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李的故事?李姓有上億人,是一個大姓提起“李”字,談及李姓,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即便如此,有關“李”的一些趣味“知識點”,還是值得探讨一下的——,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百家姓李的故事?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李姓有上億人,是一個大姓。提起“李”字,談及李姓,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即便如此,有關“李”的一些趣味“知識點”,還是值得探讨一下的——
“李”字的本意是什麼?
左“木”右“子”是不是“李”字?
“行李”為什麼叫“行李”,而不叫“行張”“行王”?
李姓的本姓是理姓嗎?“李”和“理”究竟是什麼關系?
……
“李”字是如何演變的
“木子李!”這是李姓人自我介紹的口頭禅。不過,大多數人不知道,“李”字除了上下結構外,還有一個左右結構的“李”。
這是咋回事呢?先别急,我們還是先看看“李”字是如何演變的?
由“木”和“子”組成的“李”字,從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雖然字形有所變化,但其基本構件——“木”和“子”則“從一而終”,彰顯了這個字的風骨與精神!
“李”字的甲骨文字形是
金文是
小篆是
隸書是
從甲骨文到小篆,“李”的字形變化不大。字形演變到漢隸時,“李”字來了一個“變形記”——上半部的“木”由分叉形變成一橫兩撇,下半部“子”的圓形給去掉,寫成如今的“子”形。
左“木”右“子”是不是“李”
“李”字為何由“木”“子”組成?“木”代表樹木,“子”在這裡就是指果實,“李”的本義是樹木結的果實。“子”的本義是嬰兒,當然也有不少引申義。“子”和“木”結合組成“李”字時,已經不是“子”的本義,而是其引申義“結果實”。
對“李”字的解釋基本沒有什麼争議,但誰料《說文解字》“多此一舉”,收錄了一個所謂的“古文”寫法,給“李”字增添了一些不必要的争論。
《說文解字》收錄的“李”字古文寫法是
這是左右結構的寫法。為什麼會有這個左右結構的“李”字?這個“李”字究竟是不是“李”呢?
有不少專家認為此“李”不是“李”。譬如大名鼎鼎的文字學家商承祚就認為,這是桑梓的“梓”字的古文。什麼是“梓”?“治木器曰梓。”這種觀點也有人不認可,為什麼?因為“梓”字直到秦篆才出現,所以這種說法不能讓人信服。
其實,在文字演變的漫長曆程中,一切皆有可能。那位大咖為了寫字便利,或者心血來潮,把上下結構的“李”字寫成左右結構,而大家也都明白這是什麼意思,那麼這種寫法存續一段時間,也有一定的可能性。但是,萬法歸一的大勢,最終還是統一為上下結構的寫法。
出門遠行帶的是啥“行李”
《說文解字》解釋“李”:“果也。從木,子聲。”“李”是一種果樹,這種果樹就是現在的李樹。考古發現,商代遺址中就發現過李的核仁,說明商代就有了這種果樹。《詩經》中“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說明桃和李是當時最重要的水果。直到今天,我們還在廣泛使用“桃李滿天下”這樣的說法,可見李這種果樹是多麼深入人心。
據漢代劉歆的《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擴修上林苑,各地進獻的“名果異樹”中包括紫李、綠李、黃李等十五種李樹。李樹品種多,而且果實味美,在物質極度匮乏的古代,能吃到李樹的果實,确實是一種難得的享受。
有一種說法,認為古人遠行,就用李的果脯做幹糧,既耐饑又解渴,非常受歡迎,因此就有了“行李”之說,其本義就是出門遠行帶李脯。
“李”和“理”是啥關系
也有人不認可上面這種說法,認為“古李理同音通用,故行李與行理并見,大李與大理不分。” 北宋方勺《泊宅編》載:“李理義通,人将有行,必先治。”
“行李”一詞最早出現在《燭之武退秦師》:“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這裡的“行李”,是指出使的人。後來“行李”一詞被廣泛應用,詞意也出現了變化。
“李”和“理”的關系,不僅在“行李”一詞中有争論,在李姓的來源中,也存在着“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
李姓的源流有幾種說法:源出嬴姓說、源出姬姓說、李樹圖騰說。第一種說法認為,李氏源出嬴姓,先祖曾被任命為舜的大理,也就是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為理氏。商纣王時,世襲為理官的理徵,因直谏觸怒纣王被殺,其子利貞随母親逃難。途中饑餓,食李子得以生存。為報答李子保命之恩,躲避纣王的追捕,且“理”、“李”同音,便改“理”為“李”,從此有了李姓。
“李”和“理”,真是“親密無間”的關系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