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啟:
十一月,是霜月也是寒月,顧名思義,這是一個日漸寒冷的月份。
十一月,是仲冬也是正冬。二十四節氣裡的立冬和小雪,這兩個冬天的節氣,都在公曆十一月這個月份裡。
在古詩詞裡,風霜雨雪是十一月常見的風景,寒冷與孤單與生俱來。
十一月的風霜雨雪,吹打不散思鄉别緒,覆蓋不了愛國熱情。
十一月的古詩詞,有着令人刻骨銘心的詩情畫意。
高适:邊城十一月,雨雪亂霏霏。
雜曲歌辭薊門行五首.其三
(唐)高适
邊城十一月,雨雪亂霏霏。
元戎号令嚴,人馬亦輕肥。
羌胡無盡日,征戰幾人歸。
高适(700年——765年)和岑參,是唐朝邊塞詩的掌門,《雜曲歌辭·薊門行五首》是高适邊塞詩的大制作。
《薊門行.其三》的大意是:十一月的邊境之城,雨雪紛飛,落得又密又急,幾乎讓人都睜不開眼。
部隊中紀律嚴明,然而糧草匮乏,人馬困乏。
西方北方各族狼煙四起,窮兵黩武,從中原内地出征邊塞戰場的勇士,有幾個能凱旋而歸,與故鄉的親人團圓的呢?
薊門,在今天的北京,唐朝時高适出師此地,通過對一個老兵的凄涼境遇開始,接連發出靈魂的叩問,五首雜曲歌辭一氣呵成,又各具特色。
《薊門行.其三》展現了詩人軍事家的胸懷與才幹,同時又體現了非同一般的文學價值。
白居易:十一月中長至夜,三千裡外遠行人。
冬至宿楊梅館
(唐) 白居易
十一月中長至夜,三千裡外遠行人。
若為獨宿楊梅館,冷枕單床一病身。
長至即冬至,一般在公曆12月22日左右,與白居易詩中的農曆十一月相吻合。
白居易(772年——846年)祖籍山西太原,27歲進士及第,曾經興奮地寫下“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作為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關心百姓疾苦,對朝政頗多嘲諷,因而不受朝廷待見,屢遭貶谪。
《冬至宿楊梅館》是白居易遊宦杭州時的作品。
冬至是一年之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漫漫長夜,詩人臨時留宿楊梅館,不由得思念起千裡之外的故鄉。
寒冷、孤單、疾病,一股腦兒襲來,猶如洶湧澎湃的八月十八錢江潮,頃刻就能将詩人吞沒。
陸遊: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十一月風雨大作.其二
(宋)陸遊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為國戍輪台。
夜闌卧聽風吹雨,
鐵馬冰河入夢來。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是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遊(1125年——1210年)晚年創作的組詩,一共有兩首七言絕句,其二尤其脍炙人口,是初中語文課本裡永不消逝的詩歌。
陸遊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熏陶,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涯,晚年退居家鄉山陰(今浙江紹興),但收複中原信念始終不渝。
此詩作于南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在農曆十一月,北方已是寒冬臘月,冰天雪地,南方也是天寒地凍,凄風苦雨。
這一年,詩人已經68歲,生命開始進入垂暮之年。十一月四日突如其來的暴風驟雨,又激發了詩人的創作熱情。
詩人遭受貶谪,隐居鄉村,雖然年老力衰,但并不感到悲哀,心心念念的是收複國家的疆土,他甚至願意白發出征。
寒冷的冬夜,詩人躺在床上,聽到屋外風吹雨打,久久無法入睡。
在夢裡,詩人看到大宋的軍隊,重振旗鼓,一舉強渡黃河,大敗金兵,收複了中原失地!
全詩短短二十八字,可字裡行間,洋溢着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懷。
小結:
腹有詩書氣自華,心中有愛駐芳華。
一次又一次的降溫,才讓樹葉變黃;一回又一回的冷漠,才把人心變涼。
十一月氣溫驟降并不可怕,極端寒冷的拉尼娜現象也不可怕,可怕的是青春沒有激情,生命沒有熱愛。
又一陣凜冽的寒風從耳邊掠過,桂花的香味慢慢随風而逝,菊花的香味撲鼻而來,梅花的香味在蓄勢待發。
讓我們品味着書香,呼吸着花香,伸展開雙臂,迎接冬天的第一縷陽光。
早做準備,何懼嚴寒。讀書是如此,生活是如此,工作亦是如此。
十月,再見!十一月,你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