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貞元三年,十六歲的白居易自江南入京,意氣風發,揮斥方遒,前往拜谒名士顧況,卻被顧況以年紀小而輕視,并拿其名字打趣:"長安米價方貴,居亦弗易。"誰知,一首《賦得古原草送别》一出,顧況大為驚異,直呼内行:"道得個語,居亦易矣!"
從此,白居易一鳴驚人,天下皆知。這首詩也有口皆碑,流傳千年,成為千古之絕唱,如今更是選入語文課本,凡是習字兒童莫不能誦。然而,困惑往往就出現在我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地方:"離離"的草,究竟是什麼樣子的草?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按照課本上的解釋,"離離"是指青草茂盛的樣子,"離離原上草"就是原野上長滿了茂盛的青草。可是,有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由于下一句是"一歲一枯榮",假如前一句以茂盛來概括草的狀況,那麼是否與"枯榮"産生矛盾呢?又或者,茂盛與"榮"意義相同,構成了重複,而把"枯"孤立了。總之,就是前後不太協調。
常言道,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或許大家很少見到"離離"的用法,但這個詞語在古詩詞中使用頻率極高,意義更是五花八門,足有15種之多,性質是形容詞,意思均可解釋為:…的樣子,…貌。
(1) 盛多貌。《詩經·小雅·湛露》:"其桐其椅,其實離離。"梧桐和椅樹高大,結的果實非常多。不過,此義多指果實,形容果實豐碩而使枝條垂下的樣子。
(2) 濃密貌。三國甄姬作《塘上行》:"蒲生我池中,其葉何離離。"課本對白詩中"離離"的解釋應當就取于此意。
(3) 若斷若續貌;相連貌。白居易最好的兄弟元稹在《善歌如貫珠賦》中寫道:"吟斷章而離離若間,引妙啭而一一皆圓。"把詩文的一章一段拿出來研究,似乎它仍與原作藕斷絲連。
(4) 飄動貌;搖蕩貌。漢代張衡之《思玄賦》:"拽雲旗之離離兮,鳴玉鸾之譻譻。"即是形容雲旗随風飄動的樣子。
(5) 隐約貌。
(6) 井然有序貌。
(7) 曠遠貌;空遠貌。
(8) 明亮貌;光鮮貌。
(9) 由上義引申為光彩、光榮。
(10) 清晰貌;分明貌。
(11) 懶散疲沓貌。
(12) 輕細貌。
(13) 悲痛貌;憂傷貌。
(14) 獨特貌;孤獨貌。
(15) 象聲詞。
從以上十五種含義中遴選,我們發現有好幾個都可以适用于白居易的詩。比如(3)若斷若續貌、相連貌,"離離原上草"解釋為:連綿不絕、鋪天蓋地的野草。《賦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送别詩,那麼它所攜帶的意象必然是沉郁的、黯淡的,而白居易大可以眼前生機勃勃的野草來反襯離人之愁緒。
另一方面,下文有兩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是說野草雜亂生長,都把古驿道和荒城占領了,而如果上文突出了野草的連綿不絕、鋪天蓋地,恰恰就能與下文對應,起到了鋪墊作用。
還有第(4)飄動貌、搖蕩貌,也可完美融入這首詩,而且小解認為這種解釋似乎更加合理,也更有說服力。離别那天,原野裡的草随風飄搖,好像也在向離人訴說着離愁别緒,畫面感極強,風的加入更能加深離别的深情。
另外,白居易還在《雜興》一詩中寫過這樣的句子:"東風二月天,春雁正離離。"描述的就是大雁在春日高空随風飛動的樣子。按照小解狹隘的理解,老白兩次使用"離離",會不會使的是同一種用法呢?
不過,話說回來,茂盛、相連、搖動三種含義,似乎都能說得過去,詩中并無明顯與之矛盾的地方,所以究竟哪個更合适,就要結合詩意具體分析了。單論個人喜好,小解更喜歡那來自原野的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