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漢字從甲骨文演變到如今的漢字,大約經曆了3000多年的時間。
漢字是我國特有的文明發展的标志,大約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時期出現的甲骨文,被認為是漢字演變的最初形态,它的演變過程經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在遠古時代,人們并不懂得文字,所以往往以圖形符号的形式出現在大家眼前,最早,人們以圖形繪畫來記錄事件,而這些“圖畫”便是最初的“表意符号”,也是文字的起源。
甲骨文
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那些“表意符号”發展為了有着具體意義的“甲骨文”,這也被認為是文字演變的第一種形式。這些甲骨文被篆刻在烏龜殼或是動物的骨頭上,所以被稱作“甲骨文”,最初的作用是用來占蔔吉兇,人們把關于夢境、疾病或是狩獵外出等一些事情記錄在龜殼或骨頭上,然後用火炙烤,根據産生的裂紋來推測事情的吉兇。
金文
金文出現在西周時期,當時是青銅器的繁盛時期,所以金文便被篆刻在了青銅制作的鐘鼎和石鼓上,所以金文也被稱作鐘鼎文和石鼓文。
小篆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便命當時的宰相李斯将文字删減美化進行整理,最後形成了統一的文字“小篆”,也被成為“秦篆”。
隸書
秦朝時期,因為小篆書寫太過規範,所以民間又出現了一些簡便的字體,改小篆的曲為直,這種字體被稱為“秦隸”,在西漢後期,出現了更為方便書寫的漢隸。
楷書
漢朝流行漢隸的同時,也是楷書萌芽的時期,晉朝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二人便是楷書的創始人。唐朝時期,楷書便成為了當時非常流行的文字,并湧現出了很多大書法家,比如顔真卿、歐陽詢等。
行書
後來為了提高書寫速度,讓書寫更具美觀流暢性,逐漸發展為了行書,因為其書寫靈活、實用性強,所以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