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的翅膀?來源:農民日報“啰啰啰,吃飯喽”随着主人清脆的呼喚聲,豬圈裡一頭頭肥嘟嘟的豬聚集在豬槽前,争搶着口糧主人提着桶,掂着勺,一邊吆喝着一邊撒下飼料,心裡盤算着這些豬出欄的時候能賣個好價錢,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智能的翅膀?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來源:農民日報
“啰啰啰,吃飯喽!”随着主人清脆的呼喚聲,豬圈裡一頭頭肥嘟嘟的豬聚集在豬槽前,争搶着口糧。主人提着桶,掂着勺,一邊吆喝着一邊撒下飼料,心裡盤算着這些豬出欄的時候能賣個好價錢。
這樣的畫面經常在鄉村題材的影視作品中出現。實際上,在很多人的觀念裡,養豬似乎就是一件辛苦活兒,洗圈、消毒、喂食、防疫等環節缺一不可,累人又累心。豬要養一年才能出欄,是賺是賠都得到時候才能知道,若能賣出個好價錢則皆大歡喜,反之則竹籃打水一場空。
生豬是我國價值最大的農副産品,但傳統的生豬養殖業卻面臨着亟待解決的難點和痛點。随着人工智能、物聯網、5G技術在國内的快速發展,養豬業也終于迎來了轉折點,一股“智能化養豬熱”正在不斷升溫。将豬交給智能化設備來進行生産和管理,豬的進食情況、生長信息、免疫信息、身體狀況等都可以通過手機實時監控,不僅提高了養豬的生産效率,還減少了人員投入,降低豬疫傳播風險。
如今,越來越多的豬企和豬場開始加入這場“豬界”的技術革命中。但同時,和其他新興事物的發展規律相同,智能化養豬這條道路并不平坦,真正實踐起來并沒有預想中的容易,外界的質疑聲更是從未停止。豬場改造成本高、需進行人員再培訓、信息利用率低……對于中小規模的豬企和豬場來說,這些問題或将成為他們擁抱智能化大潮的阻力。
如何克服這些阻力,讓更多豬場借着智能化的東風,實現轉型升級?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養豬也能更“時髦”
豬舍的母豬分娩欄中,一群白絨毛、紅皮膚的小豬崽正擠在豬媽媽的肚皮下用力地咂着奶水,搖頭擺尾的樣子煞是可愛,側身靜靜卧着的豬媽媽膘肥體壯,十分溫順。
在山西荷瀾育種有限公司的智能豬場中,這溫馨的一幕每天都在發生着。仔豬的成活率和哺乳期間的生長情況往往影響整個豬場的經濟效益,如何給哺乳期母豬提供充足的營養,獲得較大的泌乳量?這時,智能豬場安裝的智能飼喂器就發揮了作用。
顧名思義,就是利用大數據及相關傳感技術,智能飼喂設備可以基于豬的不同生長周期、體況等條件自動調整下料量,投入料塔的飼料通過自動喂養機直接将食物分流到各個豬槽,通過人工智能估重與采食數據計算實現精準飼喂。在母豬哺乳期,智能飼喂器可實現哺乳期個體化精準飼喂,提高哺乳母豬采食量和泌乳量,同時,豬場工作人員也可及時調整飼料營養方案,滿足母豬的營養需求。
為了保證仔豬的健康成活,分娩欄中還安裝了智能保溫燈,當夜間氣溫較低時保溫燈自動感應亮起,實時監測、精準控制舍内環境溫度,再也不用擔心仔豬會着涼受凍。
待仔豬在分娩欄待足21天、體重達到6公斤左右時就要進行斷奶,經曆保育階段後進行育肥。育肥豬同樣需要精準飼喂,關鍵在于花費較少的飼料,用較短的時間,獲得較快的增重速度和較理想的肉質。育肥舍上方安裝有攝像頭,用于監控豬的生長和進食情況,待體重達标後即可出欄售賣。
通過智能遠程交易系統、人工智能攝像頭和傳感芯片,即可對出豬數量進行人工智能盤點、精準稱重、豬隻回流監測,從而完成遠程交易。
智能化養豬到底指什麼?它是在以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鍊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支持下,實現了養豬業中豬場生産管理、交易、金融等多場景多應用流程的在線化、數字化與精準化的一種養豬模式。
近年來,中大型豬企和豬場紛紛加入智能化養豬的隊伍中,智能豬場如雨後春筍般一家接一家建設起來。顯而易見,相比傳統豬場,在智能豬場,一頭商品豬出生到出欄的每一個環節都綜合了多項先進科技,實現全程降本增效。工作人員可通過電腦或手機進行遠程監測和管理,實時掌握豬隻情況,養殖過程全面數字化。
在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豬場裡,每頭豬一生中都有30多款智能養豬機器為其服務。據公司智能化業務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牧原智能化研發團隊共有1000餘人,以智能養殖裝備的研發和物聯網平台的建設為主要方向,用科技賦能養豬,累計申請專利697項。研發的設備涵蓋飼料、育種、養殖、屠宰等多個闆塊,目前已實現五大類三十餘項産品和技術轉化,部分設備如巡檢機器人、無針注射器、智能估重儀等已進入規模化應用階段,累計服務豬群規模超6000萬頭,物聯網平台已累計接入設備161萬台,日均在線設備104萬台,接收各類養殖數據7億多條。
今年5月,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新津智能豬場”正式投用,主要從事種豬生産、種豬培育,預計生産母豬存欄規模1500頭、年出欄優質種豬1.3萬頭。“新希望目前處于智能化養豬的探索期,在養殖過程管理、銷售管理、智能化裝備應用等方面都在做積極的探索落地。”新希望六和數字科技大部總經理劉世東透露。
廣西揚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揚翔股份)是國内較早開始探索智能化養豬的企業。2014年,揚翔股份開始探索互聯網數字化智能養豬,全力打造“智能化揚翔”。2017年,其集群式樓房智能化豬場已正式投入運營,并在此基礎上探索出了“産業互聯網料、養、宰、商一體化”新模式。
據揚翔股份産業互聯網事業部執行總裁韋江成介紹,智能樓房豬場的每頭豬身上都植入了芯片,就像人的身份證一樣,芯片記錄的是豬的實時信息,可直接關聯到生産管理系統,系統将信息轉換成信号傳遞給飼料廠,飼料廠即可了解到豬的生長及營養情況、背膘情況,個性化地生産飼料,通過軟硬件系統的連接實現養豬智能化操作,每頭豬的生長情況、每餐該吃多少、怎麼搭配都可以實時動态監測。
與此同時,一批專注于智能化養豬領域的農業科技企業也開始湧現,這些企業以自動飼喂、自動盤點、疾病防控等功能為着力點,依托自身技術優勢設計出綜合解決方案,并與豬企或豬場合作,實現落地應用。
北京農信互聯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農信互聯)副總裁于瑩表示,農信互聯就是這樣一家幫助豬企做數字化養殖、投入品采購、線上賣豬的産業互聯網平台服務商。憑借着一張連接起養豬産業鍊上各環節的“豬聯網”,把超過1000萬頭豬連接上網。山西荷瀾育種有限公司智慧豬場就是借助“豬小智”監管平台,形成了從出生到出欄的全生産周期智能落地應用。
作為一家專注于畜牧産業智能化的人工智能科技公司,小龍潛行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小龍潛行)則基于“深度學習與機器視覺”技術實現了豬場大群體核心生産數據實時精準的采集和分析。據小龍潛行研發總監張興福介紹,小龍潛行打造了應用在畜牧行業中的“牧場守望者”軌道巡視機器人,每個機器人安裝了可見光攝像頭和深度攝像頭,兩個攝像頭可以完成對每一個欄位豬隻的重量評估。以育肥豬為例,通過巡視機器人的評估可得出豬隻日增重曲線,工作人員隻需與标準生長曲線對比,即可了解當前豬隻的生長進度,對後續養殖管理飼喂的調整有一定幫助。
通常情況下,軌道機器人都會被安裝在豬舍上方,在滑軌上按照既定路線巡視,通過人工智能、機器視覺技術,依據攝像頭捕捉到的圖像估算豬隻體重,整個估算的過程當中豬是沒有感覺的,形成非接觸測量過程,避免了造成豬隻應激反應。
值得注意的是,智能化養豬不僅體現在對豬的精準飼養,同時包含了對豬場整體環境的監測和工作人員行為的規範。“為減少病菌傳播給豬場帶來的威脅與經濟損失,豬場的生物安全防控尤其重要。在智能化養豬場景下,工作人員想要進入豬場須先通過人臉識别進入智能消洗間,智能淋浴花灑可控制洗澡時間,當工作人員清洗消毒完成後才能進入到下一個房間,再次進行烘幹和消毒。上述步驟完成後方可正式進入豬場。”于瑩說。
同時,人工智能也可替代人工值守,進行24小時實時監控,識别豬場裡豬隻、人員、車輛、物資等異常事件,第一時間發現消毒漏洞及豬隻健康問題并預警,從而大大降低非洲豬瘟發生的概率。
算算這筆“節約賬”
毫無疑問,人工智能和數字化技術正在深刻地影響着傳統養豬行業。随着科技的不斷發展,新技術、新方向不斷出現,以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鍊、大數據、5G、工業互聯網等為代表的數字經濟正在深刻改變着人類的生活和生産方式,數字經濟對全球經濟的支持作用不斷凸顯,也颠覆着傳統行業的生産和管理方式,養豬行業便是其中的代表。
但細細推敲,智能化轉型并不僅僅是這個行業為了順應趨勢和時代環境而産生的結果。由中國畜牧業協會編寫的《2022年中國智能畜牧業發展報告》顯示,2018年豬産業開始布局智能化養豬,一方面,科技初創型企業将物聯網、人工智能、算法等技術與豬産業結合,陸續推出豬場智能化解決方案,如智能飼喂、智能環控;另一方面,産業互聯網平台企業則緻力于打造智慧養豬生态路由系統,為養殖戶提供系統的智能養豬解決方案。就連阿裡巴巴、京東等互聯網巨頭也來“跨界”養豬,前者旗下的阿裡雲推出“ET農業大腦”,後者旗下的京東數科将“聲紋識别”技術引入養殖業,智能化養豬的熱度和關注度空前高漲。
“2018年被視作智能化養豬的元年。”中國畜牧業協會副秘書長劉強德坦言,“其特點就是海量數據的收集、傳導和存儲,以及基于人工智能進行數據收集之後的分析處理學習、再提高和應用。”
突如其來的非洲豬瘟疫情為智能化養豬的加速發展踩了一腳“油門”。2018年8月,我國首次發生非洲豬瘟疫情,影響持續擴散,給生豬産能以及豬肉價格帶來一系列“巨變”。
非洲豬瘟發生以來,一方面對我國生豬生産确實産生了比較大的影響,另一方面對生産方式變革也産生了非常大的促進作用。2019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穩定生豬生産促進轉型升級的意見》,提出加快推進生豬全産業鍊信息化,推廣普及智能養豬裝備,支持養豬場(戶)購置自動飼喂、環境控制、疫病防控等農機裝備,提高生産經營效率。
豬瘟疫情對生豬養殖企業的技術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散戶養豬成本風險增大,這也導緻大部分散戶退出養豬市場,加速了行業的集約化,為智能化養豬奠定了快速發展的基礎。“非洲豬瘟防控及産能恢複提升了産業自動化、智能化發展需求,同時随着規模化、産業化和産業集中度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龍頭養殖企業的快速發展和壯大,都推動着産業向智能化方向轉型升級。”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朱增勇解釋說。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王玉斌表示,受地理環境、土地流轉、勞動力資源等因素制約,我國的養豬業長期維持粗放式經營、以散戶為主的養殖模式,具有技術、資金密集,人工投入減少的趨勢。而智能化養豬正是在這一行業轉折點的大背景下興起。“事實上,在非洲豬瘟集中暴發前,傳統養豬模式問題已經凸顯,如養殖場規模小、标準化程度不高、人工成本高、科技含量不高、養殖業污染較嚴重等問題。”
近年來,除了非洲豬瘟外,環保壓力、新冠肺炎疫情、豬周期等都使生豬行業幾經動蕩,産業從業者越發認識到智能化升級是必經之路。
究其本質,智能化養豬最直接的優勢在于可以幫助豬企和豬場降低成本、提高養殖效率。“飼料成本和人力成本占了總成本的大頭。”山西荷瀾育種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智算起了“成本賬”,“這幾年,飼料價格波動上升,現在每噸飼料的價格大概在3500元。人工成本就更不用說了,傳統豬場裡有很多髒活累活,比如人工投喂,需要員工自己扛着飼料袋子,一個豬舍一個豬舍地喂,相當于幹了一天的體力活。”
李智一顆懸着的心始終放不下。“說實話,養豬離不了人,但是最不靠譜的就是人,最容易出問題的也是人。”李智半開玩笑地說,“在傳統豬場,每頭豬吃多少飼料全是由喂養人自己來掌握的,可能多點也可能少點,在這個過程中就可能造成不必要的飼料浪費。另外,非洲豬瘟的出現讓整個行業都提高了生物安全防控意識,但人員管理的難度也随之加大。”
而當建設了智能豬場後,李智的體會就是“更精準了”。“應用了數字化、智能化設備和系統後,每頭豬到底吃多少料是最合适的、豬舍的溫度穩不穩定全都由設備來控制,我們的工作人員從過去的‘苦工’轉變成了‘技術員’,隻需要通過監控設備觀察豬有沒有任何異樣,據我們測算,可以減少約三分之一的人力。由于飼喂更精準,每年還能節約不少飼料,從而實現降本增效。”
智能化養豬到底能節約多少成本?小龍潛行也有一本“精細賬”。據其測算,以存欄800頭為例,應用妊娠期母豬精準飼喂系統後,妊娠母豬的年産胎次增加了0.03次,單豬效益為264元,年增效益為21.12萬元;以存欄9600頭為例,應用育肥豬精準管理系統後,每頭豬日增重增加0.05公斤,成活率上升2%,年增效益為153.6萬元。綜合來看,母豬場頭均增收可達1144元,育肥豬場頭均增收可達133.2元。
據于瑩計算,假設全國母豬場都能采用智能飼喂系統的話,和當下平均水平相比,每年可節省1300萬噸飼料,市場價值約545億元。
“數字化是做精細化運營的有效手段。從效率方面來看,智能化養豬通過提升養殖效率來降低成本,數字化能夠更好地記錄和管控養殖環節的各種數據,從而找到效率提升的方向。”劉世東表示。
另一方面,在“碳中和”背景下,智能化養豬也有助于實現碳減排,促進行業低碳發展。目前,畜牧業中主要的碳排放來自養殖動物腸道中的發酵氣體、甲烷等,動物糞便處理過程中産生的甲烷等溫室氣體,以及糞便還田時排放的一氧化二氮等,智能飼喂系統可以利用人工智能進行分析和決策,有效提高飼料利用率和轉化率。“減少飼料浪費本身就是減少碳排放,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劉強德說。
養豬場環境“髒亂差”、死豬處理不及時、沒有采用無害焚化爐等問題,也可以通過環保管理系統進行有效改善。于瑩介紹,“豬小智”環保管理系統通過監控棟舍内豬隻,可以及時發現死豬,全程對死豬拖車軌迹進行監控,并對場區排放的污水、廢水進行監測,同時監測無害化處理區氣體排放,減少對豬場基地、周邊的空氣污染,進而提升豬場環境質量。
一步步邁入智能化 千億元市場可期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肉類産量從2012年的8471.1萬噸提高到2021年的8989.99萬噸,在各種肉類中,我國居民消費最多的當數豬肉,每年大約吃掉7億頭豬,這也使得我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豬肉生産和消費市場。
據中國農業産業基金業務總監李維昆估算,未來每頭出欄肥豬的智能服務費用為100元(包括前期智能設備投入、每年數據運營費用),這将是一個500-1000億元的藍海市場。随着産品從減少人工投入、精準營養和生産管理,向數字動物保健、智能遺傳育種等更高端領域邁進,市場規模破千億元也完全可以期待。
朱增勇也表示,我國目前有2000餘萬戶生豬養殖戶,無論是市場前景還是推廣應用潛力巨大。目前面臨高飼料成本和生物安全風險等挑戰,我國生豬養殖業已經到了轉型升級關鍵時期,通過智能化養殖提高養殖效率、提升産業競争力将是産業必由之路。
智能化養豬能替代傳統人工養豬嗎?至少從目前來看,這條路仍然任重而道遠。雖然智能化養豬這一模式解決了現階段傳統養豬的部分難題,但也帶來了新的難點,在實際落地推廣過程中還面臨着不小的阻力。
“目前,一些先進的智能化養殖技術應用于大型養殖企業,對小型養殖戶和個體養殖戶而言,無論從投入還是應用而言都面臨不小的挑戰。一方面需要加強針對中小規模養殖戶應用技術和設備的研發,降低智能化設施設備的邊際成本,一方面也需要加強對養殖戶的培訓和教育,促使養殖戶接受和應用新設施、新技術。”朱增勇建議。
首先,實現智能化養豬的前提是,豬場須經過軟硬件升級改造,但這對于小型和個體養殖戶而言,無疑是一筆不小的負擔。李智透露,公司旗下的智能豬場安裝了智能飼喂系統、環境控制系統和生物安全監控系統,整體改造費用大概在200萬元。
其次,雖然擁抱高科技大潮的豬企和豬場的數量與日俱增,但對于部分管理者來說,還并未突破傳統思想的桎梏,如何讓具備一定規模和改造條件的老舊豬場積極參與到數字化、智能化進程中,也是目前存在的問題之一。
“養豬行業的從業者當中,有人還沒有關注智能化養豬。”在揚翔股份黨委書記、副總裁高遠飛看來,智能化養豬推行的最大障礙首先是觀念問題,“有一部分豬場暫時是不願意進行調整的,不想當‘小白鼠’,也不想成為‘吃螃蟹’的人。但養豬業的頭部企業幾乎都在進行智能化養豬的研究和建設,行業必将走上這條道路。”
劉強德認為,這些豬場可分階段、分批次進行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按照豬場當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先安裝其中的某一模塊,先通過改變嘗到甜頭、看到變化,再慢慢地調整提升。
在和豬企、豬場打交道的過程中,于瑩觀察發現,很多管理者的觀念和心态其實更容易受到當前行情的影響。比如在豬價處于高位時,資金回流快,他們更願意在設備、設施升級方面投入,而當豬價較低行情不好時,很多豬場難以為繼,又開始縮減這方面的投入。
而對于已經進行智能化改造的企業和豬場來說,也仍有需要解決的困難。劉世東提到,從智能化的技術角度來看,人工智能技術的内涵很寬泛,目前在養殖過程中,最主要是對計算機視覺的應用,遇到的主要困難還是養殖工作的環境狀況比較複雜,并且存量的數據比較少,不利于人工智能模型的訓練。
由于每個豬場的實際情況不同,智能化設備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各種突發狀況。“比如我們将攝像頭安裝到豬場,可能一段時間後,蒼蠅、糞便、粉塵就把鏡頭覆蓋住了,攝像頭什麼也采集不到。此外,很多硬件産品在實驗室是能夠良好運行的,但由于一些豬場的條件不是很規範,實際運行時就出現場景不适配的問題。”張興福舉例道。
“設備越智能,工作人員需要學習的内容就越多。大家已經習慣了用傳統的方法去養豬,現在安裝了更智能的設備和系統,就需要額外加強對工作人員的培訓,機器的參數怎麼設置、監控系統怎麼查看,這些都需要一點點從頭學起,甚至一些年齡較大的員工反而覺得操作太煩瑣,還不如傳統養豬的模式輕松。”山西荷瀾育種有限公司智能豬場場長王佳宇有些無奈。
我國生豬養殖業幾經轉型,從散養到“公司+農戶”為主,再到逐步規模化,轉型升級的步伐加快,正在向高質量方向發展,但行業的提質升級是一道“多選題”,智能化轉型隻是其中的答案之一。
據《2022年中國智能畜牧業發展報告》,從目前的發展趨勢看,未來智能化養豬将向一體化方向發展,不隻是簡單地将所有應用集成,而是打通生豬企業的管理流程和後台數據,實現企業經營在線化,企業生産智能化,數據驅動、智能決策。人工智能在智能豬場中的應用也将更加基礎化和全場景化,這也意味着,人工智能對使用環境的要求會逐漸放寬,豬場數據采集将更加精确,豬場決策更加智能。
朱增勇表示,智能化養殖是養殖全要素生産率提升的一個重要路徑,但全要素生産率提升涉及種豬、飼料營養、生産管理等全産業鍊效率的提升,智能化養殖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但行業轉型升級需要多環節齊發力,才能真正實現轉型升級。
當傳統的養豬行業與高科技相遇,智能化養殖的新大門已經敞開,相信随着時間的推移,插上了數字化與智能化翅膀的養豬業能飛得更高更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