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3年5月,北京,一場宮廷政變正在醞釀中。
因為這時候,63歲的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已經半個月沒有下床,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眼看着就要一命嗚呼。
每當皇帝病重的時候,權力鬥争就會白熱化。
不想當将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當皇帝的皇子自然也不是好皇子。明成祖朱棣的第三子、趙王朱高燧就是一個雄心勃勃,想當皇帝的“好皇子”。
士兵可以靠努力在戰場上立功,一步步高升,當上将軍,皇子無論怎麼努力,隻要不是嫡長子,很難登上龍椅。
朱高燧雖然是嫡出,但是他晚投胎了五年,皇位是給同母哥哥朱高熾準備的,沒有他的份。
規則是給老實人制定的,野心家從來不相信規則,要不然曆史上也會發生那麼多宮廷政變,李世民也不會成為唐太宗。
40歲的朱高燧是朱棣的第三子,就是要挑戰規則,将不可能變為可能,像李世民一樣。
在皇帝不首肯的情況下,朱高燧隻能發動政變。
發動政變靠的是首先就是槍杆子,朱高燧懂得這一點。他的槍杆子,是皇宮護衛指揮使孟賢,這個職務是負責皇宮安全保衛工作的。
因此,朱高燧拍着孟賢的肩膀說:孟将軍,好好辦,我們是一條船上的,政變成功,你就是開國大臣;失敗的話,我們都要被砍腦袋!”
“放心吧趙王,臣一定全力以赴!”孟賢拍着胸脯說。随後他話鋒一轉說:“不過光有軍隊也不行,我們師出無名,要想盡快控制局勢,必須有傳位诏書,哪怕是假的。”
“嘿嘿,真有那玩意兒我們還用搞政變嗎?”朱高燧說,“遺诏的事,我早就安排了,由欽天監王射成及内侍楊慶的養子參與僞造遺诏工作”。
欽天監是負責曆法的機構,也負責解釋天象,如果欽天監配合,他們就可以把那段時間發生的自然現象,解釋成老天爺的安排、隻有讓朱高燧當皇帝才具合理性。而内侍則是皇帝身邊的工作人員,不但知道皇帝的健康情況,還熟悉皇帝的筆迹,僞造遺诏得心應手,能以假亂真。
最關鍵的是,他們知道皇上什麼時候蹬腿,能不遲不早地展示僞造的遺诏。
如果朱棣還沒死,你亮出遺诏,那就等于自尋死路,如果皇帝死了很久,再拿出遺诏,恐怕新皇帝早就登基了,還是死路一條。
因此,朱高燧以為,自己既抓住了槍杆子,又抓住了内侍的筆杆子,政變成功的概率很高。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朱棣偏偏沒死,緩過來了。
如此一來,朱高燧的政變計劃即将面臨失敗。按說朱高燧還可以等,但是一萬年太久,隻争朝夕,朱高燧沒有這個耐心,夜長夢多。
于是,他和自己的心腹經過商量想了一個絕妙的辦法:幹脆把朱棣這個老家夥弄死。然後對全國百姓宣布,根據永樂帝生前安排,廢掉太子朱高熾,讓趙王繼承皇位。
《明史·卷一百一十八》記載:“謀進毒于帝,俟晏駕,诏從中下,廢太子,立趙王。”
翻譯過來就是,趙王計劃給朱棣投毒,等皇上死了,頒發僞造的遺诏,登上皇位,囚禁太子。
然而,朱高燧有李世民的雄心,卻沒有李世民的才華和組織能力,李世民手下都是忠心耿耿能力超群的一幫幹将,朱高燧手下都是貪生怕死的豬隊友。
果然由于朱高燧保密工作做得不好,計劃還沒有付諸實施,就洩露了。
原來,參與謀反的一個武将高以正,嘴裡藏不住話,把謀反之事告訴了自己的外甥王瑜。
王瑜一想,我要是告密了肯定要被提拔,皇上給的官,肯定要比朱高燧給的官大,于是他就向朱棣告密了。——“總旗王瑜姻家高以正者,為賢等畫謀,謀定告瑜,瑜上變”(告密的王瑜事後被升為千戶)。
其實,朱高燧的政變成功概率很低,因為參與政變的沒有高官,全都是中下級軍官,名不見經傳的人物,内侍也不是大佬級别人物。
盡管如此,朱棣還是要派錦衣衛查實,果然從内侍那裡搜到了僞造的遺诏。
一聽奏報,朱棣大怒,将老三朱高燧叫來進行審問。
在強大的壓力下,朱高燧認慫了。這貨就不是一個幹大事的人,在父皇面前戰戰兢兢,話都說不出來。——“栗不能言”。
朱棣一看哭笑不得,心說小三子啊,你讓我太失望了。
其實朱棣對老三朱高燧最寵愛,慣得不像樣子,對他的嬌慣甚至超過了對次子朱高煦的嬌寵。
都說皇帝愛長子,百姓疼幺兒,天下父母都向着小的孩子,其實皇帝也不例外。
朱高燧本來有封地,在河南安陽,但是朱棣卻讓他留在北京,還讓他擔任重要職務。——尋命居北京,诏有司,政務皆啟王後行。《明史》
意思是,朱高燧在北平不僅主管藩務,還兼管政務。
由此可見,朱棣對朱高燧還是非常信任的。
但是俗話說,慣子如殺子,朱棣的溺愛讓恃寵而驕,嚣張跋扈,不務正業,整天想入非非,最後幹出了僞造遺诏,企圖謀害父皇,發動政變的大逆不道之事。
其實,朱高燧不是第一次亂來,是有前科的。《明史》記載,早在永樂七年,朱高燧就曾因胡作非為,多次抹黑太子,從而激怒了朱棣。
太子朱高熾反而為其說情,才得涉險過關。
因此,朱棣沒有懲罰朱高燧,隻是殺了他手下的馬仔長史顧晟。
自此,朱高燧不得不有所收斂。然而,朱高燧并沒有誠心悔過,他不過是迫于形勢改變了策略,假裝悔過自新,做一些表面文章。
其目的自然是為了取悅和迷惑朱棣,麻痹太子朱高熾。
而且同樣對皇位有濃厚興趣的朱高煦,表現過于搶眼,但是也受到了朱棣的無情打壓,貶到樂安州。
這時候朱高燧不得不接受教訓,低調再低調,以免成為出頭鳥。不過他沒有死心,而是暗中籠絡朝中重臣,蓄勢待發,等待機會。
果然,在朱棣健康出現問題的時候,朱高燧跳了出來。這次小三子再次犯錯,越搞越大,竟然要謀殺親爹,是可忍孰不可忍?
抓捕朱高燧後,朱棣殺掉了他的所有心腹(孟賢、高以正等人被殺)将朱高燧圈禁在府中。
朱棣為什麼要放了小三子一馬?
史書是這樣記載的 :“太子力為之解曰:“此下人所為,高燧必不與知。”
翻譯過來就是:太子朱高熾為三弟講情說,這事是弟弟手下人幹的,三弟不知情,父皇不能加罪于他。
朱高燧再次死裡逃生,有兩個原因,一是太子朱高熾太仁厚,為弟弟講情;二是朱棣内心還是向着小兒子,不忍心,知道他是小泥鳅翻不起大風浪。
前面說了,朱高燧的謀反過程,一沒有強大的團隊,二沒有周密的計劃。換言之,沒有重臣支持,沒有強大軍事後盾,就幾個小太監,加上幾個低級武官,與其說是一場政變,不如說是一場過家家。
因此,朱棣并沒有太當真。
如果朱棣想殺小兒子,一定不會征求太子意見,那是給太子出難題。
站在朱高熾的角度講,如果他要主張殺掉三弟,反而會讓朱棣心裡不舒服,“殺”字絕對不能出自朱高熾的口。
朱高熾不光是仁厚,而是非常老練,懂政治。
他心裡明白,盡管朱高燧犯了大逆不道之罪,可父皇還是舍不得自己的幼子,不忍心痛下殺手,不然不會給自己講情的機會,直接就拖出去砍了。
因此,與其自己出面落井下石,受到朱棣的猜忌,還不如雪中送炭,為朱高燧求情,将其從鬼門關拉回來,也能讓他心悅誠服。
同時也能顯得自己寬厚,給父皇一個好印象,讓文武百官欽佩自己。
不管怎麼說,政變粉碎後,朱高燧的皇帝夢徹底破碎。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終于死了,但是成為孤家寡人的朱高燧,已經沒有了發動政變的能力,隻能眼睜睜看着哥哥朱高熾登基。
按說朱棣死後,大權在握的朱高熾(明仁宗)一定要秋後算賬,給弟弟小鞋穿,或者幹脆殺了他。然而朱高熾不但沒有那樣做,反而加朱高燧歲祿二萬石,并在洪熙元年四月十六日(1425年5月3日)讓他就藩彰德府。
朱高燧這時候也表現得很老實,表示擁護朱高熾的領導。
仔細觀察之後不難發現,他這樣做,是情非得已。
一是自己沒有了軍事實力,二是感念大哥幾年前的救命之恩。
朱高燧不但名義上擁護大哥,而且主動上表削去自己的兵權,心甘情願做一個自在的藩王。可見,此時,朱高燧完全放棄了對皇位的幻想。
然而,哥哥朱高熾薄命,在位僅僅十個月就一命嗚呼了,年僅47歲。
朱高熾的突然駕崩,讓朱高燧看到一絲希望,那顆原本平靜的内心又開始躁動不安。可是,朱高燧畢竟也過了不惑之年,不是毛頭小夥,不再那麼沖動。
而且他已經交了兵權,隻剩下沒有經過訓練的家丁,也沒有武器裝備。因此,這時候的朱高燧有賊心沒賊膽,隻是想想,卻并沒有動手。
與他同樣有野心的朱高煦卻沉不住氣,在侄子朱瞻基繼位後,朱高煦就暗地裡聯絡朱高燧,希望二人組成聯合陣線,一同造反。
因為朱高燧态度暧昧,朱高煦迫不及待地貿然起兵,發動叛亂。
當時,朱高燧還抱着一線希望,打算采取觀望态度,萬一朱高煦成功了自己好有個退路。
因此,他既沒有上報宣宗皇帝,也沒有起兵響應朱高煦。
朱高煦原本應為,自己資格老,有帶兵經驗,侄子朱瞻基是個毛頭小夥,肯定不是自己的對手,自己如果起兵造反,一定能複制老爸朱棣靖難之役的成功經驗,奪取皇位如探囊取物。
他小看了這個侄子,朱瞻基雖然沒有作戰經驗,但是有魄力、有膽略,竟然禦駕親征。
結果朱高煦沒有精兵強将,造反很快失敗。被押至北京之後,朱高煦也向宣宗皇帝交代,曾經策反朱高燧。
可在漢王朱高煦被殺後,朱瞻基卻放過了這個曾經試圖矯诏篡位、弑父殺兄的三叔。
不僅如此,洪熙元年(1425年),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後,厚待這位三叔,又賜田園八十頃。
對朱瞻基的做法,大臣們是不理解的。
比如監視朱高燧的陳平上疏勸谏朱瞻基,并且列舉朱高煦策反朱高燧的證據,并力勸他發兵彰德,拿下朱高燧,一勞永逸地除掉心頭大患。
内閣輔臣楊榮、夏元吉也主張這樣做。
在此情況下,朱瞻基被說動了,決定殺掉三叔。這時候的朱高燧命懸一線。
然而,三朝重臣楊士奇卻站出來反對此事。他說:
“先皇帝僅僅有三個兒子,陛下也隻有這兩個叔叔。如今漢王朱高煦叛亂被殺,那是罪有應得,可趙王朱高燧叛相未明,沒有确鑿證據,切不可加罪其身,引來萬世罵名。”
看過楊士奇的奏疏後,朱瞻基猛然醒悟,朱高燧逃過一劫。
其實對于造反的二叔朱高煦,朱瞻基也打算放他一馬,怪就怪朱高煦竟然在侄子看望的時候使絆子,徹底惹毛了朱瞻基,将他扣在缸裡活活烤死。
朱高煦死後,朱高燧唇亡齒寒,更加恐懼。得知朱瞻基的特使袁容向彰德而來,朱高燧寝食難安,已經開始準備後事。
然而,袁容帶來的是朝中大臣彈劾朱高燧的奏折,以及朱瞻基安慰他的書信。
見此情形,朱高燧如釋重負,心中高懸的石頭終于落地,他仰天大笑道:“我活了。”
他做夢都沒有想到,不自量力,兩次陰謀發動政變,最後竟然獲得善終,被侄子朱瞻基赦免。
此後,朱高燧終于安分守己,不再胡思亂想,做一個遵紀守法的藩王。
1431年,朱高燧在家中病逝,享年48歲。
臨死前他将子孫叫到跟前,專門交代他們不要張揚,更不要貪戀權位,以免招來禍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