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劉可欣
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并稱為“三大傳統節日”,是我國最為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它盛于唐代,至宋代,農曆八月十五被正式定為“中秋節”,在明清時候,中秋已經成為與春節一般盛大的節日。發展至今,中秋節依然是中國人心中最為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團圓”“賞月”“月餅”,也成為了八月十五當天必不可少的幾個要素。
但其實,除了月餅,在不同的習俗中,中秋節還有許多具有代表性的食物。它們大都是應季的食物,有的憑借着名字中的“諧音梗”,在這個最為重要的節日當天,脫穎而出。而有的點心,本身就是能夠媲美“月餅”的存在。
“河溪對嘴,芋囝食到畏”
八月中秋,天朗氣清,星漢燦爛。潮汕有一句諺語:“河溪對額,芋囝可食;河溪對嘴,芋囝食到畏。”河溪,就是銀河。擡起頭來,銀河能夠對着嘴了,就已經到了農曆八月間,也是芋頭收獲的時節。熱愛美食的人們,可借此佳節飽餐一頓。在潮汕,芋頭切塊,撒上鹽,再隔水蒸熟,蘸上糖吃,是最常見的吃法。蒸好的芋頭粉面綿軟,是老少皆宜的美食。
芋頭(圖源網絡)
不隻是在潮汕地區,中國的南北方,都有中秋節吃芋頭的習俗。相較于南北都有的祭祀之用,南方更多了一層消災辟邪的含意。中秋吃芋頭,還取一個讨彩的寓意。“芋頭”諧音“餘頭”,在芋頭豐收之際食之,更有期盼日子富餘,年年豐收之意。
石榴:“一家人”就要緊抱成團
“霧縠作房珠作骨,水精為醴玉為漿”,中秋正好趕上石榴的最佳品嘗期。每年享用石榴的季節在8月至10月之間。碩大的石榴外表呈現出喜慶的紅色,包裹着内裡汁水豐富的成千上百顆果實。
石榴(圖源網絡)
石榴有着“榴孕百籽,千房同膜,千子如一”的特點,在這個家家團圓的中秋節,也被人們寄托了特殊的含義:石榴籽緊抱成一團,象征着家人團圓;上百顆籽的石榴,則承載了多子多孫的吉祥寓意。
實際上,除開果實,石榴本身就是一個“吉祥物”。民間有一句諺語:“東榴金,西榴銀,南榴北榴出貴人”。石榴被人們當作吉祥樹一般的存在,種在房前屋後。每年六七月的時候,石榴樹上便開出橘色的花朵,如倒挂的小燈籠。到了中秋,果實再出現在人們的供台、餐桌之上,成為中秋佳節中最明亮的色彩。
西瓜:黃瓤映月色
中秋節的時候,在賞月、拜月的活動中,還有一種食物必少不了,那就是西瓜。中秋習俗發展至清代,西瓜擁有了幾乎與月餅同等重要的地位。在《紅樓夢》第75回“開夜宴異兆發悲音 賞中秋新詞得佳谶”中就曾寫在描寫中秋活動時寫道:“次日起來,就有人回:‘西瓜、月餅都全了,隻待分派送人。’”以西瓜、月餅贈與親朋好友,是中秋的重要習俗之一。
雖然紅色的西瓜瓤象征着喜慶,但是中秋的西瓜,還是以黃瓤為佳。黃瓤與八月十五的月色相呼應,人們便以此為大吉之兆。清代《節序同風錄》就曾記載過這種習俗:“西瓜中截,令如圓月。若得黃瓤映月色,主吉,以金匙傳啖,不令碎分。”在這一則記載中,寫的是不切瓜、以金匙舀瓜瓤分食的說法。但是用以祭月的西瓜,則要特别切成蓮花狀。《紅樓夢》中林黛玉和史湘雲也曾聯詩寫過這樣的習俗:“争餅嘲黃發,分瓜笑綠媛。”這裡的“餅”就是月餅,“瓜”則指的是西瓜。在《燕京歲時記》中也有這樣的記錄:“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分瓜必牙錯。”“凡中秋供月,西瓜必參差切之,如蓮花瓣狀。”
黃瓤西瓜(圖源網絡)
西瓜諧音“喜瓜”,有着吉祥的意味。而西瓜多籽,也如石榴一般象征着“多子多福”。這樣的寓意之上,還發展出了“摸秋”的習俗:“中秋率以西瓜、月餅相饋遺,家各設酒賞月。城中婦女祈嗣者或至園圃探瓜為驗,謂之‘摸秋’。”摸到瓜的女子,則可以獲得多子多福的祝福。
老四川人的記憶:麻餅
雖然現在的中秋節,已經有了各式口味的月餅可供選擇。但是在老四川人的心裡,還是給麻餅留了一席之地。
麻餅,在四川的各個城市都有得賣。但是這種點心,在裝潢得極好的蛋糕店、面包店裡是找不到的。要吃麻餅,你得去市井老街上找,最好是那種幾代人都在做糕點的店鋪,味道才錯不了。
麻餅(圖源網絡)
圓圓的外形,酥香的表皮入口即化,内餡兒厚實軟糯。甜味餡兒是小朋友的最愛,年輕人和老年人,則偏愛椒鹽餡兒。麻餅外面一層裹上的那層密密麻麻的白芝麻,不僅給麻餅增添了芝麻的香氣,也是其名字“麻餅”的由來。以前的麻餅,隻是用油紙簡單地包裝着,卻承載着每個小朋友在中秋節的期待。現在的麻餅包裝更加專業,也發展出了更多的口味:麻薯、火腿、牛肉、紅棗等等。專業做麻餅的店鋪也越來越多,特别是那些以姓氏來命名的店鋪,大都是幾代人都在堅守傳統工法的手藝人。
每到中秋節的時候,好吃的麻餅店前還是會排長長的隊伍。想必他們都是懷念老味道的人吧。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