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天晨
“張”是目前中國姓氏排名第三的大姓,有大約8500萬人。提起這個姓氏的名人,可以說不勝枚舉,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張姓的姓氏源流和張字的漢字書法演變過程。
張姓的來源
1、出自黃帝之後代“揮”。據說“揮”是發明弓箭的人,由于“張”的本意是張開弓的意思,所以他的子孫被賜姓張氏。
2、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
3、出自賜姓或他姓、他族改姓。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于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魏國大将張遼本姓聶,後改為張氏。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改姓張氏的。
當代美術家王大有先生《尋根萬年中華》中繪制的“張”姓圖騰
張姓始祖——張揮
張揮,為黃帝之長子玄嚣(五帝之一的少昊)的第五個兒子,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發明者。因弓箭的誕生對當時社會貢獻很大,所以黃帝封揮為弓正,職掌弓矢制造。也稱弓長(掌管弓箭的官職)。後又取弓長之意,賜姓張于濮陽。
位于濮陽縣城東關張揮公園的張揮雕像
“張”字的造字本義和漢字書法演變
我們知道,張這個字最早的含義就和弓箭相關,是弓箭發明者張揮的賜姓。上古時代,姓氏還有分别,嚴格來說,“張”屬于“氏”,往往是根據擅長技能或者封底名稱而得。
張揮是一個神箭手,那麼打開弓箭的動作就是張,而張揮當年的官職又叫“弓長”,“張”的由來便是如此。
“張”字的字源圖示
“張”的本義,表示拉開弦與弓的距離,即将松馳的弓弦繃緊,使之處于高彈力狀态,為射箭做準備。
【篆書】
《金石大字典》中收錄的一個很形象“張”的寫法,直接表達了“張弓射箭”的寓意,不過這個字形,和“射”這個字的金文是一樣的。
金文《史張父敦》中的“張”,左邊的弓用了同音字“工”來代替,也許是為了刻字簡便,便用同音字代替。
戰國文字“張”和現在的張形态已經一緻,左邊是“弓”,右邊是“長”
戰國晚期的中山王壺上的“張”極具裝飾性,把“弓”用“絲”代替,可能是用來表示弓弦。
《六書通》中收錄的“張”
《六書通》所收錄的“張”的不同形态,可以看出基本寫法趨于一緻。
《說文解字》中的“張”
《說文解字》中的“張”可以說是标準的小篆的寫法了,是對之前篆書寫法的集合。
鄧石如篆書“張”
清代篆書名家鄧石如的篆書“張”,更多運用了毛筆的技巧,有了渾厚之感。
【隸書】
漢《額濟納居延前漢簡-甲渠侯官文書》
漢代《額濟納居延前漢簡-甲渠侯官文書》中的“張”屬于寫與簡牍上的墨迹,用筆已經有了明顯隸書的特征。用筆潇灑有力,波磔明顯,有左右開弓之勢。
《張遷碑》中的“張”
隸書《張遷碑》中的張,樸厚有力,“弓”字取險勢,百轉千回,真如拉開的弓弦,極具動感。右邊的“長”則穩定敦厚,如同弓背。左右形成對比。
【楷書】
《張猛龍碑》中的“張”
魏碑《張猛龍碑》中的“張”,勁健雄俊,抑左揚右,有潇灑古淡之意,奇正相生,這個碑深深影響了後面唐楷的風格。
唐 · 歐陽詢《皇甫誕碑》中的“張”
唐代歐陽詢《皇甫誕碑》中的“張”,是“張”這個字成熟的楷書形态的典型。這個字寫的嚴密有緻,風格挺拔。結體嚴謹,用筆緊密内斂,剛勁不撓。這個風格,是唐初書法特有的筆法特征,還沒有擺脫魏碑及隋碑的瘦勁書風的影響。
【行書】
宋代米芾《張都人帖》中的“張”
宋代米芾行書《張都人帖》中的“張”,用筆迅疾有力,左緊而右松,蓄力在左,發力在右,體現了潇灑的用筆風度和多變的用筆變化。速度中的力度變化豐富,痛快酣暢。
【草書】
孫過庭《書譜》中的草書“張”
孫過庭《書譜》中的草書“張”,精神煥發,縱橫灑脫,筆畫彈跳有力,左右呼應成一體,觀其字可見其行筆果斷,令人目不暇接。
曆代名家所寫的“張”,字體各異,神采飛揚,“張”是一個具有動态的詞彙,幾乎所有的字體風格,都體現了“左右開弓”的動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