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磨削:磨具以較高的線速度旋轉,對工件表面進行加工的方法
1.1特點
精度高、外表粗糙度小
砂輪有自銳作用
背向磨削力 Fp較大
磨削溫度高
表面變形強化和殘餘應力嚴重
2.2應用
可加工内外圓柱面、各種回轉表面,如圓錐面、螺紋、溝槽、端面和成形面等
加工精度可達IT8~IT7,外表粗糙度Ra值為1.6~0.8um
車削常用來加工單一軸線的零件,還可以加工多軸線的零件(如曲軸、偏心軸等)或盤形凸輪,隻需将刀具位置或将車床适當改裝。
3、銑削:銑刀旋轉作主運動,工件或銑刀作進給運動的切削加工方法
3.1特點
生産率較高
振動容易發生
刀齒散熱條件較好
加工精度一般為IT8~IT7,表面粗糙度Ra值為1.6~3.2um
3.2應用
端銑
周銑
銑平面
銑溝槽
4、鑽削:鑽削刀具與工件作相對運動并作軸向進給運動,在工件上加工孔的方法
4.1特點
鑽頭易引偏
排屑困難
切削溫度高
精度低:一般加工精度在IT10以下,表面粗糙度Ra值大于12.5um
4.2應用
•單件、小批生産中,中小型工件上的小孔(D<13 mm)常用台式鑽床加工,較大的孔(D<50 mm)常用立式鑽床加工;大中型工件上的孔應采用搖臂鑽床加工,回轉體工件上的孔在車床上加工。
•在成批和大量生産中,為了保證加工精度,提高生産效率和降低加工成本,廣泛使用鑽模、多軸鑽或組合機床進行孔的加工。
•精度高、粗糙度小的中小直徑孔(D<50mm),在鑽削之後,常常需要采用擴紮和鉸孔進行半精加工和精加工。
5、拉削:用拉刀在拉力作用下作軸向運動,加工工件内、外表面的方法
5.1特點
生産率高
加工精度高、外表粗糙度較小
拉床結構和操作比較簡單
拉刀成本高
不能拉削加工盲孔、深孔、階梯孔及有障礙的外表面,拉削不能糾正孔的位置誤差
5.2應用
雖然内拉刀屬定尺寸刀具,但每把内拉刀隻能拉削一種尺寸和形狀的内表面。
内拉刀可以加工各種形狀的通孔。例如圓孔、方孔、多邊形孔、花鍵孔和内齒輪等。還可以例如鍵槽、T形槽、燕尾槽和渦輪盤上的榫槽等。
外拉削可以加工平面、加工多種形狀的溝槽。成形面、外齒輪和葉片的榫頭等
6、齒輪加工
針對齒面加工的方法很多,主要有滾齒、插齒、剃齒、磨齒、銑齒、刨齒、梳齒、擠齒、研齒和珩齒等,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前四種方法:滾齒、插齒、剃齒和磨齒
7、攻絲:用絲錐加工内螺紋的方法
7.1特點
絲錐是攻絲的專用刀具
攻絲前需要鑽底孔。由于攻絲時絲錐的切削刃除對金屬有切削作用外,對工件材料還産生擠壓作用。擠壓結果,可能造成絲錐被擠住,發生崩刃、折斷及工件亂扣現象,所以要根據不同材料首先确定螺紋底孔的直徑(即鑽底孔所用鑽頭的直徑)和深度,對此可查有關手冊
刀具主軸每轉進給量為1個螺距,造成攻絲過程受力大,加工條件惡劣
8、鉸孔:對已經粗加工的孔進行精加工的一種方法
8.1特點
糾正上一道工序殘留的變形、刀痕,提高孔的精度
鉸孔後的精度一般應該達到IT9~IT7級,不應該低于車床加工後的精度
鉸孔時應考慮孔的直徑的大小、材料軟硬、尺寸精度要求、表面粗糙度、鉸刀類型。
鉸孔因為是多刃同時擠壓受力,無法修正孔的位置度
9、镗孔:镗刀旋轉作主運動,工件或镗刀作進給運動的切削加工方法。 镗削加工主要在銑镗床、镗床上進行
9.1特點
镗孔是對鍛出,鑄出或鑽出孔的進一步加工,镗孔可擴大孔徑,提高精度,減小表面粗糙度,還可以較好地糾正原來孔軸線的偏斜。镗孔可以分為粗镗、半精镗和精镗。一般镗孔精度達IT8~IT11,表面粗糙度Ra值為0.8~l.6um; 精細镗時,精度可達IT7~IT6,表面粗糙度Ra值為0.2~0.8um。
镗孔可修正孔的位置度
10、珩磨:是磨削加工的一種特殊形式,又是精加工中的一種高效加工方法,屬于光整加工,需要在磨削或精镗的基礎上進行
10.1特點
這種工藝不僅能去除較大的加工餘量,而且是一種提高零件尺寸精度、幾何形狀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的有效加工方法。珩磨加工範圍比較廣,特别是在大批量生産中采用專用珩磨機珩磨更為經濟合理,對于某些零件,珩磨已成為典型的光整加工方法,如發動機的氣缸套,連杆孔和液壓缸筒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