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意義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一個民族的魂。就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而言,文化具有其他社會要素無法取代的作用,即凝聚、整合、同化、規範社會群體行為和心理的功能。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重要的是需要農村基層政權組織和廣大農民在加快經濟發展、改善自然和社會環境的同時,建立起一種适合于新農村建設的文化觀念。一旦這種文化觀念能夠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夠在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的層面上發揮其廣泛、穩定而持久的影響。[1]因此,必須以建設社會主義的新農村為方向,以當代的先進文化建設為主導,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先進文化建設。隻有這樣,才能凝聚人心,進一步激發農民的創造熱情,為農村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與智力支持。
(一)發展農村先進文化,有利于突破傳統文化中的家族阈限,增強農村發展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創造力。中國農村是典型的以血緣、宗族為中樞的社會運行模式,十分強調“打虎不離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普遍以家庭為背景進行農業生産。雖然在一定的曆史時期内,可以促進以血緣為紐帶建立起來的家族式經濟的發展,但在社會化大生産條件下,這種以一種社會性的“個體”因素存在于社會經濟生活之中的家族式的經濟模式就成為一種阻礙。它對滿足自身經濟利益的過分注重,使得它對于群體利益往往漠不關心,甚至會以犧牲社會群體利益的方式來滿足“個體”利益,以至于“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不合理現象依然在當今中國農村中存在,極大地阻礙了農民個人之間的交流,影響了農村凝聚力、向心力的形成。因此,發展農村先進文化,轉變中國農民傳統的思維方式,用适應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理性文化思維來打破傳統家族文化觀念的阈限和傳統因循守舊的保守思維,讓農民走出固有的個人空間,學會與他人交流,關注集體利益,從而形成團結一緻、齊心協力發展社會經濟的合力,提高他們參與經濟建設的熱情與活力,大力促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創新精神的形成,不斷增強農村發展的内在驅動力和發展活力。
(二)發展農村先進文化,為農村發展提供精神動力。為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是當代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方面。由于傳統落後文化的影響,農民在生活富裕後,滿足于小富及安,滿足于傳統的“二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方式,在經濟上表現出不思進取,日常生活中封建迷信沉渣泛起,賭博現象随處可見等。因此,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先進文化建設就是要在農村建立新的生活方式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除陳去舊,革除弊端,消除愚昧迷信的宿命論思想,以先進的思想為指導,用科學的理性思維改造農民的頭腦,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蝕與傳播,增強農民進行農村建設的精神動力,促使農村發展緊跟現化化發展的潮流,變傳統意義上的舊式農民為現代意義上的新式農民。
(三)發展農村先進文化,為農村發展提供智力支持。農村發展的關鍵在農民,而農民的發展關鍵在于自身素質的提高。當前我國農村不僅教育水平比較低,而且缺乏對科學教育基礎性地位的認識,認為農民反正是一輩子都離不開土地,就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隻要風調雨順就會有好收成,對科學知識的學習、運用與創造持不屑态度。而當今社會是個科技的社會,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科技運用所産生的巨大效用已是有目共睹,世界的農業生産已經步入規模化、集約化的生産模式,若是中國農民還是抱着舊觀念不放的話,則難以适應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因此,以農村先進文化建設為契機,促進農村教育的發展,提高農民進行現代農業生産的科技知識、管理知識和适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經濟知識,培養出适應現代化發展要求的新型農民。這樣,就能以農民文化知識的提高為鋪墊,促進整個農村現代化的發展。
(四)發展農村先進文化,有利于城鎮化水平的提升。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社會,中國現化化轉型的關鍵在于農業比重的下降和農民數量的減少,而實現這一目标的關鍵因素在于中國城鎮化水平的提高。但是,發展城鎮化并不僅限于硬件設施上進行城市化的改造,正如現代化的實現關鍵是實現人的現代化一樣,實現農村城鎮化的本質内涵在于農民具備城鎮化思維,具備城鎮化的素質、修養和能力。發展農村先進文化,就是要提升農民群體的整體素質,變革他們傳統的思維模式,造就具有城鎮化文化理念的現代農民,加速中國城鎮化的進程,促進農村向城鎮的轉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