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成語與漢字一樣,承載着華夏文明。但有很多名詞和成語,被我們曲解和誤讀。鄙人今獻拙文一篇,以撥亂反正。
一、朝三暮四。
《莊子》和《列子》中的成語:朝三暮四
絕大多數人對朝三暮四的理解是:對伴侶不忠誠,或男子沾花惹草,或女子招蜂引蝶。其實不然。
在道家經典《列子·黃帝》和《莊子·齊物論》中,有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宋有狙(猕猴)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狙之食,恐衆狙之不馴于己也。先诳之曰:“與若芧(山粟),朝三而暮四,足乎?”衆狙皆起而怒。又曰:“與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衆狙皆伏而喜。
顯然,朝三暮四的含義,被今人徹徹底底的誤讀了。此成語可做兩層解讀:
初級的市井解讀——是指騙人的小伎倆。
高級的深刻解讀——宣揚道家思想和主張:世間一切矛盾對立的雙方:如生與死、貴與賤、榮與辱、大與小等等都是相對的,沒有根本的差别和對立。不如物我兩忘,不言自辯,超凡于是非之外。正如《列子·黃帝》所言:“朝三暮四,聖人以智籠愚,名實不虧,使其喜怒哉。”
正因如此,道家才與争鳴辯論的諸子百家不同:“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聖人議而不辯”,“大言不辯。”
以上兩種解讀,都是正确的。
二、杞人憂天
我們對杞人憂天的理解是:擔憂太多,瞎操心。
杞人憂天的典故出自道家經典《列子·天瑞》。對此做解讀之前,須回顧一下老子之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如何理解老子此言,鄙人就依據《列子·天瑞》篇,對此做詳盡的解析:
“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不生不化,生物化物者,此之謂道。
“有形者生于無形。有形者,混沌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混沌。”——此之謂道生一。
“混沌分: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此之謂一生二。
“天地含精,萬物化生。”——此之謂三生萬物。
老子的世界觀就此産生——“萬物莫不遵道循德,莫命之而常自然。”最終,“萬物皆出于機,皆入于機。”
在此篇中,杞人憂天的寓言故事,是對道家世界觀的高度概括:
杞人憂天地崩墜,身無所寄,廢寝食也。有人聞之,勸其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無處無快。何憂其壞?”杞人大喜無憂也。(衆人對杞人憂天的認知,大多止于此。)
長廬子聞之,笑而曰:“天地,空中之一細物,不得不壞。遇其壞時,豈不為憂哉?”
故事至此,講的是道家的世界觀。天地同萬物一樣,皆循道而生,循道而終。不得不壞。故事還在繼續……
列子聞之,笑而曰:“彼一也,此一也。生不知死,死不知生,壞與不壞,吾何容心哉?”
故事最後的列子之言,講的是道家的人生觀。天地之崩墜,人之生死,如同四季更替一樣,是無法抗拒的自然規律——“死之于生,一往一返。”,“欲恒其生,止其終。惑于數也。”
正因道家有此深刻、豁達的世界觀與人生觀,莊子才會死妻後,鼓盆而歌。
三、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的故事衆所周知,本文不再贅述。此故事顯然是在宣揚人定勝天,自強不息。在那首歌曲《激情飛躍》中,也被展現的淋漓盡緻:
上下五千年,龍的香火不滅,
古有愚公志,而今從頭越,
華夏兒女走向世界,
激情飛揚, 我們共創偉業。
所有人皆認為,愚公移山體現了人類征服自然,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其實卻恰恰相反。
首先,生死由命,人不勝天是道家的亘古不變的思想。這也是道家與儒家的區别。
其次,《列子·力命》的主旨就是宣揚道家的天必勝人,人不勝天的思想。今天,我們對愚公移山主旨的理解,不但使《列子》一書自相矛盾,還違背了道家思想。
若想真正領悟愚公移山的主旨,必須聯系《列子·說符》篇,篇中有孟氏二子的故事:
魯國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學,其一好兵。好學者被齊侯納之,為諸公子太傅。好兵被楚王納之,以為軍正。祿富其家,爵榮其親。
施氏之鄰人孟氏同有二子,所學亦同。求于施氏,施氏如實相告。
于是,孟氏一子以學術遊說秦王。秦王曰:“當今諸侯力争,所務兵食而已。若用仁義治吾國,滅亡之道也。”遂宮刑而放之。另一子以兵法遊說衛君,衛君曰:“吾弱國也,大國吾事之,小國吾撫之,是求安之道也。若賴兵權,滅亡可待矣。”遂刖刑而放之。
魯國的施氏與孟氏同樣有二子,同樣分别治學與好兵,同樣遊說諸侯。但卻有完全不同的遭遇。
作者以此故事闡述天道與人事的絕妙天機。
而《列子·湯問》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之志感動天帝,天神幫他把山移走。愚公的成功,就像上面所說的魯國施氏二子:其一好學,其一好兵。好學者被齊侯納之,為諸公子太傅。好兵被楚王納之,以為軍正。祿富其家,爵榮其親。愚公與施氏二子的成功,根本原因并非個人努力,而是天命使然。
在愚公移山的故事之後,又有一則誇父逐日的故事,與愚公成功移山不同的是,誇父最終饑渴而死。誇父就相當于孟氏二子,一個被秦王斷足,一個被衛王割掉小雞雞。誇父與孟氏二子的悲慘遭遇,亦是天命使然。
愚公移山和誇父逐日的故事,與《說符》篇中施氏和孟氏的故事主旨是一緻的:是闡述天道與人事的絕妙天機。即體現道家生死由命,人不勝天的思想。
若把愚公移山的故事單獨分離,斷章取義,便會誤讀經典。這是讀書為學的大忌。
此外,還有一些成語被今人誤讀: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意為山上的石頭,能夠用來琢磨玉器。延伸意是物盡其用,人盡其才。以後會做詳盡解析。
葉蓓卿先生注釋的道家經典《列子》堪稱經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