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遊記》中,如果說孫悟空是具有超常才能與崇高人格的大英雄,那麼,豬八戒則是追求飲食男女等世俗之樂的普通民衆的代表。盡管他擁有神的身份,他的性格特征卻是中華民族普通老百姓所具有的普遍性格特征。他的現實欲求也是芸芸衆生所追求的。這個人物形象所蘊含的深層意蘊同樣是豐富的,它同樣折射了中華民族民族文化心理。
客觀分析,豬八戒受到儒、釋、道三教思想的影響較少。他既不象他的師父唐僧那樣念念不忘唐皇之恩,一心求取真經以“祈保我王江山永固”,也不象他的師兄孫悟空那樣永往直前、行俠仗義、追求自由與個人價值的實現。他與佛、道教能扯上關系的最明顯是他的名字,“在《西遊記》中,豬八戒的代稱有‘木母’、‘木龍’或‘木’等,這些詞彙都是道教煉丹術語。由此來看,天篷元帥變豬的文化淵源更應當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五行學說和道教的煉丹術有關”。“‘八戒’含義遠比食物禁忌要複雜得多,是佛教和道教共有的戒律,是兩教信徒應遵循的基本的修行途徑。唐僧為其徒弟取名‘八戒’,寄托了希望弟子做一個好和尚的願望”。至于精神實質方面,屬于上層社會的儒、釋、道三家在他身上體現得并不明顯,相反,中華民族普通民衆民族性格在他身上卻有深厚的積澱。這種積澱與明代個性解放思潮相結合,便誕生出這樣一個有衆多缺點,同時也有不少優點,可憎又可愛的豬八戒形象。
緒論所述,明代中後期社會興起一股張揚個性和肯定人欲的個性解放思潮,“王門後學特别是泰州學派和李贽對程朱理學的核心價值展開全面反思、沖擊與批判,從總體趨勢上看,就是要将理學核心價值的秩序颠倒過來,使與現實世界、現實生活、人的身體、人的生命、人的物質要求、人的生存發展密切相關的形而下範疇序列上升為主導地位。
可以說是理學價值的颠倒,也就是解構”,羅欽順大膽提出人欲并不是惡,因此不可滅,從天人關系方面肯定了人欲的合理性,也就是承認人們滿足物質生活需求的合理性,承認人民生存發展的權利;王廷相宣稱“生之謂性”,承認情欲的合理性,肯定飲食男女,人所同欲,批判了程朱理學的禁欲主義;吳廷翰主張理欲的統一思想,認為人欲即是天理,飲食男女即是人倫物理。還有王艮、李贽等,也都肯定人欲的合理要求,主張世俗愛好的個人情欲的滿足,極力宣揚“情”的解放,肯定“好貨”、“好色”。這股個性解放思潮具有排山倒海般的氣勢,強烈沖擊着那個時代人的心理,身為文學家的吳承恩不可能不受它的巨大影響,便結合傳統的民族性格特征,塑造出豬八戒這個形象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