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所以全國各地都過,大部分地區的習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還是有自己的特點。
張渚曆來有“小小年初一,大大正月半”之說。這一天早上家家戶戶吃湯團,為孩子紮花燈、買鞭炮;晚上調龍燈、提花燈、走馬燈、敲鑼打鼓鬧元宵,非常熱鬧。
張渚人“鬧元宵”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為啥要鬧呢?
南宋建炎三年,金軍集中精銳進攻建康(南京),宋軍主帥逃跑後叛變,嶽飛孤軍退守廣德,兵困馬乏,軍糧斷絕,在危難之際,宜興縣令盧湛(茗嶺嶺下盧氏始祖)相邀來宜興剿匪平盜,并承若:“邑之糧糗,可給萬軍十歲”。
然後,嶽飛“垂垂羸馬訪高人”來到張渚,張氏族人傾力相助,他們不但騰出後院“桃溪園”讓嶽飛及家人居住,還将張氏宗祠供“嶽家軍”作“中軍帳”。在張渚,嶽飛接老母、娶李娃、生嶽霖,與當地社會鄉賢廣交朋友。嶽飛在這裡屯糧擴軍厲兵秣馬,頻頻出擊屢立戰功,從初來時領兵千餘,前後僅一年,到打造出一支上萬骁勇善戰将士的王牌之師,張渚成為“嶽家軍”的發祥地。
《桃溪園 民族魂---嶽飛與張渚》P52:
金軍被趕至長江以北,高宗皇帝偏安杭州,總算松了一口氣,但長江中流的江西地區還有一根刺,似乎紮在心頭,讓高宗在春節時期也寝食不安。于是,高宗诏命張俊去讨平李成,并用威脅性的口吻說:“今日諸将,獨汝無功。”張俊恐懼地受命而退。張俊自料憑本部軍讨李成“必不可勝”,其他諸将中唯有嶽飛“謀、勇”兼備,于是上書請派遣通泰鎮撫使嶽飛同往。紹興元年(1131)正月,嶽飛受诏命歸張俊節制,征讨李成。
正月十一日,嶽飛從江陰出發,十四日傍晚抵達張渚。張氏族人及地方鄉紳在桃溪園設宴為嶽将軍接風洗塵,提前知曉嶽家軍将遠征的信息,宜興盧縣令也特意趕來慰勞子弟兵。
這時的嶽飛,已經經曆了大小200餘戰,因英勇善戰,聲譽日高,已經成為獨當一面的将領。回想一年前的春節,領着千餘“垂垂羸馬”的孤軍來到張渚,得到了常州府、宜興縣,特别是張渚地方老百姓的傾力支持。一年來,剿湖匪、平山賊,百合大戰、保衛宜興,戰常州、收溧陽,光複建康、讨伐戚方,孤軍北上戰金兵,确保長江防線。如今,嶽家軍兵強馬壯,軍士有一萬多人,武将上百。
嶽飛端起酒杯,指着廳壁表示,嶽飛要說的,都寫在牆上。明日,我将再出征,且帶走全部家眷,對列位的恩情,并非三言二語所能表達。今日借主人的酒,誠表對宜興縣及張渚父老鄉親的敬意!感激張氏族人對嶽飛家眷的盡心照顧。
第二天早上,恰逢農曆正月十五,傳統的元宵節。“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此刻,張渚老百姓的心情,隻能用這首古人的詩來體現。在并不寬敞的石巷,家家戶戶的門頭挂着紅燈籠,小街上擠滿了前來送行的張渚百姓及周邊鄉鄰。嶽将軍多次出征,凱旋回來都要慶祝一番,但今天和以前卻有所不同,他們看到嶽雲、嶽雷攙扶着奶奶姚老夫人,嶽夫人李娃懷抱着二個月大的嶽霖上了馬車,大家明白,将軍以後不會再回來了。
這時大家看到宜興縣令和張渚族長、鄉紳為嶽飛和衆将官敬贈上一杯杯餞行酒,鄉親們擂起了嶽家軍的“十番”戰鼓,舞起了“龍燈”,跳起“青獅”,嶽将軍飽含熱淚雙手捧着酒杯對着周圍的父老鄉親頻頻作揖!
從此,每年的元宵節張渚人賞花燈的同時,留下了“鬧元宵”的習俗。
每到正月十五那天,夜飯吃好,放下碗筷,張渚大人小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要到街上走一走、看一看。而四鄉八裡的親戚也提前來到張渚,兜一圈哪怕是啥也不買,就為湊個熱鬧。
大清早起,張渚街頭擺滿小販小攤,煙花和燈籠是主打産品,各色小吃食品琳琅滿目。大小店鋪,家家戶戶門口高挂大紅燈籠,街上大人牽着小孩,小孩子手上提着花燈。
聽到十番鑼鼓響起,立馬圍攏過去看舞龍,大的商家老闆放幾個大炮仗,長龍舞動,在店門前跪拜一哈,然後龍頭進入,在堂前點頭三下,回頭穿過龍尾的最後二節撘起的“龍門”,舞動一番,擺幾個造型。商家獻上紅包和禮品,以示感謝!
還有青獅、龍船、闆凳麒麟等等,他們是逢店鋪和大戶人家就進去拜年。青獅和龍船看到舞龍隊過來,必定立馬跑進小巷子躲避,而麒麟不怕,反而迎面走過去,當龍燈隊看到麒麟,十番鑼鼓節奏立馬變動,舞動翻滾,以示尊敬!
然後張渚鎮上的天空是商家老闆門的舞台,他們拿出各自的煙花,你一個、他一個。。。。。。争奇鬥豔,互相攀比,市民們不斷喝彩,大飽眼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