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研究生初試分數線一公布,幾家歡喜幾家愁,無數悲傷的考生擦幹眼淚後,準備投入二戰、三戰的洪流之中……
而因為疫情使研究生複試時間一再推遲,令衆多歡喜沒多久的考生也愁上心頭,革命尚未成功……
如果要用一個字來形容考研,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累”“苦”“痛”“煩”……
但我想“難”字必定榜上有名,考研為何會這麼難哪?
報考人數激增,無奈“錄取率”太穩定
近年來考研形成一股熱潮,其中原因不一而足,或為投身科研,或為提升學曆,或為暫時逃避就業,但它已經成為高校畢業生和許多在職人員的首選項。
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國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呈現逐年上升的态勢,2015年至2020年報考人數分别為165萬、177萬、201萬、238萬、290萬、341萬。
2019年和2020年考研人數同比增加了52萬、51萬,增幅分别達到了21.8%和17.6%,足見考研競争的激烈程度。
同時,廣東省、福建省、四川省、江蘇省等多個省市近年來考研人數翻番。
目前,研究生招生規模每年接近90萬,2020年計劃擴招18.9萬後,人數約為110萬,這個數目跟本科生招生水平相比,大約是1:7的比例。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晖表示:
“2020年擴招18.9萬,在一定程度上會緩解考研的錄取競争壓力,但這并不意味着考研難度就大幅度降低。”
他分析,盡管錄取比例有所提高,但從340多萬的報考人數來看,擴招不到20萬,報錄比仍然較低。
的确,與報考人數逐步激增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每年研究生錄取率則始終保持在30%左右,更加激烈的競争增大了考生入學的難度。
所以,在近年來大幅提升的報名規模面前,此次擴招無法讓考研競争明顯降低。
要知道,以前被認為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與考研相比,不再像過去那樣讓人生畏,相反,它已經成為一種高概率事件。
近年來,全國高考實際錄取率一直保持上升趨勢,在2017年突破80%之後,2018年繼續保持穩中有升,全國高考實際錄取率也達到了81.13%。
而從2019年高考部分省份的錄取率來看,總錄取率最高的是浙江,高達94.95%,其次是江西94.49%,另外内蒙古、廣東、福建、黑龍江、山東、河北6省的錄取率也在90%以上。
也就是說,考研競争的激烈程度是高考的2~3倍,“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用來形容考研則更為恰當。
報名信心滿滿,無奈“棄考率”太穩定
2020年報考研究生的341萬人,究竟有多少考生能堅持到走出考場呢?
據有關機構統計,部分省、院校2019年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情況如下:
廣東省2019年碩士研究生考試中,應考人數約14萬人,實際參加考試的人數約12.4萬人,棄考率達到約11%。
遼甯省2019年碩士研究生考試應考人數為109539人,實際參加考試為97365人,缺考人數為12174人,棄考率約11%。
上海财經大學2019年網報确認14083人,實際參加考試12649人,棄考1434人,棄考率超過10%;
深圳大學2019年網報确認16019人,實考14083人,棄考人數近2千人,棄考率達到12%。
北京大學法學院2019年報考人數大約4241人,棄考人數共計約1019人,棄考比例約24%;信息科學技術學院:447人報考,72人缺考,缺考率16%。
2019年全國考研參加報名人數達290萬,而實際參加完所有考試課目的僅有260多萬,有30多萬人棄考,棄考率達10.3%。
統計數據顯示,全國考研每年的“棄考率”穩定在10%~20%,也就是說,2020年341萬人報考,最終能堅持到走出考場的隻有270~300萬左右。
而棄考的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
1、感覺準備不充分,網上報名但未參考。
這類情況以往屆生居多,他們很多人已經上班,在工作和生活的雙重壓力,無暇靜下心來全力備考,随着時間臨近,感覺備考是在浪費時間,因而放棄。
也有一部分應屆生,本身基礎較差,加之備考研意志不堅定,報名隻是随大流。報名後沒有安心準備,最後選擇棄考。
2、個别院校研究生招生政策發生變化。
對于在職考生來說,如果所報考院校原則上隻招收非全日制定向考生,既無派遣也無三方協議,這些考生就會對非全碩士的含金量産生質疑,從而選擇棄考。
3、試題難度增加或者發揮失常而中途棄考。
在考完英語或者高數之後,考場部分的座位已經空了,這種現象基本每個考場都會出現,隻是人數多少的問題。相對于其他的考研科目,英語和高數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學好的,而對于複習備考不到位的考生來說,考完這兩個科目就已經知道錄取無望,随之棄考。
4、應屆畢業生找到合适的工作。
很多本科畢業生在考前找到了不錯的工作,但也不想放棄考研。但複習的專注度不夠高,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最後隻是去考場溜一圈,也算參加考研了,對自己的努力和購買的材料有個交待吧。
那麼,不禁要問,有10%~20%的考生選擇棄考,對其他人來說是不是意味着競争有所減弱?
其實也不盡然。畢竟考研的難易與報考總人數關系不大,而與考生所報院校、所報專業息息相關。考生之間的競争,實際上就是同一院校、同一專業之間的競争。
初試位列前茅,無奈“逆襲率”太穩定
如果你能堅持考完最後一門課目,并且初試分數令人欣喜,是不是意味着研究生的大門已經向你敞開?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你還将面臨更大的挑戰——複試。
“初試得資格,複試定錄取”是複試重要性的最好概括。
初試,隻是複試的一塊敲門磚罷了。初試主要是考察考生的考試能力,複試則更加關注專業素質的拓展。
如果說初試是你挑學校,想報考什麼就可以去考。那麼複試,就是學校挑你了!這點在調劑過程中尤為明顯。
複試在符合報考院校複試基本分數線的考生中,從高分到低分确定複試名單,且進行差額複試,差額比原則上不低于1.2:1。
考研最後的總成績是由初試和複試加權得到的。而一般初試和複試的比例為6:4,有的學校5:5對半開,靈活性很大。
複試部分總分一般為100分,有幾個部分組成:「複試筆試」 「英語面試」 「專業面試」。
以2019年南京郵電大學複試為例:
分成複試「筆試」和「面試」兩大部分,而面試部分包含「英語面試」和「專業面試」,而自我介紹是隻要面試都會有的。
總成績計算方法如下:
碩士研究生:總成績(滿分1000分)=初試總分 複試筆試成績×1 面試成績×4
初試和複試5:5對半開的比例。
複試筆試100分,這相當于辛苦複習一年的英語,背誦半年的政治。
而面試的權重更是相當于初試的400分!這僅僅20分鐘的面試,就可以直接決定你的成敗,也可以直接否定你一年的辛苦複習!
據不完全統計,考研複試的逆襲率在10%左右!
所以,哪怕你初試總分名列前茅,哪怕政治選擇題48分,不到拿到通知書那一刻,不能太過松懈。
比如,2018年中央财經大學的部分拟錄取的碩士信息(第5列為初試成績、第6列為複試成績、第7列為總成績)。
初試250-259分,部分未被錄取名單,複試分數普遍較低:
初試242-249分,部分拟錄取名單,複試分數普遍較高:
即使是初試第一,複試分數低,照樣被逆襲:
所以,不要以為自己手持初試高分一定穩穩上岸,每年都有400高分落水的例子,不是能力不行,而是在複試上太輕敵、大意了。
而對于初試擦線的同學們來說,分數低注定逆風,但複試表現好,逆襲也有很大可能。
隻要是考試,就有難度,就有成功與失敗。
成功上岸,自然要恭喜,依舊溺水,也不必悲傷,因為我們都努力過。
把一首詞送給所有正在備考、已經上岸的莘莘學子們。
考研之路似蒼茫 俱向往 深思量
甚嚣塵上 請君莫彷徨
北風嘯殺掠考場 身似鐵 心如剛
雄關不懼 成敗自含香
作者|浴火鳳凰
來源|學術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