南記協副秘書長葉茸之後稱:“我們看到了比較完整的視頻,女子是雲南廣電的一名記者。嫌犯要找一個人聊,剛好她在旁邊。”相關現場視頻顯示,這名記者曾上前一步,将一瓶可樂送至嫌犯附近并擰開瓶蓋。
“我還以為是家長或是談判專家,她一直在跟嫌疑人聊天”,葉茸表示,女記者為穩定嫌犯情緒,不停地和他溝通,才給了後面特警機會。18點40分,警方開槍擊斃犯罪嫌疑人。相關視頻顯示,擊斃劫持者後,警察随即一湧而上,安全救出被挾持的學生。
雲南師範大學實驗中學對面店鋪的老闆回憶稱,劫持事件發生時,“在店裡遠遠地看到了一眼”,後來,“警戒線直接拉到我們門口來,我們就不能出去了”。上述店鋪老闆介紹,封鎖從17時左右就開始,直到20時還沒解封。
心理咨詢師:關注創傷後的應激反應
陶美艾認為,昆明劫持案遭遇者極易産生創傷後應激反應,主要表現會表現為身體上的異常,“比如噩夢、失眠;或者出現情景閃回的情況,不由自主地閃回今天的瞬間和現場。即便很多年過去,還是容易閃回當時的情景”。一旦接受不了,創傷者很有可能會尋求改變,比如換個行業工作、換地方上學之類。
“特别對于年紀尚淺的孩子們來說,這種影響會更大,他們得長時間維持這種警覺性,不安全感、不信任感會加劇。這個時候就需要整個社會系統去做到創傷的預後,比如媒體的跟蹤報道,學校、政府發起心理健康測評、準備一些講座等”,陶美艾稱。
另一方面,北京京師律師事務所範辰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從犯罪嫌疑人選擇學校作為劫持地點上看,其存在嚴重的反社會人格。“根據過往案例,犯罪者采取報複社會的原因大緻有兩種。一是其本身是弱勢者,權益沒得到保障、問題得不到解決,失去希望後破罐子破摔;另一種,則是源于自身心理存在疾病,觀念扭曲。”
案情通報當晚,有當地市民自發來到學校門口悼念。有人獻花、擺放蠟燭,還有人挂上一串白色的千紙鶴。
與此同時,一張雲南師範大學實驗中學大門的照片被網友大量轉發。照片内容顯示,入夜後,學校大門的電子欄上寫着:“2020,我看見過星辰,也看見過塵埃。所幸,都翻篇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