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大禹後代姓什麼

大禹後代姓什麼

民俗 更新时间:2024-11-26 10:51:29

大禹後代姓什麼?建立“夏朝”的五帝之一的禹帝通常我們稱之為大禹,大禹的“大”不是我們想象中的“偉大”,其實“大”也是姓,是禹的先祖的姓正史記載的禹是姒禹,姓姒,名禹,字文命,号高密姒禹又稱戎禹、崇禹、夏禹、伯禹戎、崇和夏都是氏因為先祖被封在戎地,所以叫戎禹,父親鲧被封在崇地(嵩山)所以又叫崇禹,自己被封在夏地所以叫夏伯,因此也稱伯禹和夏禹禹的父親鲧的妻子是有莘氏,禹的妻子是塗山氏禹是颛顼帝的後裔,颛顼的封地是濮陽因此與禹同宗的姓就有了姒、濮陽、戎、崇、大、莘(辛)、塗、夏等姓,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大禹後代姓什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大禹後代姓什麼(大禹後裔的姓氏與來曆)1

大禹後代姓什麼

建立“夏朝”的五帝之一的禹帝通常我們稱之為大禹,大禹的“大”不是我們想象中的“偉大”,其實“大”也是姓,是禹的先祖的姓。正史記載的禹是姒禹,姓姒,名禹,字文命,号高密。姒禹又稱戎禹、崇禹、夏禹、伯禹。戎、崇和夏都是氏。因為先祖被封在戎地,所以叫戎禹,父親鲧被封在崇地(嵩山)所以又叫崇禹,自己被封在夏地所以叫夏伯,因此也稱伯禹和夏禹。禹的父親鲧的妻子是有莘氏,禹的妻子是塗山氏。禹是颛顼帝的後裔,颛顼的封地是濮陽。因此與禹同宗的姓就有了姒、濮陽、戎、崇、大、莘(辛)、塗、夏等姓。

大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共傳14世17王,曆時約四百年。禹的後裔又有了不同的姓氏。

題、是姓出自夏王朝締造者大禹的後代,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按史排源,少典氏第二十三代、黃帝軒轅氏第十二代帝杼:帝杼之母,有仍氏、窦氏、沒鹿氏、纥豆陵氏、毒氏、夏侯氏、侯氏、杞氏、題氏、樓氏、偻氏、婁氏、劉氏、丐氏、雝丘氏、郁厘氏、孫氏、杷氏。據史籍《姓觹》的記載:“題,源于姒姓,系夏禹的後代。”杞國滅亡之後,這支古老的姒姓族人中産生了諧音的氏,,其後又分衍出了一支拆字氏,皆世代相傳至今。姒姓題氏族人皆尊奉杞東樓公為得姓始祖。

夏、禹

源出于姒姓。相傳禹的母親女志曾夢見流星隕落變成神珠薏苡,她吃了薏苡,醒後便有了身孕,後生下了禹,因此禹得姒姓。禹由于治理了水患,被舜帝封在夏。後來,禹的兒子建立了夏朝。夏朝滅亡後,禹的後代就以夏或禹為姓氏。另外,夏姓還有一支出于妫姓。

顧、越

顧氏曆史悠久,其來源主要有兩支。一支出自己姓,為夏時侯國顧國後裔,根在河南範縣。颛顼帝後裔樊,賜姓為己,被封在昆吾(今河南濮陽縣西)。夏朝時昆吾氏子孫有被封在顧(今河南範縣東南),建立顧國,稱為顧伯。夏朝末年,顧國被商湯攻滅,散居各地的顧伯子孫遂以國為氏,稱為顧氏。由于此支顧姓源于北方,因此被稱為“北顧”。另一支顧氏為越王勾踐之後。漢朝初年,越王勾踐的裔孫驺搖,因佐諸侯滅秦有功,被封于東瓯(都今浙江永嘉),驺搖又封自己的兒子于顧餘,人稱顧餘侯。後來顧餘侯的子孫以其封地的名稱首字“顧”為姓氏,亦為顧氏。由于此支顧姓起源于南方,因此被稱為“南顧”。盡管顧氏有南北兩個分支,但追根溯源兩支顧氏實則同源,均為顧國之後。根據《尚書》、《史記》記載,商湯和夏桀戰于鳴條,桀敗,成湯放桀于南巢,今安徽省中部的巢縣。此後,這些夏朝貴族及一部分夷人由安徽南遷至江南,成為越族的先民。顧國作為夏國的最為親密的屬國,自然也在流放之列,南顧為顧國之後不是沒有可能。

據史籍《名賢氏族言行類稿》、《顧氏譜》等記載,相傳,大禹死後葬于會稽,他的兒子啟在山上建立宗廟祭祀他。夏帝少康後來又把庶子無餘封在會稽主持禹的祭祀,并建立越國,建都于會稽。其後人以國名命氏,稱為越氏。

歐陽、歐、區

歐陽姓的得姓始祖是歐陽無疆,他是越王勾踐的七世孫,距今2400多年。根據史書記載,越國越王傳到無疆時,被楚國滅國,無疆的兒子蹄,改封烏程歐餘山南方,為歐陽亭侯,子孫就以歐陽為氏,後又衍生出歐氏和區氏,故歐陽氏、歐氏和區氏的後人尊無疆為歐陽姓的得姓始祖。

大禹死後,他的兒子啟繼承王位,建立的夏朝,自稱夏後啟。這種做法,破壞了傳統的禅讓制度,引起一些諸侯國的不滿。其中一個諸侯國有扈氏,也是大禹的後人,受封于扈,建立扈國。有扈氏首領覺得有責任維護傳統制度,于是就起兵讨伐夏後啟。

啟立即召集天下諸侯興師鎮壓。由于大禹剛死不久,諸侯們對禹的豐功偉績還記憶猶新,都願意出兵助啟,所以啟就占了優勢。戰鬥開始後,盡管有扈氏人人英雄奮戰,但畢竟寡不敵衆,結果戰敗。夏後啟趁勢滅掉了有扈氏。有扈氏人,後來以原國名命姓,稱為扈氏。

相傳堯時中原洪水泛濫,堯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結果失敗了。據說鲧的妻子夢食薏苡,醒來後有了身孕,生下了禹。舜即位後任用鲧的兒子禹治水,禹采用疏的方法,結果成功了。

禹治水成功後,舜賜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諸侯時,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譚國,爵位為子。春秋初期,齊桓公稱霸諸侯,于周莊王四年吞并了譚國。譚國國君之子逃亡到莒國。子孫就以國為氏,稱譚氏,史稱譚氏正宗,是為山東譚氏。

夏侯

西周時,杞國是夏禹後代的封國。公元前445年,楚國滅杞。杞簡公的弟弟佗逃往魯國。魯悼公因為佗是夏禹的後代,祖先又被封過侯爵,就稱他為夏侯氏。佗的後代便以夏侯為自己家庭的姓氏。

夏朝有帝相,是夏王仲康之子,其後裔支庶子孫,有的以祖上的名字為姓,稱相氏。

源出于姒姓。春秋時期,夏禹的後人敬叔被封在齊國的鮑邑,所以人們也稱他為鮑敬叔。他的兒子鮑叔牙把父親的封地地名作為自己的姓氏,稱為鮑氏。鮑叔牙以善于知人而著稱,他推薦管仲輔齊桓公,使齊桓公當上了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

源出于姒姓。夏帝少康封小兒子曲烈在鄫,并建立了鄫國。公元前567年,鄫國被莒國滅掉。這時候,懷着亡國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鄰近的魯國,并在魯國做了官。

其後代用原國名“鄫”為氏,除去邑旁,表示離開故城,但不忘先祖,稱曾氏,此為曾氏得姓之始。後人尊曲烈世子巫為曾氏第一世祖。從曲烈至巫改為曾姓,經曆54傳至巫,58傳至曾參。

婁、樓、杞

在夏王朝覆滅時,夏桀之子姒仲和、姒仲禮兄弟倆避禍于會稽(今浙江紹興),以牧牛為生,因此改姓為婁氏。“婁”字古義為“系牛”,就是牧牛。到了周武王姬發滅商纣之後,建立了西周王朝,追封曆代先帝後裔,因此尋訪到了大禹後代少康一支的第三十六世孫婁衢。據傳,當時周武王對婁衢說:“無木不成樓,猶無水不成源也!"遂改其姓為“樓”,并舉婁衢為谏議齊侯,公爵,封于杞邑(今河南杞縣),以主夏祀,号稱“東樓公”。自此,大禹後裔中的婁氏子孫一脈遂以“樓”為姓氏,稱樓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姒姓婁氏、樓氏族人同宗同源,皆尊奉大禹為得姓遠祖、姒仲和、姒仲禮為得姓先族、婁衢(東樓公)為得姓始祖。公元前445年杞國被楚國所滅,其子孫有的以杞為氏。

商湯打敗了夏桀後,夏桀逃到甫巢,他的子孫有一些就留在那裡居住了,并以地名為姓氏,稱為巢氏。

夏朝時,帝仲康有子孫被封在鄧國,鄧國在現在的河南南陽鄧州,後人稱為鄧氏。另外,商朝武丁的叔叔也封在鄧國,鄧國在春秋時被楚國滅掉,鄧君的子孫為鄧氏。

夏朝帝太康在位時,荒廢政事,不理民情,沉湎于遊樂田獵,遠去洛水南岸打獵,他的五個弟弟和懷孕的妃子後缗也跟随着前去。

這時,有窮氏部落首領羿由于不能忍受太康的這種所作所為,就在黃河北岸攔阻和抵禦太康回國。太康的五個弟弟和他們的母親,就到洛水轉彎流彙黃河的地方一個地洞裡去躲避和等候太康,等了一百多天也不見太康回來,結果也被有窮氏部落人發現并關入窦中管制起來。

後來懷孕的後缗臨近産期,就攜帶着兒子們想辦法逃出了避難的窦,奔歸有仍,在那裡生下了少康。為了紀念這個曆史事件,少康就給他留居在有仍的抒、寵兩個兒子命姓氏為“窦”氏,世代相傳至今。窦氏族人大多尊奉少康為得姓始祖。

會稽曾是夏禹召集天下諸侯開大會的地方,禹死後也葬在會稽山。夏帝少康即位後,封庶子無餘在會稽主持禹廟的祭祀,稱會稽氏。會稽氏在西漢初年被遷往嵇山,并改稱為嵇氏。

夏禹有後代被封在計國,後來周朝滅掉了計國,計國人便以計為姓氏,稱為計氏。

過、戈

夏帝大禹一統中國,封本族人邰的長子斟灌為過國的國君,封其次子斟鄩為戈國君,古人以國為姓,這是過、戈二姓的起源。

夏王朝傳到太康時,東夷族逐漸強盛,其中有窮氏首領後羿攻進國都,把握了夏政權。後羿不善治國,整天尋歡作樂,把所有的軍政事務交給家臣寒浞統管。寒浞是黃帝禦馬大臣寒哀的後裔所建立的寒國人,故史稱寒浞。寒浞早有野心,他密謀殺害了後羿和後羿兒子,以及後羿的親信。掌握了夏政權。

寒浞當政後,朝廷上下反對之聲不斷,其中最不服從号令的是斟灌為主的過國和斟鄩為主的戈國。為了征服異己,寒浞令長子澆(音nao)和次子許分别攻打一心保衛帝相的過、戈二國。戈國和過國先後被攻破。

寒浞篡奪了夏朝政權後,為鞏固政權封他的長子澆(音nao)過國,次子許戈國(位于宋、鄭之間)。寒姓的過氏和戈氏尊寒浞為始祖。

姒姓的戈國和過國被攻破後,斟灌和斟鄩帶領随從逃入離都城五十餘裡的東萊山中。東萊山,今稱大基山。

若幹年後帝相的遺腹子少康在當年夏朝遺臣的幫助下,舉起複國大旗,斟灌的兒子過悻和斟鄩的兒子戈巋積極響應,各方力量彙合一處,一舉攻破寒浞占據的都城,将寒浞誅滅。

  寒浞死後,過悻和戈巋便領兵讨伐寒澆。因寒澆力大無窮,勇武過人,隻能智取,一日他又帶領一些随從出城射獵,在城東不遠處,發現了一隻梅花鹿,他自恃本領高,笑罵車馬無用,棄車而追,疾步如飛,把随從們遠遠地甩在後邊。追至東南方離都城二十多裡的王河北岸,忽然面前湧出一夥獵人。寒澆還未弄清楚怎麼回事,已被這夥獵人和十幾條獵犬團團圍住。他隻好倉促應戰,盡管勇武超衆,但隻身一人,顧前顧不了後,不一會兒,腿被獵狗咬住,一跤撲倒,群犬上前一陣亂咬,那夥獵人上前割了澆的頭顱,到城下高喊:“寒澆逆賊,已伏天誅,爾等脅從之人投降免死”。城中寒澆的軍士見君主已死,紛紛投降。

  消滅寒澆勢力後,過悻和戈巋被少康帝封為過國和戈國。當年逃往各地的人聞訊也都紛紛回來了。這些人在逃難時大都改換了姓氏,除有過、戈、任三姓外,有人改為國姓夏、姒,還有的改為柯、殷、龍、郭、國、葛、施、相、倪、尼、劉等,統一記下共有十六姓,于是大家公尊東萊山為十六姓氏發祥地,共尊姒邰為一世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