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梗是什麼意義?【網聚青春的聲音】作者:王楷文(南開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玩梗是什麼意義?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網聚青春的聲音】
作者:王楷文(南開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
打開短視頻App,有時會産生些許恍惚:一些源自現實生活中的人物事件,莫名其妙變成了熱門讨論話題,原事件文本中的聲音與圖像元素被拼接或模仿,進而衍生出大量相關作品。近段時間網友對“躲漢子”“考試周破防”等充滿興趣,再往前則又是高喊“曹縣666”……一茬接一茬,話題更新不止。此類作品構成了短視頻生态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大緻統稱它們為“玩梗”視頻。
層出不窮的“造梗”與“玩梗”,表現出網民們對社會人物或事件的價值判斷與道德評價
“梗”這一詞,在短視頻領域,多指因特定語境而産生的含笑點元素。在當下,似乎不經意間,什麼東西都能成為“梗”。比如,“考試周破防”則是指一則大學生發布的考試周前吐槽視頻,因當時過于沉溺享樂、複習不完而抱怨不已,視頻中出現的大量抱怨式金句,甚至其所喝的冰紅茶,都成為流行一時的“梗”元素。“梗”的豐富程度難以想象,乃至于有視頻賬号如“梗百科”等專門用來解釋“梗”,以防網友跟不上“節奏”。“造梗”能力的強大,體現了網民想象力的豐富。
而“玩梗”,也就是将笑點進行二次加工、創造新作品的過程。不同平台之間,“玩梗”的形式有區别。有的平台聚集了側重視頻技術應用的視頻,包括各式各樣的混剪、翻唱、換臉、将“梗”元素嵌入影視音作品中。譬如有的廣告歌曲,在網友的參與下,擁有英倫版、河南梆子版、二手玫瑰版等多種形式。有的平台則更多聚集了真人直拍、不需要太多技術含量的表演與模仿秀視頻。但總歸來說,以“梗”元素為基礎,通過對“梗”的不同演繹與诠釋來表現新的意義,是“玩梗”的基本思路。
為何要“玩梗”?在“梗”的傳播過程中,不少人将“魔性”“搞笑”等詞語作為其産生的首要原因。新鮮好玩當然是重要因素,但“玩梗”顯然不能被簡單框定為網民自發在網絡中尋求快感的娛樂方式,“玩梗”視頻也不能僅被視為使原有文本生發創意、在二次創作中生産新的意義的“盜獵”之作。在文化工業領域,随着媒介轉型趨勢加快,短視頻在網民的生活中逐步占有了更多位置,而技術發展與視頻制作門檻降低,也讓更多人有了借助視頻來表達自我的可能。層出不窮的“造梗”與“玩梗”,實際是網民對社會現象的一種态度表達,“玩梗”視頻隐藏着大衆對社會人物或事件的即時反應,表現着他們的價值判斷與道德評價。“玩梗”在二次創作中所衍生的不同意義,都指向了一種對現實事件的态度。在這裡,“玩梗”成為一種另類的“現實主義”創作。
更多關注“梗”本身,而不是“梗”所生發的社會意義,使“玩梗”難免淪為無聊的娛樂消遣
這種創作的效力幾何,卻要畫上問号。“玩梗”視頻的原理,在于通過提取元素,重新拼貼創生新的意義,而這些意義帶有回應原作折射的現實境況的指向性。但是,單個元素的凸顯,緻使人們更多關注的是“梗”本身,而不是“梗”所生發出的社會意義。日本評論家東浩紀更願意将此現象稱之為“數據庫消費”——大量元素(“梗”)構成了數據庫,而創作者隻是從中提取使用。這樣誕生的二次創作,隻是在數據庫與作品之間進行往返,隻能稱之為消費,而不能稱為創作。新的意義無法生發,“玩梗”隻是在消費元素,後果自然是對元素的重視大于對作品整體的關注。
在視頻彈幕中,當作者将“梗”與其他視頻中的段落進行巧妙結合之時,彈幕往往會陡然增多,屏幕上飄來一片“好活”“絕絕子”等贊賞之語。在某些視頻平台上,當一個人對“梗”的演繹受到好評,往往引發更多的人模仿。似乎隻要有“梗”就能斬獲好評,是否原創、意義幾何并不重要,“玩梗”視頻難免淪為無聊的娛樂消遣。
同時,網友的“用梗”,無論是換臉還是模仿,更多是将“梗”用在已有的作品中,特别是那些早就脍炙人口的作品,以元素替換的形式,在舊作品中試圖表達新内涵,有些類似于寄生。當零散的元素被置于另一個作品之内,或說置于另一種具有完整意義的框架之内,“梗”在提前預置的框架下,反被消解了意義。
表象熱鬧,意義難産。于是,二次創作的作品難免成為浮于雲端網友“自嗨”的狂歡,那些在造“梗”之初蘊含的現實沖動,在“玩梗”中逐步消解。對“梗”闡釋能力的匮乏,表明網友想象力的匮乏,恰恰也是文化工業遮掩現實的過程。
一邊是網友“造梗”的豐富,一邊是“用梗”的乏力,現實觀照的出發點與“玩梗”結果的悖謬,構成短視頻領域二次創作的陷阱。對“玩梗”視頻來說,有必要發揮短視頻創作中的輕快便利,使其呈現出網民本想表達的現實态度,通過戲谑式批評達到正向價值引領。
《光明日報》( 2021年09月09日15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