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雲媽媽
先回顧一下學齡前兒童的數學都包含哪些内容:
1,數字和運算;
2,幾何和空間感;
3,測量;
4,規律;
5,數據分析
第一篇 0-6歲生活中的數學啟蒙(一)寫了數字和運算,今天這篇來說說第二部分——
幾何和空間感
說到幾何,腦子裡立刻跳出來初中數學課;
說到空間感,就想起大學裡的機械制圖畫俯視仰視圖。
但小盆友的幾何和空間感不會這麼難呐,它包含這四個方面:
1,對外形輪廓的認知(平面&立體)
能通過視覺或觸覺識别辨認圓/方/三角/橢圓等基本平面形狀、
圓球/圓柱/立方體等基本立體形狀,
以及生活中各種線條輪廓。
2,對空間方位的認知
第一步是能夠分清自己的上下、前後、裡外、左右,
然後進階到可以從他人的視角來辨别上下、前後、裡外、左右。
對距離遠近、視角方向有一定的感知能力。
3,對形狀的轉換
能創造對稱的形狀(繪畫/拼搭),
還能通過平移、旋轉、放大縮小等操作,對形狀進行轉換。
4,空間推理
能在頭腦中操作物體進而做出一些判斷,
比如在頭腦中判斷讀書角裡能不能放進喜歡的小沙發、
某片拼圖轉一下後能不能拼起來等等。
看着是不是有點兒暈?
沒關系,我們一點一點慢慢道來。
0-2歲
這個階段爸爸媽媽們的主要任務有兩個。
第一個是叨叨叨。
因為,寶寶對形狀輪廓/空間方位的認知都需要語言的支持,也就是說,他們得先從父母那裡知道這些說法:上下左右前後裡外中間、圓形方形三角形橢圓形扇形等等。
(圖片來自雲媽線下活動)
在外面散步時
跟寶寶說說你的親眼所見:
天上一朵一朵的白雲在飄呢
有的像飛馬,有的像一團棉花
樹下撒了好多金黃色的小花
你坐的小車輪子上也粘了好多
媽媽撿一朵來看看
四片尖尖的小花瓣
我們後面來了一輛車
它有四個圓圓的大輪子
那就靠邊停下來先等一等
等它開到前面我們再走
(圖片來自網絡)
給寶寶換尿布時
一邊做一邊描述你的動作:
媽媽先從櫃子裡拿出一片新的尿不濕
放在床上,我的右手邊
還有桌上的濕紙巾
也拿過來放在床上,我的右手邊
然後把你尿不濕左右兩邊的黏黏解開
再把尿不濕折起來墊在你的小屁屁下面
現在,從紙巾盒裡抽出一張濕紙巾
擦掉小屁屁上的尿和粑粑
一張,兩張,三張,
哇哦,寶寶又幹淨啦!
然後把新的尿不濕打開
拿過來墊在小屁屁下面
再把髒了的尿不濕抽出來扔到垃圾桶裡
左右兩邊的黏黏貼上
最後掏一掏尿不濕的小花邊兒
齊活兒!
當寶寶會走路了,還可以派點活兒給ta:
請把米裡面的球找出來給我
請把毛絨玩具放進這個箱子裡面
請把桌上圓圓的碗拿給我
請把桌子底下的方紙巾撿起來
請拉着我的右手
請把前面這個方盒子挪到沙發旁邊
在我們叨叨叨的時候,寶寶最初不知道我們在說什麼,但随着一遍一遍的重複,他們會把聽到的語音和看到的現象結合起來,久而久之,便理解了語言背後的含義。
這裡插一句,兒童對于方位詞的理解,順序一般是
上下
裡外
前後
中間
左右
3-4歲小班年齡段一般能理解上下、裡外、前後,
對于左右的理解是最晚的,一般要到大班5-6歲這個年齡段。
雖然理解有先後,但不妨礙我們叨叨叨,這是他們建立幾何和空間感的重要基礎。
與此同時,爸爸媽媽們還有第二個任務。
0-2歲這個年齡段正是探索遊戲的高峰期,寶寶們對自己的身體、對周圍環境裡的各種物品都有着強烈的好奇心。
所以,第二件事是提供探索空間。
給寶寶提供可以鑽的隧道/紙盒
體會從裡到外、從外到裡
(圖片來自網絡)
給寶寶可以爬越的小障礙比如靠墊
或是樓梯、滑梯
體會從下到上、從上到下
給寶寶一個目标物體來靠近
體會由遠及近
給寶寶一些球和積木來扔
體會重力和慣性帶來的空間運動
體會不同形狀物體的運動軌迹差異
(圖片來自網絡)
給寶寶一些容器和物品
例如杯子和水
例如收納盒和各種玩具
例如櫃子和物品
體會放進去、倒出來
體會裝滿、騰空
(圖片來自小妞一歲多時翻箱倒櫃)
給寶寶一個形狀辨認箱
體會形狀匹配
體會裡面、外面
(圖片來自雲媽攝影)
給寶寶一些積木
疊高高排排隊
體會初步的立體建構和摧毀
(圖片來自雲媽攝影)
2-6歲
這個年齡段的寶寶會說會走了,之前的叨叨叨可以裁剪,但不要停,換成對話形式即可。
與此相關可以玩的遊戲也多了很多。
為了方便理解,按照前文四條内容做下分類,雖然每個遊戲對孩子的啟發并不僅限于一種。
對外形輪廓的認知(平面&立體)
找東西遊戲
(2-6歲)
和寶寶一起找出家裡所有圓形的東西
所有三角形的東西
所有圓柱形的東西
……
形狀配對遊戲
(2-4歲)
自制形狀卡片
正面朝下
猜猜哪張卡片和自己手中的相同
(圖片來自雲媽攝影)
形狀變變變
(3-6歲)
積木拼接疊加
磁力片拼接疊加
半圓如何變成一個圓
小正方如何變成大正方
(圖片來自雲媽攝影)
玩拓印
(2-6歲)
拿樂高拓印
拿蔬菜拓印
拿磁力片拓印
(圖片來自雲媽攝影)
畫畫
(2-6歲)
最初愛畫圓,圓可以代表一切
慢慢出現了直線折線
不必教不必催,聽ta講畫
最初的人臉是正面的、圓圓的
然後會出現側臉、背影
最初的身體都是站着的
然後會出現坐着的、躺着的
最初的物體無論遠近是同樣大小的
然後懂得遠小近大
(圖片來自小妞4-5歲期間的繪畫)
對空間方位的認知
蒙眼爸媽的小向導
(3-6歲)
爸爸或媽媽把眼睛蒙起來
請寶寶用語言指揮着去拿一樣東西
體會方位詞的應用
(圖片來自雲媽線下活動)
小小攝影師
(2-6歲)
找一些熟悉的物品/實物
上下前後左右拍照
體會不同方位的視角差異
猜猜我是誰
(2-6歲)
爸爸媽媽找一些寶寶熟悉的物品
從寶寶熟悉的視角拍一些照片
不熟悉的視角拍一些拍照
然後讓寶寶猜猜是什麼
也可以讓爸爸媽媽猜
(圖片來自雲媽攝影)
畫地圖
(4-6歲)
找一條生活中寶寶經常走的路線
請寶寶畫出來
标出沿途的建築物或其他熟悉的物品
或者是爸爸媽媽畫出來
請寶寶猜猜是哪一條路
(圖片來自小妞繪畫)
建構遊戲
(2-6歲)
當之無愧的空間感試驗場
從壘高、排隊、搭橋到圍圈
到初步的象形表征
再到複雜的立體造型
是孩子空間感發展的基本路徑
搭建時可以憑借記憶(心理表象)
還借助實物圖片
也可以借助圖例模型
又或是仿造爸爸媽媽的作品
搭建之後如果寶寶願意分享ta是如何做到的
對空間感建立将更為有益
對形狀的轉換
玩對稱
(3-6歲)
孩子一般會有自發的對稱行為
拼對稱的圖案
畫對稱的圖
喜歡對稱的東西
爸爸媽媽可以借此和寶寶玩對稱
畫出和ta作品對稱的畫
拼出和ta作品對稱的圖案
形狀找同伴
(2-6歲)
畫一些生活中的物品
複印、裁剪,做雙份
或是網上找現成的
然後洗牌、旋轉、打亂
和寶寶一起找相同的圖案
考驗不同方位下圖案的辨識能力
還記得之前團過的Highlights畫卷麼
形狀找同伴的好搭檔
而且更妙
玩‘變形’
(3-6歲)
把這個東西變大一倍你會麼
變小一半呢
把它倒着放是什麼樣子
摔倒在地呢
就像畫的身體最初都是站着的
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才會有‘變形’
變成躺着的、坐着的
會變形、能識别變形
也是逐漸發展出來的
空間推理
收拾玩具/抽屜/書櫃
(2-6歲)
這個方盒子能裝下這些積木嗎
這個櫃子能裝下這些毛絨玩具嗎
這個筆筒能放下二十支筆嗎
孩子在操作中逐漸感知物體的三維大小
也便有了對空間的預見推理能力
(圖片來自雲媽攝影)
收拾行李/書包
(2-6歲)
如何規劃一個大的空間
放入不同形狀的物品
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體驗到的
出去旅行時請孩子負責自己的行李箱
上學時負責自己的書包
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
承擔責任,也構建認知
(圖片來自網絡)
玩假裝遊戲
(2-6歲)
假裝遊戲少不了道具
過家家裡各種家具、餐具、人偶
開賽車裡各種汽車、馬路、停車場
都需要規劃空間來合理布置
讓孩子來做主安排
既有社會化的發展
又有空間推理的發展
這麼多的遊戲,也許看着有點眼花缭亂,不過仔細尋思其實有一個訣竅,
幾何和空間感需要孩子勤動手,在生活中多多身體力行、表達表征,憑空想是不行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