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讀過許多關于桃花的詩,例如“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玉腕枕相腮,桃花臉上開”、“天天桃李花,灼灼有輝光”這些詩句均以桃花描寫女子的美貌,那麼為什麼要用桃花而不用其他的花呢?我們從《詩經》中探尋答案。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花怒放千萬朵,色彩鮮豔紅似火。這位姑娘要出嫁,喜氣洋洋歸夫家。其中“夭夭”:樹枝彎曲傾斜搖曳的樣子, “灼灼”花朵盛開十分豔麗的樣子。“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是對新婚女子美好的祝福,古人用“歸”字表示女子出嫁,意指女子回到了她漫長人生的歸屬。可見最早在詩經當中就以“桃花”來比拟女子。
《詩經通論》中解釋“桃花色最豔,以故喻女子,開千古詞賦詠美人之祖”原來在所有花中桃花是最豔麗的,所以用它來比拟女子的美貌,而這首詩也開啟了描寫美人的先河。
古人認為女子應該在人生最恰當的年華相愛成婚,《周禮》裡就講到“仲春之月,令會男女”。在仲春時節政府就會頒布法令,要求單身的男女相會,互相許以愛情,古人認為春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一切生命此時都展現出勃勃生機,那青年男女也應在這樣的時節相會、相識相愛,而此時正是桃花盛開的季節。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其葉蓁蓁”是果實大而多的樣子如果說前面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是贊美未出嫁女子的美貌的話,那麼這裡就是在祝願她能夠像桃的果實和葉子茂盛一樣多子多孫。
因為大家知道,在古代男權社會中,女性在延續家族血脈上承擔着重要的使命,隻有多生子女才能在家族中赢得地位。這種贊。是有實際意義和價值,例如《周南》中有一首叫《螽斯》的詩婚後,像多子的螽斯一樣也能夠多生子嗣。
最後我們來做一個小結,在這首詩每一章的前兩句中,作者用桃,作為興起之物,贊美出嫁女子的美貌,希望她出嫁之後能夠多子多福。“桃”作為一種興象,除了對後世女性外貌描寫産生了重要影響之外,它的含義還伴随人類文明的進程,桃花從一個單純的植物物象衍生為意蘊豐富的文學審美意象。
在漫長的文學和曆史的發展進程中,桃花作為一個詞語,不斷積累着豐厚的文化信息,成為傳統的文化積澱,這種積澱與時代審美、文學、民俗等因素結合,又衍生出更加豐富多樣的内涵,而這些内涵與傳統文化結合,構成了桃花的文化意義系統,桃花也就成了意蘊豐富的文化符号。
比如,自從陶淵明《桃花源記》出現以後,“桃”又被人們賦予了隐逸的内涵,因為“桃”和“逃”諧音,适合表現遠離塵世喧嚣,追求淡泊甯靜的主題,再到唐代尤其是中晚唐文人則借桃花抒發了身世之感慨,如白居易《種桃歌》“命酒樹下飲,停杯拾餘葩.因桃忽自感,悲咤成狂歌”,詩人目睹桃花飄零,引起的不僅是惜花之情,更是對自身年光漸邁的悲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