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聽我說#
學會“共情”
親子關系大不同
導語: 當孩子向你訴苦時,你是怎麼回應的?當孩子說你不理解他時,你又是怎麼應對的?為什麼本想解決親子矛盾,卻讓彼此矛盾進一步升級? 其實,很多親子間的矛盾,都可以通過溝通中的一個重要策略——共情來化解。今天就讓我們學習一下共情的方法吧!一、為什麼要學習共情
我們先來看一下什麼是共情。大家平時在生活中有沒有說過這樣的話:“你能不能站在我的角度想一想?”這其實就是共情的一種表達,是希望别人能夠共情到我們自己。
我們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家庭裡面,爸爸、媽媽、孩子,都是不一樣的。能不能站在對方的角度來感受對方的情緒狀态,考慮到對方的思考認知,這是我們都會面臨的問題。
我們有時候做親子溝通活動,會邀請家長蹲下來和孩子一起活動。當他蹲下來的時候,他就發現,原來這個世界和我平時看到的世界完全不一樣啊!我們天天和孩子在一起,精心照顧孩子的生活,努力做好教養,但是我們忽略了,孩子和我們的視角是不一樣的。孩子們所在的年齡,他們的思考,他們看見的東西,和我們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常常說,要讓我們的父母來學習共情。
二、怎樣練習共情
其實,現在的父母都很願意學習,可以買一些相關書籍看一看。可以幫助你了解孩子,能知道他們在幾歲的時候,身體是什麼狀況,心理是什麼狀況。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可以試着把自己當成小孩子,重新再來看孩子。做到了這一點,我想,你的親子溝通就有一個很好的基礎了,因為這樣做就是在練習共情。
然而,僅僅做到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能夠做到換位思考還不夠,你還需要掌握表達的藝術。
三、共情需要表達
共情是需要表達的。怎麼樣表達共情呢?我們有一些推薦的句式:
“如果我像你這麼大(我記得我在你這麼大的時候),我也會和你一樣……”
“遇到這樣的事情,我也很難過,我也很生氣。”
我們想一想,如果孩子從學校回來很生氣,說:“我最好的朋友把我昨天和他說的秘密全部宣傳出去了,我都氣死了!”
然後我們家長說:“哎,算了,那你以後不要理他了,這種孩子不适合當你的好朋友。好了,趕緊寫作業吧。”這是我們家長很常見的處理孩子問題的做法,其溝通效果可想而知。
但是學會共情以後,你可能就要換一種表達了。把自己放到孩子的位置,想一想那個畫面:你自己很不高興地回到家,然後和爸爸媽媽來說這個事情,然後換來一句“不要理他了,趕緊去寫作業吧。”你會不會覺得很難受?如果換成下面這樣的表達,也許就會好很多。
“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我也會這麼難受,剛才媽媽聽着你說,那麼信任朋友,然後把自己的秘密說給他了,現在全校的人都知道了,好難過……”
如果孩子得到的是這樣的回應,心理感受就會與之前完全不同。他會覺得,媽媽好理解我呀,我這麼難過,在學校都不好意思跟别人說,但是回到家卻有一個人能夠理解我。然後孩子可能撲到媽媽懷裡大哭一場,哭完以後,再和媽媽一起想怎樣面對這個事情。你看,共情的效力這時就表現出來了。在親子溝通中,如果你的共情做到位了,你的親子關系就會好。孩子就會覺得,我的家長是非常理解我的。
不過,共情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你可以在家庭中間,親子溝通中間,有意識地練習,但不是說你從此就變成了一個沒有任何情緒的人。有情緒和共情并不矛盾。首先你要有情緒,你要知道自己的情緒是怎麼回事,有情緒的時候,要懂得如何調整情緒。
有時候大家會說,上了很多的心理課,上完後覺得,我怎麼努力也成不了一個完美的家長。人無完人,我們千萬不要拿“完美的家長”來要求自己。我是一個心理老師,我也會發火,隻不過我自己知道原因在哪裡,當我發火的時候,我知道怎樣調整。所以,如果有時候你覺得真的做不到共情了,自己很難受,那就先緩一緩,之後再來補救。一定要記得,我們不要要求自己那麼多,你能做一點就是一點,不要急于求成。
知心話
·孩子和我們的視角是不一樣的,家長要試着把自己當成小孩子,再重新來看孩子。
·人無完人,千萬不要拿“完美的家長”來要求自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