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航天空間站建立有何意義

航天空間站建立有何意義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08 01:14:56

三上空間站背後的澎湃力量

■解放軍報記者 賀逸舒

通訊員 鄭偉傑 王偉童 占康

航天空間站建立有何意義(感受夢想驅動的澎湃力量)1

神舟十四号載人飛船發射現場。鄭偉傑 攝

6月,炙熱的溫度,從戈壁深處這座因中國航天而生的小城蔓延開來。

曆經了230多天的等待,這裡再次迎來夢想時刻。搭載神舟十四号載人飛船的長征二号F遙14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開啟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階段第3次載人飛行任務。

三上空間站,意味着什麼?在一張張青春面龐上,記者讀到的是中國航天人的自信從容,感受到的是夢想驅動的澎湃力量。

關鍵詞 從容

航天員在天上更安心,航天人在地面更放心

“5、4、3、2、1,點火!”酒泉衛星發射中心,0号指揮員鄧小軍沉着下達“點火”口令。

“北京明白!”千裡之外,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指控大廳,載人飛船任務北京總調度高健,流暢地發出一條條口令。

萬衆矚目的時刻,這兩名與此次載人航天發射任務最為密切的年輕人,顯得格外從容鎮定。

這樣的從容,是航天運輸系統性能不斷提升帶給中國航天人的強大自信和底氣。

《202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顯示,“2016年以來,截至2021年12月,共完成207次發射任務,其中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發射共完成183次,總發射次數突破400次”。僅2021年,中國航天全年發射次數達55次,再居世界第一。

此次将神舟十四号載人飛船送上空間站的,是航天員的“老朋友”——長征二号F型火箭。這是我國航天史上技術最複雜、可靠性和安全性指标最高的運載火箭。目前為止,所有進入太空的神舟飛船和天宮一号、天宮二号目标飛行器,均由其搭載發射。

“通過半個世紀的發展,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發射成功率達96%,尤其是近年來技術突飛猛進,在可靠性、成功率、入軌精度等方面達到世界一流水平。”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高級顧問龍樂豪院士說。

發射場系統的穩定性,賦予航天人更加強大持久的信心。

神舟十四号船箭組合體轉運至發射區時,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新入職的楊昊文,被定位精度深深震撼了。

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垂直總裝測試廠房出發到發射塔架1500米的距離,飛船“走”了将近2個小時。“這個龐然大物竟然可以做到定位絲毫不差。可以想象,航天科技工作者為此付出了多少汗水和智慧。”楊昊文感歎。

楊昊文還注意到,神舟十四号最後組裝對接時,吊裝操作手徐浩是那樣有條不紊。巨大的吊鈎在他操作下,每個動作都分毫不差。這份從容,是航天人用日複一日的實幹釀成的“表情”。

夏日驕陽,在戈壁上空肆意揮灑光熱。垂直總裝測試廠房西北角,那座銅鑄的警示鐘披上一層金色的外衣。

這樣的風景,0号指揮員鄧小軍再熟悉不過。每當他感覺自己有所放松時,總會來到警示鐘前站上一會兒。對航天人來說,成功是差一點點的失敗,失敗是差一點點的成功。“因為一個小小的失誤,我們付出的代價無法用金錢來衡量。”鄧小軍說。

垂直總裝測試廠房總高度約80米。火箭進場以來,鄧小軍幾乎每天都要跑上跑下,仔細測試指标參數,認真檢查備品備件狀态,從火箭頂部儀器艙到尾端的起飛甲闆,連一個最小的插頭都不放過。

發射前日日夜夜精心細緻的工作,換來了發射時的鎮定自若。

據統計,2021年,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實現空間站建造任務三戰三捷,曆史上首次年度航天發射突破22次,創造了我國單個發射場年度航天發射的曆史最高紀錄。從電力系統到推進劑保障系統,各子系統的密切配合,大大提振了航天人的信心。

随着時間推移,火箭漸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而在大家看不見的遠方,一雙雙“眼睛”正追蹤着神舟十四号飛船的軌迹。

過去一年裡,中國空間站的航天員為大家展示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從太空授課、新年送祝福,再到從空間站傳回艙外攝像頭拍攝的壯美照片……航天員與地面保持着密切聯系,可以進行語音和視頻通話,也能與網友們一起“網上沖浪”。這一切離不開以天鍊中繼衛星系統為代表的測控系統。

随着空間站任務進一步推進,中繼衛星系統建設邁入升級換代新階段。測控通信能力實現由地月空間向行星際空間跨越,天基測控能力持續增強,國家航天測控網布局進一步優化,形成安全可靠、響應迅速、接入靈活、運行高效、服務廣泛的天地一體化航天測控體系。

日漸完備的測控系統,讓航天員在天上更加安心,也讓航天人在地面上更加放心。

眼下,中國空間站建造任務已經進入密集期。未來,随着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完成,天舟系列貨運飛船與神舟系列載人航天飛船也将迎來高頻次、常态化的飛行任務。

在逐夢太空之路上,中國航天人的步伐愈加堅定。

關鍵詞 跨越

圓夢“太空家園”,沒有什麼難關不可逾越

一年前,也是這樣一個陽光燦爛的上午,也是在同一座發射架上,神舟十二号載人飛船一飛沖天,開啟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新征程。

短短一年時間,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3艘載人飛船陸續發射升空。

在不遠處的垂直總裝測試廠房内,神舟十五号飛船,正在靜靜等待那句“點火”。

每一次飛天,都是一次新跨越。每一次跨越,都标識着中國航天事業的新高度。

中國人在太空的旅程,從68小時到15天,用了5年;從3個月到6個月,隻用了不到4個月。

從0到1的跨越,最為艱難。

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轫院士參與并見證了中國航天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曆程。60多年來,他最深刻的體會是:“你要發展要強大隻能靠自己,不能靠别人。”

如今,戚發轫院士欣喜地看到,在許多領域,中國航天人完成了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

貨運飛船,是空間站的地面後勤補給航天器。2022年5月10日,天舟四号貨運飛船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與空間站組合體成功交會對接。

天舟四号貨運飛船裝載着航天員系統、空間站系統等各系統共計200餘件貨物,攜帶補加推進劑約750千克,上行物資總重約6000千克。單就運力而言,天舟四号堪稱世界現役貨物運輸能力最大的貨運飛船。

此外,天舟四号還具備承擔空間站姿态軌道控制、并網供電以及空間站遙測、數據傳輸支持等空間站運營支持任務的能力以及空間科學實驗支持能力。特别是“天舟”系列貨運飛船具備的自主快速交會對接能力,在世界現役貨運飛船中“獨此一家”。可以說,天舟四号是世界上在軌支持能力最為全面的貨運飛船之一。

空間站建設階段,“驗證”成為中國載人航天的又一個關鍵詞。

“載人航天是航天領域技術難度最大、系統最複雜的工程。要建好一個國家太空實驗室,不僅需要有強大的組織能力、保障能力,還需要有創新精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說,“很多技術對于我們來說都是第一次。”

2008年9月27日,航天員翟志剛第一次跨出艙門,邁出中國人太空行走的第一步。浩瀚太空,翟志剛向全國人民報告:“神舟七号報告,我已出艙,感覺良好。”他身着白色艙外航天服揮動五星紅旗的畫面,成為許多人腦海中難忘的場景之一。

13年後,翟志剛再一次出艙。與第一次不同,他站在我國自主研發的空間站核心艙機械臂上,完成了更加複雜的艙外作業。

神舟十二号和神舟十三号任務創造了多個“首次”:首次實現載人自主快速交會對接;首次在軌驗證航天員與機械臂共同完成出艙活動及艙外操作的能力;首次在軌全面系統地驗證了再生式環控生保技術……

神舟十四号任務,即将創造更多“首次”。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公布的消息,在即将到來的6個月太空飛行中,神舟十四号航天員乘組需要迎接問天和夢天兩個實驗艙的對接,配合地面完成空間站的組建。組建過程中,空間站将經曆3次分離撤離、9種組合體構型、2次轉位,以及5次交會對接任務。除此以外,航天員還會按照指令進入兩個實驗艙,建立載人環境,并借助問天實驗艙上的氣閘艙,進行出艙任務。

戚發轫院士曾說,中國是一個航天大國,但還不是航天強國。從航天大國到航天強國,還需要在很多領域取得更大的進步和突破。

不難想象,未來,将有更多難題等着中國航天人去挑戰。圓夢“太空家園”,沒有什麼難關不可逾越。

關鍵詞 夢想

有腳踏實地的努力,才會有仰望星空的底氣

2013年6月20日,山東高密,高二女生王楠和同學們坐在教室裡,一同收看“太空課堂”直播。

“水球倒影”的鏡頭裡,航天員王亞平水汪汪的眼睛和波光流轉的水球相映成趣。這一畫面,成為“太空課堂”留給王楠的美好回憶。一顆航天的種子,從此在她心裡生根發芽。

8年後,王亞平再次置身太空,在中國空間站裡開啟了第二次“太空課堂”。當年那個仰望太空的女孩,如今已經成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一名設計師。那顆夢想的種子,已經開出絢爛的花。

神舟十三号返回那天,王楠突發奇想,戴着印有“中國空間站”字樣的任務袖章到處“打卡”。當她把袖章舉過頭頂時,剛好對上了正前方錢學森、任新民、屠守锷、黃緯祿、梁守槃的雕像。

“雕像定格了五位前輩意氣風發的步伐。那一刻,我感覺他們仿佛正從一窮二白的過去,走向中國自己的空間站時代。神舟十三号任務圓滿成功了,我想他們一定看見了。”王楠在微博中這樣寫道。

三上空間站,究竟意味着什麼?在中國航天人看來,那是太空夢想正在次第實現。

對王亞平來說,夢想就像宇宙中的星辰看似遙不可及,隻要努力一定觸摸得到。

2003年10月15日9時,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号發射成功,航天員楊利偉成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國訪客,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圓。那時候,王亞平還在空軍飛運輸機。她想:“我們中國有了第一個男航天員,什麼時候會有女航天員呢?”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升空,航天員劉洋成為中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女航天員。

2013年6月11日17時,神舟十号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王亞平成為中國80後飛向太空第一人。

2022年4月16日上午,神舟十三号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着陸場預定區域成功着陸。王亞平回來了,帶着女兒“摘星星”的夢想回來了。王亞平成為在軌飛行時間最長的中國航天員,也是第一個進入天和核心艙及出艙活動的中國女性航天員。

“你要有腳踏實地的付出和努力,才會有仰望星空的底氣。”王亞平如是說,“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

喀喇昆侖高原,維吾爾族二級上士帕肉克仰望星空尋覓着“太空家園”,他在一塊心形石頭上,為航天員和空間站畫下一幅最美的畫。

北京航天城,從事載人航天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技術系統工作32年之久的王鳳保,欣聞中國空間站即将建成,揮筆寫下一首《元會曲·幽幽千古夢》,期盼後來人在航天路上繼續開創新的未來。

大山深處某基地,航天七院90後工作人員李力看完航天發射直播後,又回到生産車間繼續工作。許許多多像李力一樣默默付出的航天人,支撐着中國載人航天事業。

擡頭仰望,漫漫星河間,那個代表中國空間站的銀白光點,隻是萬千星辰中的普通一顆。但在中國航天人心裡,這顆平穩劃過夜空的“中國星”,是他們眼中最美麗、最耀眼的存在。因為,無數人的夢想彙聚于此。

未來,問天和夢天實驗艙、巡天空間望遠鏡以及神舟載人飛船和天舟貨運飛船将陸續發射,中國空間站和國家太空實驗室即将全面建成并運營,航天員長期駐留、大規模空間科學實驗、空間站平台維護等成為載人航天事業的常态任務。

“隻要敢于有夢、勇于追夢,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的夢想飛船,就一定能夠迎來自己夢想的發射時刻!”王楠寫下自己的夢想宣言,呼喚更多年輕夥伴加入追夢圓夢的航天之旅。

(版式設計:方漢)

本文刊于6月8日解放軍報05版

來源: 解放軍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