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紀錄片鄉村振興?【文藝觀潮】作者:盧蓉(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脫貧攻堅紀錄片鄉村振興?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文藝觀潮】
作者:盧蓉(中國傳媒大學教授)
擺脫貧困,改變農民的命運,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内容。中國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持續推進并完成這一使命,打赢了這場艱巨的脫貧攻堅戰。其中蘊藏着豐富的實踐經驗,形成了文藝創作的富礦。影視作品對“鄉土中國”變革成就的講述屬于重大現實題材創作之列。鄉土題材的重大性體現在文藝創作需要緊扣時代脈搏,從中開采并提煉中國特色的發展經驗,找準時代精神的内核及其深刻意義。走上小康之路的“鄉土中國”如何豐富自身的價值内涵,新時代的鄉村故事如何準确映射當代人對公共生活、時代精神、社會理想的理解……這些不僅是文藝創作命題,也是全球化時代的文化發展命題。因此,回溯并展望農村題材電視劇的發展,需要以當代中國社會進程與文化建設為坐标解讀。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記錄中國社會變革的時代特征
自1978年5月中央電視台播出電視單本劇《三家親》拉開中國農村題材電視劇發展帷幕開始,大量鄉村故事伴随着中國改革開放足迹湧現出來。20世紀80年代的《今夜有暴風雪》等激情講述農村建設初期的風雲變幻與山鄉巨變;《新星》《外來妹》等捕捉新舊文化沖突以及人物内心的激蕩;《籬笆·女人和狗》等“農村三部曲”系列聚焦社會變革中農民内心的迷茫,用心靈史般的筆觸透視農村文化的躍遷……不少優秀之作既延續了趙樹理、柳青等作家的現實主義文學傳統,又注入了改革開放的現代視角,形成了兼具鄉土氣息和内省意識的鄉村叙事。真實的農村生活場景以及對民族性的深入剖析,構築了中國早期電視劇發展中最為厚重深沉的精神資産。
20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建設進入快車道,農村劇在社會轉型和娛樂大潮的沖擊下一度被邊緣化,但仍然有《莊稼漢》等作品繼續審視改革大潮中農民意識和精神結構的變化,《黨員二愣媽》等關注中國農村基層政治改革所面臨的挑戰。進入21世紀,在推進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的“新農村建設”主題下,《希望的田野》《聖水湖畔》《插樹嶺》《喜耕田的故事》《靜靜的白桦林》等追蹤農村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新現象、新問題,記錄并表現多業态開發下新農村的新氣象。同時期還有悲情式的《民工》,有輕喜劇式的《劉老根》《鄉村愛情》等,一度成為農村劇的新标識,使鄉村叙事的面貌更加豐富多元。
上述幾個時期、不同階段的社會進程和政策理念不斷影響并構成了鄉村話語的意義參照系統,使每一輪鄉村書寫都從不同側面記錄了當代中國社會變革的時代特征。
鄉村題材電視劇的影響力不斷提升
近年來,響應國家發展政策的扶貧劇、鄉村振興劇進入高産期。其中一些制作精良、别具特色的作品在不斷提升新主流電視劇的影響力和認可度的同時,還對國家的鄉村振興政策及農村治理經驗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總結,特别是對農村未來的發展之路進行了思考和讨論,這些成為新時代農村題材電視劇創作的新主題。
其中,《山海情》聚焦城鄉互助、東西部協作;《經山曆海》反映基層黨員幹部的成長;《遍地書香》用文化扶貧扶志……這些作品大量汲取真實案例、原型人物充實故事,豐富和發展了農村劇寬廣的表現天地。《江山如此多嬌》《溫暖的味道》在人物設置和叙事方法上注重青春語态,用魚米之鄉、綠水青山刷新了農村視覺形象,更觸碰到鄉村建設的深廣層面,提出“敬畏土地、永續農耕”是農民的根與魂,重新發現農村的文化價值。
從離鄉背土、進城務工,到返回家鄉、建設新村,這一次次文藝創作的地理學轉換,讓觀衆既看到了傳統中國的樣貌,又感受到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成長。伴随新農村建設進入全新階段,新近湧現的鄉村影像故事一方面用更有親和力、更加理性的語态,更新了以往的講述方式,另一方面也在不斷豐富和發展了的現代化視角下,将表現内容有意識地提升到國家發展的層面。一些作品開始思考農民居住地、行業規劃和主體身份如何三位一體兼顧發展的問題;有的創作明确而清晰地提出了“美麗鄉村”概念,思考用可持續的收入增長、接地氣的生活方式來保障長久的獲得感、幸福感的問題……這些影視創作對農村發展理念的全新闡釋,彰顯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經驗的獨特性。
展現中國式發展實踐的豐富曆史經驗
不識真農村,何以識中國?承載着幾千年曆史的中國鄉村,是中華文明最具穩定性内涵的母體。把握住這一基點,文藝創作才能更深刻地認識和诠釋中國式發展實踐的曆史經驗。
鄉村故事的空間主體是村莊,回望屏幕上的村莊形象變遷史,從“舊道德批判”的鄉土、“苦難傷痕”的鄉土、“文化尋根”的鄉土、“平凡奮鬥”的鄉土、“城鄉融合”的鄉土,“愛情變奏曲”的鄉土,再到今天的“綠色”鄉土、“現代”鄉土……每一輪空間語義的灌注與表達,都在生成非常“中國”的國家形象内涵。中國農村走到今天,在新時代的發展邏輯下,現代化與傳統共生共存的交彙點在哪裡?新型鄉村治理的良性結構應該什麼樣?我們從曆史經驗中應該獲得哪些啟示?什麼才是更好的生活?影視創作需要在新的藝術轉化中,呈現出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和發現。
首先,要堅持社會主義文藝實踐的“現實性”,需要與大地、心靈緊密結合。除了紮實的生活積累和田野素材,更重要的是對生活有更本質的發現。這意味着,創作需要的不僅是技藝,更要有思辨性、洞察力和介入能力,以解決新一輪“到農村去”的思想基礎是什麼,如何呈現全新的城鄉關系,并以此描繪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前景等問題。無論是都市人的鄉愁,還是鄉村建設者的實踐,他們與未來農村的命運聯系都應有全新的美學發現。
其二,站在新的起點上,對于現代文明與農業文明關系的表現需要進入新境界。我們應該反思、修正關于農村的種種慣性定見。美麗鄉村不是“度假村”,除了環境、自然生态,還應該呈現其經過現代化洗禮的精神文化内涵。要想表現鄉土文化的深廣度和豐富性,就需要進入鄉村的深層結構去開采。
其三,在叙事核心上,應着重思考如何解決經濟富裕與精神貧困之間的矛盾、現代文明與傳統意識的交融。就目前而言,一味追求小品式輕喜劇風尚會限制鄉土故事的表現力。自私、貪婪、愚昧、冷漠、短視等形象标簽過于片面,也無法呈現出真實的農民群體形象。廣大創作者必須意識到,對農民精神關懷向度的寬窄,以及對新村、新人的豐富性呈現,最終決定創作的品質。
攜帶着鄉村社會經山曆海的曆史記憶和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強烈訴求,鄉土故事在今天再度成為影視創作的焦點。期待邁入新發展階段的鄉村叙事,能夠通過更豐富的作品充分發掘題材内涵,以此形成一種文化推動,促進中國故事的傳播和中國理念的推廣。
《光明日報》( 2021年08月04日15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