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其實也是猜燈謎的時刻。 先頑皮一下,請大家猜一個燈謎:
「又到一個星期」
(打一古代文獻)
這個燈謎其實很好猜,所以答案就不公布了。
說回元宵: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我們這個号主要還是講講傳統文化,所以更不能忘記,元宵其實是傳統的「上元節」。
三元節的來曆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天官紫微大帝賜福,誕于正月十五,稱上元節,也就是“元宵節”;地官清虛大帝赦罪,誕于七月十五,稱中元節,又稱"鬼節"或"盂蘭盆會";水官洞陰大帝解厄,誕于十月十五,稱下元節。而“三元”是“三官”的别稱。
元,表初始,也表長善。故,元宵常常是在春節休息結束,新一年将正式開啟勞作的前一夜,大家共聚歡度長宵,賀喜祈福的時候。
這個時期,要有天官下凡來賜福,為了避免錯過,大家燃火架燈,在燈火中嬉耍,歡慶,期盼着天官的福能降臨。
這一天,紫微大帝賜福,派上元将軍為民間辟邪救災。而此時人們能在燈火輝煌中,念誦喜愛的經典,為親人,為國人發出祝福語,為全天下迎接天官的賜福,将意義非凡。
古雲:“三十的火,十五的燈。”如果是春節是一台由家人親屬到街坊朋友展開的年度大戲,那麼元宵就是這台大戲的壓軸節目。
元宵節與除夕相對應,一動一靜,除夕夜關門閉年,人們全家團聚,享受天倫之樂,親情之美,暫時中斷了與外界的聯系;而元宵節打破了靜寂,開始了喧鬧的戶外遊戲活動,折射出活躍的文化精神,代表了過年的真正尾聲。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這句詩寫出了傳統元宵節的熱鬧活潑。
“東風夜放花千樹”,映襯的正是璀璨光明世界,我們倒不如乘此機會,不要等待“吹落星如雨”而後悔團結一緻,點燃燈火,向着光明,以長善姿态,從我做起,善待身邊人,善待遠方人,不因其言而罪之,不以其失而恨之,以佛之慈悲,道之憐憫,儒之寬恕,使元宵之善無遠弗屆,則光明透徹,元陽之芒消融一切妖魔鬼怪,則天下太平,國泰民安指日可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