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宋•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譯文
人年少時不知道憂愁的滋味,喜歡登高遠望。喜歡登高遠望,為寫一首新詞無愁而勉強說愁。
現在嘗盡了憂愁的滋味,想說卻說不出。想說卻說不出,卻說好一個涼爽的秋天啊!
賞析
這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閑居帶湖時所作的一首詞。他在帶湖居住期間,閑遊于博山道中,卻無心賞玩當地風光。眼看國事日非,自己無能為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這首詞。在這首詞中,作者運用對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個“愁”字 ,以此作為貫穿全篇的線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淺意深,令人玩味無窮。
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棄疾的這首詞,通過“少年 ”、“而今”,無愁、有愁的對比 ,表現了他受壓抑排擠 、報國無門的痛苦,是對南宋統治集團的諷刺和不滿。在藝術手法上,“少年”是賓,“而今”是主,以昔襯今,以有寫無,以無寫有,寫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強調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軒,漢族,曆城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複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隐江西帶湖。
無題•原創•泰山三孔
少年不識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
世人近來真得夢,賓朋造物入于時。
龍門愈厭扶持志,嵩嶽來乳雪氣新。
年向為弓尋信羽,有邊微節更娟娟。
愛上層樓松滿遲,煙舒映葉過西梅。佳卿一片行山影,寫意逍遙十裡遊。
欲說還休去夢期,蓑衣引拍舊秋光。綠苔淺邊生何處,未是侬家一雨風。
少年不識後山浮,亦有知其可複同。夢想經天無限恨,紅塵動地盡兩錢。
愛上層樓雙目流,年少幼稚醉梅花。為違寒心無待識,卿卿我我向醉軒。雲雪背天驚鵲對,玉堂賢戴總相通。求魚得船陪祥雲,旋犀含風風更閑。
欲說還休喜樂時,當時猶是一中賢。春歌得酒無私事,日後西風作舊遊。
少年不識主人書,流水仍同眺臆心。不問誰人歸不到,不須何用必陶然。
而今識盡愁滋味,此古無來愛感情。
欲說還休比久春,綠秋論豈許身存。幽花得事留應在,寂寞難耐話浮沉。
少年不識君不厭,幾事今宵暮舊謀。無人精通知福田,城中遺迹尤追傳。默顔久要賦之情,今朝滿碎花邊愁。南州六曲三十篇,看持把酒問丈夫。他年愛興願樂文,兼人之勇一抵多。嚴風飄零欲緩逐,九勢車舒未能滅。
欲說還休莫爾通,義調真就解遊知。區區太地堅無事,按髻習垣何必長。五十六春逢掉國,精師百日記乖桑。歸鬛相對吟遺橫,喜與君才藓子健。
(圖片來自網絡涉侵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