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古人怎麼确保不會睡過頭

古人怎麼确保不會睡過頭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4 22:25:07

古人怎麼确保不會睡過頭(躺着挺屍)1

人生五大事,吃喝拉撒睡。

人的一生,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夢中度過。但對很多現代人來說,睡個好覺,似乎成了一種奢求。前段時間,讨論哪種睡姿更健康的話題上了熱搜,多少反映出人們在這個方面的焦慮。

不過,在古人看來,這實在算不上什麼問題。

首先,他們很重視睡覺,一年有四季,他們就有四種講究:春季“夜卧早起,廣步于庭”;夏季“夜卧早起,無厭于日”;秋季“早卧早起,與雞俱興”;冬季“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在他們眼中,“吃人參不如睡五更”就是樸實無華且枯燥的真理。

其次,他們認為睡眠是陰陽調和的産物,“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靡矣”,人應該順應自然規律,所以就養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習慣。

第三,在沒有電也缺少娛樂生活的古代,“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天黑之後也隻有睡覺這個選項。

在他們看來,保證充足的睡眠,僅僅是睡好覺的一方面,具體怎麼睡、用什麼樣的姿勢睡,也一樣重要。

仰卧、側卧還是俯卧?

在仰卧、側卧以及俯卧三種常見睡姿中,古人最不推薦的是第一種,故而有“側龍卧虎仰癱屍”的說法。

這首先是受孔子的影響。《論語·鄉黨篇》中有句話:“寝不知屍,居不容。”意思是,睡覺時不要像死屍一樣直挺挺躺着,在家裡也不需要講究儀容儀表。孔子在此是想強調人在自己家裡要放松、随意一點,但也看出他對“仰卧”的貶斥。

确實,仰卧的姿勢,與古人死後躺在棺材裡的姿勢很像,因此民間俗語裡也常把睡覺說成“挺屍”。《西遊記》第94回,八戒說:“你哪裡知,俗語雲:‘吃了飯兒不挺屍,肚裡沒闆脂’哩!”《紅樓夢》第73回,晴雯罵手下那些小丫頭們:“一個個黑家白日挺屍挺不夠。”這種睡姿,在講究禮教的古代,是一種失禮的行為。

而且,古人睡覺用的枕頭,多由石頭、玉石或瓷器制成,質地比較硬,不像現在的枕頭那樣松軟。如果采取仰卧姿勢,時間長了頸椎也受不了。

從健康角度看,仰卧狀态下,手容易放在胸口或腹部引發不适甚至噩夢,這方面很多人應該都有切身體會,比這更嚴重的是,仰卧可能引發口水或異物進入器官,從而導緻食物反流甚至引起窒息等危害。

所以,相比仰卧,古人更推崇的是側卧,也就是“卧如弓”。

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養性》中說道:“屈膝側卧,益人氣力,勝正偃卧。”道家經典《道藏·混元經》也認為“仰面伸足睡,恐失精,故宜側曲”。在他們看來,側卧比仰卧更利于提高睡眠質量。

唐末宋初的著名“睡神”陳抟老祖,在其所著《希夷安睡訣》中詳細描述了側卧之法:“左側卧,則屈左足,屈左臂,以手上承頭伸右足,以右手置右股間。右側卧,反是。”傳說他能一睡數年,“昏昏黑黑睡中天,無暑無寒也無年”。因為能睡,他活到118歲。

清代的李慶遠在陳抟的基礎上,提出“卧當如犬”的說法:“犬之為物,其卧地也,恒側其身,伸其前足而蜷其後足,直起頸,如此則内髒舒伸,而百脈調勻,氣血周行,可以無阻。氣能周行則清,氣清神安,神安則心定,如此入睡,魔不能擾,此其旨也。”

雖然陳抟和李慶遠兩位睡眠專家并沒有在左側卧、右側卧上提出傾向性意見,但從大多數人的選擇上看,還是以右側卧為主。比如,佛家在側卧方式的選擇上,就選用的是右側卧,像敦煌莫高窟内有兩座著名的卧佛,都是呈右側卧狀态,佛家稱之為“吉祥睡”,更适合老人。清代曹廷棟在《老老恒言》的“安寝”條中稱:“如食後必欲卧,宜右側宜舒脾氣。”

從現代科學觀點看,側卧的确更值得推崇。人的心髒位置向右,肝髒位于右下部,胃腸的開口也都在右側,這種姿勢可以減輕心髒壓力,也使血更易入肝,從而更有利于人體的新陳代謝。而且,側卧的姿勢,如胎兒居于母親腹中,四肢百骸、皮肉筋骨均處于充分的松弛中,使精氣内守,安然入眠。

至于俯卧,在古人觀念中盡管排序第二,但在實際選擇上可能要排到末位。僅就枕頭一條,足以把俯卧位給排除掉。面對硬枕頭,短時間仰卧或許可以,俯卧恐怕連一會兒都不行。

再者,俯卧會壓迫到人的胸部,造成心髒不适,嚴重時甚至可能會壓迫呼吸系統,造成人體吸入的氧氣減少。心髒或者呼吸系統有問題的患者,更不能趴着睡覺。

同樣是睡覺,躺對了延年益壽,躺錯了可能積患成疾。無論古人還是現代人,都不提倡俯卧睡姿,看來是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的。

其他細節也很重要

除了仰卧、側卧和俯卧這三種基本的睡姿外,古人對睡覺的講究還體現在其他細節上。

比如,在方向上,古人認為應根據季節而變換。《千金方·道林養性》中說:“凡人卧,春夏向東,秋冬向西。”即春夏兩季,睡覺時宜頭東腳西;秋冬則相反。調換的時間點,以立春和立秋為起始。宋人蒲虔貫在《保生要錄》中也指出:“凡卧,自立春後至立秋前,欲東其首;自立秋之後至立春前,欲西其首。”

總而言之,睡覺朝向以東為上,西次之,後面是南,北則基本不在選擇範圍内。理由是北方屬水,乃陰中之陰位,主冬主寒,如朝北而卧,則陰寒之氣直傷人體元陽,損害元神之府。

《孔子家語·問禮》更直接說:“生者南向,死者北首。”所以有的養生專家幹脆主張“寝恒東首”,也就是睡覺時固定頭朝東。在古人認知中,東方主春,主升發之氣,“順生氣而卧也”,四季朝東睡覺都合适。

在時間選擇上,古人認為最晚上床時間不宜超過夜半子時,即23點至次日淩晨1點。明代謝肇淛在《五雜俎》“事部”中稱:“夜讀書不可過子時。”隻是晚上讀書不能超過23點至淩晨1點。他認為,讀書過子時,“蓋人當是時,諸血歸心,一不得睡,則血耗而生病矣”。意即熬夜讀書将嚴重透支健康。這與俗語說得“一夜不睡,三日不醒”說的是同一個意思。

此外,古人還主張“卧不覆首”,就是說不要蒙着頭睡覺。這一主張源于《千金要方》中“冬夜勿覆頭,得長壽”。按中醫說法,頭為諸陽至會,為一身陽經彙聚之所,氣血運行旺盛。把頭蓋住,一來影響氣血運行,二來可能引發頭部出汗,從而讓病邪乘虛而入。從現代醫學角度看,蒙頭睡會影響呼吸,降低睡眠質量,也是不可取的。

睡好才是硬道理

作為人生五大事之一,睡得好,可以說是古今中外的一緻追求。

宋代周密在《齊東野語》中寫過一首詩:

花間幽簾午夢長,此中與世暫相忘。

華山處士如客見,不覓仙方覓睡仙方。

在他看來,一個能睡好覺的方子,比一帖長生不老的仙方還重要。

長生不老的仙方不存在,睡好覺的辦法倒不少。

孫思邈給出的辦法是:半醉酒,獨自宿;軟枕頭,暖意足;能息心,自瞑目。

白居易對午睡很看重。他也寫過一首叫《閑眠》的睡覺詩:

睡床斜卧日折腰,一覺閑眠百病消。

盡日一餐茶兩碗,更無所要到明朝。

清代李立翁更是給出具體解釋:夏日午睡,猶如饑之得食,渴之得飲,養生之計,未有益于此者。

蘇東坡的策略是——一定要睡好“回籠覺”。他每天起床後并不立即開始工作,而是在梳洗穿戴整齊後,再找一張幹淨的床榻閉眼躺一會。他感覺,這種“假寐”的方式,“數刻之味,其美無涯;通夕之味,殆非可比”。

宋代另一名研究睡眠的人士蔡季通則認為睡眠應“早晚以時,先睡心,後睡眼”。意思是睡覺有規律,睡前保持神志安甯、情緒穩定。

不同的人,選擇改善睡眠的方式并不一樣。需要強調的是,按時按點上床睡覺、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才會有好的睡眠。少了這個前提,反而糾結于哪種睡姿,就屬于舍本逐末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