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 視覺中國
2月6日開學第一天,杭州不少初中家長群裡讨論的最熱鬧的,還是近日的中考新政策。
1月31日,杭州市教育局發布《關于進一步完善杭州市區普通高中名額分配招生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通知》),其中調整中考加分的部分,取消了外籍華人子女加分的規則,引得一片叫好。
中考加分,主要包括獎勵性質加分與照顧性質加分。近年來,我國調整、規範中考加分,基本的原則是,取消獎勵性質加分,将其納入綜合素質評價;壓減照顧性質加分,取消沒有必要再存在的照顧性質加分,隻保留社會公衆認為有必要保留的少數加分項目。
“潮聲”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杭州曆年加分考生中,外籍華人子女的身份少之又少,放眼全國範圍内,外籍華人子女享受加分政策的城市也并不多見,而針對更加普遍的“三僑”考生政策加分,仍存在于許多城市的中考政策之中。著名教育專家、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教育公平,需随時代而變。
圖源 視覺中國
外籍華人子女中考加分人數略高于1%
加分政策持續改進隻為教育公平
在杭州,能享受外籍華人子女政策加分的中考考生,有多少?
根據杭州市教育局官網上發布的2021年中考加分名單,外籍華人子女加分的學生在原上城區、下城區和西湖區各有3人,在共計706名享受加分政策的考生中占百分之一略多,是少數中的少數。
“潮聲”記者查閱全國省會城市及北京、上海等直轄市的2022年中考加分政策發現,除安徽省規定外籍華人在該省的眷屬考生加5分投檔外,其餘城市的外籍華人子女均不能享受加分政策。這也側面證明,外籍華人子女并非享受加分政策的“主流人群”。
在此之前,為什麼中考要設立針對部分人群的照顧政策?熊丙奇認為,适時取消一些沒有必要再存在的照顧性質加分,是為了推進教育公平、考試公平。
我國中考中的照顧性質加分項目一度頗多,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在特定時期,出于某些部門、行業的工作需要,設立中考加分項目,有地方曾設立在某部門連續工作二十年人員子女加分項目;二是補償教育公平,考慮到部分學生群體受教育條件薄弱,或學習受外部環境變化影響,而進行一定的照顧。熊丙奇認為,對于前一類加分項目,要全面清理,對于後一類加分項目,要根據教育環境的變化,調整補償教育公平的辦法,重視給每個學生平等的教育過程體驗。
而在中考中設立少數民族學生、留學回國人員随歸子女等照顧性質加分,其初衷就是為了“補償公平”,即由于這些學生接受的教育資源比較薄弱,或因學習環境變化、語言因素等和其他學生有一定差距,因此應進行一定的“補償”。
而随着我國整體推進教育均衡發展,縮小地區間的教育差距,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學生享有優質教育資源,另一方面 ,教育國際化程度提高,語言因素對學生的學習影響減弱,因此,作為“補償”意義的照顧性質加分,就不再有原來的“補償”價值,反而會引發新的問題,如個别學生通過“改身份”獲得加分,破壞教育公平,還有人認為某些照顧性質加分為“特權加分”。
熊丙奇認為,中考加分項目調整,由于涉及每個考生的切實利益,事關教育公平,因此,不能隻由教育行政部門單方面決定。要廣泛聽取學生家長和社會公衆的意見,那些得到家長和社會公衆認可、确實有必要根據身份進行“補償”“照顧”的要保留,而沒有必要再進行補償、照顧的則應堅定地取消。
“潮聲”記者就為什麼會取消外籍華人子女加分問題咨詢杭州市教育局,對方表示因《通知》尚在征詢意見階段,目前還不适合對政策進行解讀。
圖源 視覺中國
“三僑”考生加分猶在
學校對外籍、華僑等身份子女入學限制條件增多
相比于外籍華人子女,更加龐大的中考加分人群,集中在歸僑、歸僑子女以及華僑子女,統稱“三僑”考生,也就是說,國籍很重要,如果外籍華人子女按征求意見稿所述将不再加分,具有中國國籍的華僑還是會加分的。
目前我國直轄市和省會城市中,除海口市外,大部分保留了“三僑”考生的加分政策,從5分到10分不等。根據杭州教育局2018年的加分公示數據,“三僑”考生、外籍華人的子女、留學回國人員的随歸子女“享受加分政策的有51人,在共計625名享受加分政策的考生中占比8.1%左右。
“潮聲”記者從某資深移民顧問處了解到,現在國内的“三僑”考生,部分是在國家生育政策進一步優化前,家庭遠赴境外生的“二胎”,為躲避高額罰款,當時有的選擇去加拿大、新加坡等地生子,再回到中國讀書,因此就具備了華僑的身份。
該顧問告訴記者,部分家庭辦移民身份,一是為了讀北上廣深的外籍學校,方便孩子最後出國讀書,二是為了“曲線救國”,參加國内的華僑生聯考,每年的聯考都有人用的是香港身份,通過這一渠道考國内的大學,也相對更加容易。
前幾年,為了享受某些政策上的“傾斜”,的确有不少人在辦理小國護照,例如瓦努阿圖、聖基茨等國,在政策還不夠完善的時候,能鑽漏洞享受一些紅利。甚至有的夫妻一個保留中國國籍,一個保留外國國籍,根據政策的變動向相應的身份靠攏,以讓孩子能在教育的路上走一些“捷徑”。
針對這些身份“造假”的問題,近些年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的政策也有所完善。目前大部分的正規公辦學校和外籍學校都會有對外籍或“三僑”身份的學生提出要求,例如必須在國外長居或居住時間滿足一定時長,就是為了規避一些從未出過國,靠申請外國國籍來享受政策紅利的家庭。
而針對港澳台身份的學生的加分政策,也變得更加嚴謹。據杭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2022年11月4日消息,杭州市政府辦公廳在答複省十三屆人大六次會議袁小強代表《關于修正杭州市中考加分政策的建議》稱:學生家長對少數民族學生、港澳籍學生、留學回國人員随歸子女、外籍華人的子女等幾類考生的加分意見比較集中,中考加分政策确需抓緊調整完善;杭州市将根據省教育廳的總體部署,規範少數民族、港澳台學生等人員的申報條件。
在《通知》中,留學回國人員随歸子女加分對象調整為初中就讀期間随國(境)外留學的家長在國(境)外連續生活360天(含)以上的學生;港澳籍學生加分調整為港澳同胞的子女加分(考生父母至少一方為港澳永久居民)。
圖源 網絡
分配生制度重大改革
曾與之挂鈎的“素質分”存在“灰色”空間
如果說中考加分政策的調整規範的是小部分的一批人,那麼《通知》中提到的初中各階段期末考試成績及素質分與分配生脫鈎,受益的人群則更加廣泛。
“分配生”類似于“保送生”,這一制度最開始出台,就是為了保障教育的公平。因為杭州初中的民辦和公辦院校師資力量還不夠均衡,統一的中考對于優秀的民辦學校而言具有優勢,于是便有了家長擠破頭也要送孩子去民辦的現象。
在《通知》發布之前,分配生的評定,主要由兩部分組成——每學期的期末考試成績和“素質分”,前者需要孩子從初一開始便“緊繃神經”,在任何一場期末考試中都不能“掉鍊子”,後者則要求孩子在“素質特長”上全面發展,在德育、體育、藝術、科技等領域獲得一定成績。
雖然分配生的評定從初衷而言是好的,但在實際施行過程中,卻被一些家長質疑其不公平性。去年,杭州某初三學生通過綜合素質加分排名大幅提高的傳聞在家長圈裡沸沸揚揚,一位初二學生的媽媽陳華(化名)直接表示,有的素質分加分,其實都是在拼家長的“資源”。
“說句實話,身邊幾乎很少有孩子能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還能樣樣拿獎的。”陳華說,能夠被認定為綜素加分的比賽,例如剪紙、繪畫、作文等,基本都不是現場比賽的,就可能存在“灰色”地帶,“找槍手”的說法也不時在家長圈流傳。而體育類比賽同樣可能存在“操作”空間,例如讓自家的孩子成為團隊項目的“替補隊員”,不需要上場,隻要團隊獲了獎,孩子也跟着加分。
看到《通知》發布的那一刻,陳華才真正松下一口氣。分配生隻以中考成績為參照,意味着孩子不用每一次期末考試都像“去戰場打仗”一樣提心吊膽,意味着家長不用絞盡腦汁為了孩子的素質分搭上人情到處奔波,更重要的是,減輕了校内競争的壓力,無論是孩子還是家長間的相處,都開始變得更加輕松了。
“孩子是最單純的。”陳華說,她期待各個高中更加統一的标準,能給孩子更多公平競争的意識和觀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