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仙居野生動物保護協會黨支部的帶領下,黨員志願者為栖居在仙居城區附近的野生池鹭驅逐毒蛇,通過重新布防幫助它們安全地繁殖後代,高溫和疲憊掩蓋不住大家内心的喜悅。仙居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供圖
【環保筆談】
從改造世界的角度看,人類依靠現代科技,上天入地,創造了高度發達的文明。但同時,人類并沒有強大到不可一世的地步,依然存在無助和虛弱的一面:一些極端的環境人類依舊無法生存,一種小小的病毒可以将人類社會攪得天翻地覆……此時,我們不禁發現,人類還需要俯下身子向動物學習。那麼,我們能跟動物學什麼?
許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仿生學。比如,科學家模仿楓樹釋放帶“翅膀”的種子,制作出如果蠅般大小的全球最小飛行器。我以為,仿生的本質恰是人類正視自身的不足。站在進化的角度,人類從來不曾完美。我們失去了尾巴,獲得了直立行走的便利,但也導緻脊髓發育先天缺陷的風險更高。我們進化出高度發達的大腦,但大腦與體重比卻是其他哺乳動物的6倍,使得人類的難産率直線上升。
進化上,衡量物種的成功有兩大指标——适合度和繁殖能力。就适合度來說,7萬年前人類的祖先——智人從非洲草原開始遷徙,到如今足迹遍布全球。但和其他生命相比,這不值一提。人類無法适應的沙漠,動物可以;人類無法生存的高山,動物可以;就連人類曾經一度無法到達的深海——馬裡亞納海溝,也發現了動物的痕迹。從繁衍後代的角度看,人類更不屬于成功者。智人已經存在了大約20~30萬年,但這個物種在大部分的時間裡種群一直比較稀少。當前,人類的數量已達79億,但這隻是從一個小種群的人口激增而來,造成了現代人基因的高度相似,個體之間的差異不足萬分之一。如此低的遺傳多樣性,甚至遠遠低于少數野生黑猩猩群體内部的基因變異,使得我們在面對瘟疫來襲時非常脆弱。
在長期的進化中,動物找到了與同伴相處的方法,這也是我們應當學習的。再兇猛的動物,也不會把自己的獵物趕盡殺絕。反觀人類,進化的過程太快,而随着人類種群的擴張,物種的滅絕速率比之前快100~1000倍。5萬年前,智人進入澳大利亞,僅僅過了2000年,體重50千克以上的24種動物中有23種慘遭滅絕。1.6萬年前智人進入美洲,猛犸象、乳齒象、劍齒虎、巨型地懶、巨熊、本土馬、本土駱駝等大型動物全部滅絕。在人類與大約80%的巨型動物共存的1.5萬年間,都出現了滅絕事件。
行至現代社會,人類對野生動植物的破壞不僅僅是買賣和殺戮,而是在各個層面上影響着物種的多樣性。目前,全球三分之二的野生動物栖息地遭到人類的幹擾和破壞,使得大批野生動物流離失所,面臨滅絕的風險。可能有人覺得,地球上幾千萬個物種,滅絕一兩個無傷大雅。然而,生态系統是一個有機整體,各種生物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某些生物的數量減少或絕滅,必然會影響它所在的生态系統。若生态系統受到嚴重的破壞,人類也不可能獨善其身。比如,研究表明,一旦物種多樣性急劇下降,野生動物體内的病毒需要尋找新的宿主,人類被感染的人畜共患病機率就會大大增加。
在漫長的進化中,如何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更是人類應當向動物學習的地方。在自然界,所有的動物都處于食物網之中,受到資源的制約、天敵的威脅,它們從生到死都融合在地球的物質循環和能量循環中,形成一種動态的平衡。以生活在原始高山暗針葉林中的滇金絲猴為例,它們通過食物鍊與其他物種緊密聯系在一起,通過取食植物的種子,促進森林的更替,維持生态平衡。滇金絲猴冬季一半的食物是松蘿,松蘿寄生在冷杉和雲杉之上,如果松蘿增長過快,會對森林造成危害。但若滇金絲猴把這一區域的松蘿全部吃光,又會影響它下一輪的取食。因此,在常年的進化中,滇金絲猴形成了一種類似于人類搬家的習性——它會趕在這一地區的食物吃光之前,遷到下一個地方。這樣的行為既滿足了其自身的生存需求,又可以保護植物和森林,由此實現了與環境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
有人可能會提出疑問,像蝗蟲、老鼠、旱獺這些所謂的害獸也會對環境造成破壞。但其實,這些動物受到複雜的食物網和環境因素的控制,在自然界中很難為害。以旱獺為例,作為幾十種猛禽和猛獸的食物,它是自然界食物鍊的重要一環。但由于人類一度進入草原後大規模地投毒滅鼠,間接地傷害了旱獺的天敵——猛禽、猛獸,使得旱獺的繁殖失去了限制,反而破壞了草場、傳播了鼠疫。可見,破壞生态平衡,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野生動物與人類同是生态系統中的一員,與自然萬物共同組成了命運共同體,值得我們深懷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地球家園,我們尚須更多的努力。
(作者:趙序茅,系蘭州大學青年研究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