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由來有哪些?我們一再地說,《周易》是戰國時期寫成的,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周易的由來有哪些?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我們一再地說,《周易》是戰國時期寫成的。
我說的是經文部分,不包括傳!
這與絕大多數人所知道的不一樣——有人說,婦孺皆知,《周易》是文王寫的,怎麼會是戰國時期寫的呢?
看韻!
《蠱》卦的用韻,極其鮮明地體現了《周易》的時代特征。
一、《周易》之韻
《周易》用韻,用得又多又妙。
這本身就已經表明了卦爻辭的時代并不早。
因為即使在《詩經》裡面,早期的詩篇也都是不怎麼用韻的。
越是到後來,用的韻就越多越好。
而《周易》的卦爻辭,每卦都押韻!
更誇張的是,每句都押韻(詳見《漸》卦解讀)!
比如《蠱》卦,我們不妨把全卦的韻腳标一下(括号内為韻部)。
《蠱》(魚)
元亨(陽),利涉大川(文)。 先甲三日(質),後甲三日(質)。
初六:幹父之蠱(魚),有子(之)考無咎(幽),厲(月)終吉(質)。
九二:幹母之蠱(魚),不可貞(耕)。
九三:幹父之蠱(魚),小有悔(之),無大咎(幽)。
六四:裕父之蠱(魚),往見吝(文)。
六五:幹父之蠱(魚),用譽(魚)。
上九:不事王侯(侯),高尚其事(之)。
二、《蠱》的戰國韻
從韻腳可以看出,《蠱》卦的六句繇辭,前四個字都是以“蠱”結尾,押的都是清一色的魚部韻。
唯獨第六句,以“侯”結尾,押的是侯部韻。
這是不是不押韻了呢?
恰恰還是押韻。
侯部和魚部,在古代也是合韻的,而且用得很頻繁,很常用。
但是,這種現象出現在戰國以後,越往後用得越多,到了漢代侯部和魚部幾乎就合成一部了。
但是這種合韻在西周以前有沒有過?
沒有!
在春秋?
一樣沒有!
周祖谟等語言學家很早就發現了這個現象。
羅江文在論文“《詩經》與兩周金文韻部比較”中更是将《詩經》裡面魚部和侯部合韻的情況詳細統計,得出以下結論:
從二部的關系看, 在 《詩經》 中, 它們共出現682 次, 其中侯部獨用 79 次, 與魚部無合用;魚部獨用 603 次, 與侯部無合用;二部無合用情況。
在金文中,它們共出現94次,其中侯部獨用 3 次, 與魚部合用 1 次;魚部獨用 89 次, 與侯部合用 1 次;二部合用共 2 次, 占總出現次數的 2.1%。
也就是說,在《詩經》寫成的春秋以前,侯部和魚部從來沒有合用的情況。
即使在兩周的金文中,侯魚合韻的比例也非常的低。
僅有的兩例,應該也是到了戰國前後才開始出現的。
這個現象卻在《周易》裡面出現了!
說明了什麼?
三、婦孺皆知的常識
國人往往對一些所謂的“常識”堅信不疑。
尤其是流傳了兩千多年的常識。
然而這些所謂常識,隻不過是一些平常人的錯誤知識。
真正的常識,應該是符合常理的認識。
戰國以後才出現的現象,怎麼可能大量頻繁地出現在一部西周早期寫的書上面?
所以,有關《周易》,婦孺皆知的常識應該是:
《周易》是戰國時期寫成的。
跟文王周公沒有一毛錢關系。
孔子更不可能讀過它。
《史記》錯了!
《左傳》錯了!
《國語》也錯了!
我們婦孺皆知的那些有關《周易》的所謂常識,全部都是錯的!
本文為抱雪齋讀易筆記之《周易》古韻新讀系列不造第幾回,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上下回分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