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有健身的習慣,但凡有過健身經曆的人大都知道,先做有氧,再練無氧,事半功倍。
于是乎,跑步成了不少人的首選,可是有些人啊,在跑步機上跑了許久,身體已經熱起來了,可就是不出汗。
還有啊,眼下正值炎炎夏日,可有些人卻手腳冰涼,你說他怕冷吧,倒也不見得,他老覺得熱,總愛吃冰的,喝冰可樂、冰奶茶,吃冷飲,那你說他怕熱吧,卻從不見他出汗。
這個時候,你說用點寒涼的藥材吧,手腳已經冰涼了,再用寒涼的藥材,手腳隻怕是會越來越涼。
那用點辛溫的藥材吧,身體已經熱得像是一團火了,再用辛溫的藥材,顯然也不合适。
照這麼看來,手腳冰涼,身體火熱豈不是無藥可用?
當然不是,這個時候,何不妨換個思路?
首先啊,我們這裡講的手腳冰涼和以往講的手腳冰涼并不相同。以前我們說的是脾胃虛寒的人手腳冰涼,這類人群吃一點點寒涼的食物就容易腹瀉;而今天講的這類人手腳雖冰涼,身體卻火熱,即便是吃了好多冷飲、冰飲料也不會因此而腹瀉。
以前我們講,怕冷大多是陽虛,怕熱大都是陰虛。而今天我們講的這類人群,既不是陽虛,也不是陰虛,其實是肝郁。
中醫講,肝主疏洩。肝氣郁結的人,内熱就不容易往外散,全都捂在了身體裡,所以症見身體火熱卻不容易出汗。此外,陽氣不能通達四肢,因此而手腳冰涼。
因此,這個時候要做的并不是清熱,也不是溫陽,而是疏肝。把郁結的肝氣疏散開來,給陽氣一條向外輸送的通道,既能解決身體火熱的問題,還能改善手腳冰涼的現狀。
今天,向大家介紹一張透邪解郁,疏肝理脾的方子——四逆散。
四逆散:柴胡、白芍、枳殼、甘草。
一提及疏肝,那就不得不先說說柴胡了。
柴胡味辛、苦,性微寒,辛能行散,苦可降洩,
是故,柴胡既能輕清升散,透發表邪,升陽舉氣,又善通降肅洩,疏洩郁結之氣,一升一降之間,将體内郁結的肝氣疏散開來,中醫稱之為“辛開苦降”。
此外,柴胡為肝經之要藥,因此,醋制之後,疏肝理氣的功效更顯著。
《本經》:"主心腹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緻新。"
《别錄》:"除傷寒心下煩熱,諸痰熱結實,胸中邪逆,五藏間遊氣,大腸停積,水脹,及濕痹拘攣。"
柴胡
肝郁氣滞日久,就很容易引發血瘀的問題,久郁又容易生熱,繼而灼傷津液。
白芍酸味之中夾帶着些許甘甜,性微寒,主入肝經,功善養血柔肝,補陰抑陽,既滋養了肝血,又可平息内熱。
《别錄》:"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
白芍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要問,同為芍藥,那換用赤芍可不可行?
須知,芍藥之名,初載于《神農本草經》,當時并無白芍、赤芍之分,後來陶弘景将之分為赤芍藥、白芍藥兩種,但并未分用。直到金朝成無忌将之歸納總結曰:“白補而赤瀉,白收而赤散。”
可見,白芍和赤芍功效大緻相近,然,白芍長于補益,功善收斂,而赤芍偏于瀉熱,專于行散。
我們再回到這個方子,雖見人身煩熱,但并不是陽偏盛所緻,而是肝氣郁結于内,裡面的陽氣出不來所緻,這個時候若用赤芍來瀉熱,并無直中病機。而若是使用偏于滋陰養血的白芍,肝血順暢,肝氣不郁,内熱自除。
白芍
枳殼為酸橙未成熟的果實,簡單講,也算是橘子的近親。
古人有雲,“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
枳殼是一味理氣藥,但它不同于普通的理氣藥,我們形容一般理氣藥的功效大都會說行氣、理氣,說的是把紊亂的氣機理順。
那枳殼呢?枳殼功善破氣,可将郁結在一起氣機直接破散開來,直接向下導散。
《珍珠囊》:"破氣,洩肺中不利之氣。"
《主治秘訣》:“破心下堅痞,利胸中氣,化痰,消食。"
枳殼
然,枳殼破氣作用較強,容易損傷到正氣,這個時候就加用一味甘草。
甘草善緩和諸藥峻烈之藥性,以免過傷脾胃正氣。
甘草
方子講到這裡,暫時是講完了,
然,方無常方,量無常量,
氣虛甚者,可酌加人參、黃芪益氣健脾;
人參,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衆所周知,人參皂苷及多糖為人參主要成分,其中單糖人參皂苷rh2占萬分之一,小分子易吸收。
人參
黃芪
熱病損傷津液者,可酌加生地、麥冬、石斛等滋陰養液的藥材。
生地
麥冬
石斛
#健康真知計劃##給爸爸的健康錦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