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蚣蝮
【别稱】:碧水獸、吸水獸、蚣〈蟲夏〉、〈蟲八〉〈蟲夏〉
【類别】:靈
【特征】:龍子之一,龍首獅相,頭頂一對犄角,身體、四肢、尾巴均有龍鱗。閘口上以石鑿獸,置兩榜,狀似蜥蜴,首下尾上。
【能力】:性喜水,能調節水量
蚣蝮,[明]楊慎版“龍九子”之一,又名“蚣〈蟲夏〉”、“〈蟲八〉〈蟲夏〉”是民間流傳的“吸水獸”、“避水獸”,性好水,故常被築于橋柱之上。
“龍生九子”本為民間說法,正式載入史冊是源于明孝宗詢問文閣大學士李東陽“龍生九子”的具體名目,李東陽和同僚讨論後倉促列出了“龍九子”的名單。這份“龍九子”名單就是李東陽版“龍生九子”。事隔多年,後起之秀[明]楊慎與李東陽再次讨論起“龍九子”的話題,在李東陽的指導下,楊慎将李東陽版“龍九子”進行了修改和調整,最終提出了新“龍九子”,也就是楊慎版“龍九子”。
“蚣蝮”就是楊慎與李東陽交流讨論後,新增的“龍九子”之一。
蚣蝮,又名“避水獸”、“吸水獸”
李東陽版龍九子:囚牛、睚眦、嘲風、蒲牢、狻猊、霸上、狴犴、屃赑、蚩吻
楊慎版新龍九子:赑屃(霸上)、螭吻(蚩吻)、蒲牢、狴犴、饕餮、〈蟲八〉〈蟲夏〉(蚣蝮)、睚眦、金猊(狻猊)、椒圖
楊慎删除了“性好音的囚牛”、“性好險的嘲風”以及“性好文的屃赑(即“負屃”)”,新增了“性好水的〈蟲八〉〈蟲夏〉(即“蚣蝮”)”、“性好閉的椒圖”以及“性好飲食的饕餮”。
另在[明]陸深《金台紀聞》中有提到:“鸱鸮氏生三子,長曰蒲牢,次曰鸱吻,三曰〈蟲八〉〈蟲夏〉好飲。”也就是說,衆多龍子多是同父異母,而“〈蟲八〉〈蟲夏〉”、“蒲牢”和“螭吻”則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
“蚣蝮”寓意四方平安之意,因其好飲,水性極佳,故在修橋之時,築于橋頭或橋身。也有因其吞江吐雨的能力而将其形象用作于建築物的排水口。
蚣蝮,又名“避水獸”、“吸水獸”
關于“蚣蝮”的誤解有二:
一為“飲雲說”:[清]褚人獲《堅瓠集》中的“又以〈蟲八〉〈蟲夏〉為好飲雲”中的“雲”為句末助詞而非名詞“雲彩”之意,本意為“蚣蝮好飲”而并非“蚣蝮好飲雲”。
二為“霸下說”:民間傳說“避水獸”的祖先因為觸犯天條,被貶下凡,被壓在巨大沉重的龜殼下看守運河一千年。千年後,“避水獸”的祖先終于獲得自由,脫離了龜殼。人們為了紀念、表彰其家族護河有功,按其的模樣雕成石像放在河邊的石礅上,并說這樣就能鎮住河水,防止洪水侵襲。
該傳說與早期的“霸下治水”說相似度極高,應為民間改編的說法。原說為:“霸下”常背山作亂,被大禹收付後助其治水。治水成功後,大禹為防止他再作亂,就用石碑刻上它治水的功績,讓它背着給世人看,享受世人膜拜。
對比可見,以民間說法論,碧水獸“蚣蝮”的祖先實際上就是被另類解讀的“霸下”,而“蚣蝮”應為龍孫之流。但由于民間說法衆多且無從考證,故多不被主流認同。楊慎版“龍九子”中将“霸下”與“蚣蝮”并存,也實在有意将二者區分而論。
(你好妖怪工作室原創 文:花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