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老儒生周進的可貴品質
文 | 慕晚
《儒林外史》裡的第二回和第三回講的是年過六旬、屢試不中的老童生周進的故事。他年年應考,考了幾十年,卻連一個秀才都未曾中過,還是個童生,為人呆傻呆氣,靠着在别人家裡做教書先生過活。
周進雖然呆傻,還有些迂腐,但在他身上卻仍有可貴的品質。
1
薛家集上的人打算在村口的觀音庵辦個學堂,想請一個好的教書先生,讓家裡的孩子有地方上學,夏總甲推薦了周進。
周進已經六十多歲了,曾經考過一個案首,可也無濟于事,年複一年參加考試,仍舊是沒有考上秀才,曾在顧老相公家給他的兒子當先生。
周進在顧家做西席先生,他對顧小相公卻是傾囊相授,顧小相公在他的教導下中了學,即考中了秀才,他自己雖然屢試不第,但兢兢業業做好自己教書授業的本分。
年過六旬的他在觀音庵學堂教書雖說是為了糊口,但面對一群頑劣淘氣,貪玩溜出學堂外打瓦踢球的頑童,他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耐着性子去教導和管束他們。
2
周進在學堂裡勉強教了一年書被辭退了,又沒有其他謀生的技能,便跟着他做生意的姐夫金有餘去省城買貨,做了記賬先生。
周進在省城閑逛,看見修理貢院,便想進去看看,金有餘花了幾個錢一同和他進去瞧瞧,周進進去後想起自己一大把年紀還不曾中個秀才,心裡酸楚,跌倒在地,迷了心智,昏死過去,醒來後又大哭不止,衆人聽說了他的事,幫他湊了一些錢,捐了個監生進考場去考試。
放榜那日,他高中了,回到汶上縣,“不是親的也來認親,不相與的也來認相與”,“忙了個把月”。好像彼此從前都是很熟悉的親戚朋友關系。
要知道,周進還是落魄的老童生時,曾經受過多少白眼和嘲諷,大家對他的态度是很淡漠的,甚至可以說是嫌棄的。他一朝中舉後,鄉親鄰裡都來認親、結交、登門祝賀,無論親疏都來沾光道賀,他忙裡忙外招呼,以前的種種不快,他都沒有去和别人計較,仿佛沒有發生過一樣。
3
周進會試過後,不僅考中進士,還升了禦史,欽點廣東學道,專門請了幾個看文章的相公一同閱卷。周進吃過屢考不中的苦,六十多歲因為未中秀才,還遭受别人的白眼和嘲笑,他特别能體會其中的辛酸滋味,所以他能發出這樣的感慨:“我在這裡面吃苦久了,如今自己當權,須要把卷子都要細細看過,不可聽着幕客,屈了真才。”
當衣衫褴褛、凍得瑟縮發抖的範進上前交卷時,周進看了他的卷子認為不太可取,但轉念又想到,他五十多歲,考了二十幾次都沒有考中秀才,着實可憐,便仔仔細細把他的卷子看了三遍,感歎道:“這樣文字,連我看一兩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後,才曉得是天地間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見世上糊塗試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遂取範進第一名。
範進或許沒有多少大才,但是他遇到周進,可以說非常幸運,因為周進想着自己也曾屢試不第,自己以往的心酸遭遇,如今當權,做了學道,即使請了幾位看文章的相公,自己也要仔仔細細的查看考卷,生怕看了或者看錯了考生的卷子,耽誤了别人的前途。
4
周進後來到京師做了國子監司業,範進欽點山東學道去拜别作為老師的他,他特地叮囑範進,讓他留意自己曾經在家鄉教導過的蒙童荀玫,如果荀玫還在應考,“果有一線之明,推情拔了他”,就像他曾經選拔範進一樣,“倘有一線之明,也可憐他苦志”。
周進知道鄉下人應考的不容易,他曾經深受其苦,也深受其害,所以,當他走出來之後,他感念自己曾經遇到的好人與機遇,但凡有一線希望,他也想幫助别人走向光明。
周進未中高中時,他本本分分做人,兢兢業業當教書先生,傾盡所學去教授學生;他考中舉人後,對于往日那些看不上自己、後來又來結交、攀附自己的人都好生接待,照顧周全;他升任學道後,能體恤久考不中的老儒,仔細翻閱考卷,認真選才,怕屈了有真才實學的考生,即便後來在京師做了國子監司業,也不忘給後輩們提供機會。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